楊國龍 杜涓(楚雄師范學院,云南 楚雄 675000)
彝族民間歌舞在邊疆山區小學校園教學活動中的實踐探究*
——以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為例
楊國龍 杜涓
(楚雄師范學院,云南 楚雄 675000)
楚雄彝族是中國彝族的一個分支,歌舞是彝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歌舞既記錄了楚雄彝族歷史的變遷,又蘊含著彝族人民生產、生活中深厚情感交流。將彝族民間歌舞融入當地小學校園教學及活動中既可以起到優化學生對音樂、舞蹈知識技能的理解的作用;還可以起到適應民族文化環境,克服“文化流失”,從藝術教育中尋找切入點,建立體現彝族文化特色的教學體系。
楚雄彝族;民間歌舞;小學;校園;教學;活動
楚雄州位于云南省中部,是人類發祥地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地勢大致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東西最大橫距17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247.5公里。境內多山,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90%以上,其間山巒疊嶂,諸峰環拱,谷地錯落,溪河縱橫,素有“九分山水一分壩”之稱。在云南眾多少數民族中,楚雄彝族同樣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是彝族人民生產、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云南彝族的支系十分復雜,音樂也各有特色。聚居在楚雄州的彝族人群主要分布在高山坡梁間,由于地理環境、氣候等因素的影響,該民族民間歌舞可以歸納為三種類型:一類是模仿人們勞作時的聲音及動作,體現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的動作姿態及聲音音效。如狩獵、開山、收農作物、洗衣服等,表演起來活潑自如、熱情奔放;第二類是模仿動物動作的歌舞;如老虎笙、小豹子笙,動作趣味活潑、詼諧幽默。第三類是模仿人同動物戰斗的歌舞,這種舞蹈表現了彝族人民狩獵時果敢大膽的精神,體現了男子剛毅、強勁的特點;第四類是祭祀歌舞。如十二獸舞,祭母虎神等,這類古老的祭祀歌舞保留著楚雄彝族的地域、社會、文化和歷史片段記憶,投射出楚雄彝族的社會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生態環境、生產方式、文化形態及審美心理,進而展現了彝族社會民族精神、物質、制度、行為諸多方面的價值取向。
“素質教育是我國實施新課標全面發展教育的最終落實,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在美育中音樂、舞蹈教育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已經開始走進我國許多城市的中小學課堂中,也發揮了相應的積極作用”①。但偏遠地方的少數民族地區音樂舞蹈教育仍面臨著很多的困難。如缺乏專業教師;缺少教學活動開展的設備;山區學生渴望得到專業教師的指導,夢想“飛出”大山,登上舞臺,展示自我,卻又苦于沒有專業教師進行系統指導等等的矛盾存在。
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歌唱和跳舞同樣應該在偏遠山區的少數民族地區的小學生素質教育中得到落實。而將彝族民間音樂舞蹈元素有效遷移、滲透到到小學音樂、舞蹈教學活動當中,不僅使學生個體身心全面發展得到更進一步落實,也是少數民族地區落實素質教育理念下美育教育的最有機的素材。其具體意義體現如下:
首先,能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通過對彝族民間歌舞的學習,不但能提高小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能夠通過彝族歌舞的學習、表演來作為引導,了解音樂舞蹈的審美要求,以提高其審美能力,并能促使學生了解本民族音樂、舞蹈及其文化歷史,進而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自信心。
其次,云南少數民族地區兒童大都不會說漢語,居住在山區的少數民族兒童尤其凸出,大都要到4年級左右,才能用漢語與漢族、或是非彝族的任教老師進行基本的溝通,雙柏縣大麥地的兒童也同樣脫離不了這樣的困境。由于不懂漢語,無法用漢語進行順利的溝通,導致了學生不能充分理解課本知識和語匯等問題的存在。課題組通過課題開展研究,將彝族民間歌舞元素合理有效遷移、滲透進相應的教學、活動內容,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也能夠幫助學生理解一些句讀、語匯,更能夠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達到教學目標。
(一)開展現狀、存在問題
課題組教師以楚雄州雙柏縣大麥地中心學校為主要研究對象,對雙柏縣所屬的大莊中心校、妥甸一小等學校進行走訪調查,了解到彝族民間歌舞在本地小學校園教學活動的開展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大致如下:
1.音樂課在各學校的開展情況及存在問題
長期以來,雖然雙柏縣教育局還是能夠重視藝術課程的開展,可是在具體負責實施的各學校,落實藝術教育的力度就顯得參差不齊了。具體表現在:其一,部分學校一個星期只安排一節音樂課,舞蹈課是沒有安排進課表實施開展的;其二,雖然學校安排了音樂課程,但是,并不能夠做到各學校均配有音樂、舞蹈專業的教師任教,大都是師范院校其它專業畢業的具有不多音樂的特長的教師兼任音樂、舞蹈教學。其三,即便在音樂課上,師生使用國家規定的音樂教科書,雖然教科書的每一個章節都有相應的教學目標及內容。但由于山區學校藝術教育教學設備的不足與師資力量的匱乏,教師的教學形式單一、教學方法單調,使得學生學習興趣不強。如果涉及到相應的專業只是及技能,大多數教師也只會在多媒體上收集視頻給同學們了解一下,不能夠指導學生按照教學大綱規定落實讓學生能夠具體“掌握、運用”的要求。
2.在課間、課外活動及其它活動中的狀況及存在問題
通過調查了解,雙柏縣各學校均在每日早上課間操活動中安排教師們創編的具有彝族歌舞元素的彝族歌舞操,以代替中小學廣播體操的健身要求。課題組教師在跟隨跳操的過程中觀察了解到:該操共由四個組合動作合成,大致需要4分鐘左右時間,雖然動作簡單、易于接受,也能夠達到廣播體操活動肢體、強身健體的目標要求。但是五年級至初三的學生基本上采取應付的態度,唯有1至4年級的學生能夠認真對待。
在課外活動方面,雖然國家對農村及山區學校加大了投入,基本上建成了少年宮開展特色活動的各類教室及投入了相應設備,但是,每周一個下午的學習、訓練實踐里,感興趣及能夠接受到學習的學生并不多。教師的訓練指導也基本上是沒有具體規劃及缺乏系統性的。
在平時的晚會、運動會及六一兒童節等活動的組織中,能夠看出學生們很喜歡這樣的集會,也有不錯的表現欲望和創造性,但同學們表演的節目基本上都是流行歌曲的演唱或齊唱、小品、相聲、啦啦操一類的節目,很少有具有一定藝術價值及表現力的民族民間歌舞節目的表演。學生在每一次都是千篇一律的節目形式中參與活動和觀賞,長此以往,學生對活動便失去了興趣,而活動也沒有真正實現其本該具有的,諸如“團結、協作,增強凝聚力”,“擴大視野、陶冶情操”等內涵目標,而參加活動成了不得以的行為。
(二)對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1.音樂課上存在問題的成因
楚雄市雙柏縣地處滇中腹地,哀牢山脈以東,金沙江與紅河系分水嶺南側。是國家級的貧困縣。雙柏縣大部分行政區都處于山區地帶,這些地方匱乏、落后的不僅僅是經濟,教育的落后與師資的匱乏也相當明顯的。這便帶來了許多學校缺乏專職的音樂、舞蹈老師開展教學;不得以由其他學科教師兼職開展音樂、舞蹈課程,就不可避免的帶來了由于受觀念、精力等因素的制約,不僅造成了教學形式單一、教學方法單調的結果,也使得音樂課只能是走走過場,不能夠指導學生按照教學大綱規定,落實讓學生能夠具體“掌握、運用”的要求。
2.在課間、課外活動及其它活動中存在問題的成因
雖然每個學校都會將彝族民間音樂、舞蹈元素創編成組合,以課間操的形式進行組織開展,以達到課間操活動肌體、強健體質的目的。但由于忽略了課間操乃集體性活動方式,整齊劃一的隊形、動作本省就失去了個性與特色的問題,導致學生在每天的重復往返中漸漸失去了興致,出現了厭倦及懈怠的狀況。
在課外活動方面,雖然國家對山區學校也配備了基本的教學設施及設備。但是不論是由專職音樂、舞蹈教師還是由兼職教師開展活動,由于學校、教師的不夠重視亦或是教師不能夠很好地把握住課外活動“提高學生藝術欣賞、實踐能力,以擴大視野、陶冶情操,發展學生個性”的內涵,導致課外活動課程隨意性較大,教師的訓練指導缺乏具體規劃及系統性的問題長期存在。
由于信息化的普及,學生們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的手段了解外面的世界,一些沒有多少正能量,甚至是負能量的流行歌曲、日韓文化的沖擊同樣沒有放過山區的青少年。與此同時,教師在平時的晚會、運動會及六一兒童節等其它活動的組織中,沒有重視及正確引導學生們出現的審美偏差,導致在活動的開展中諸如張口就是什么“后來我終于學會了如何去愛……”等等流行歌曲,扭捏作態的酒吧歌舞充斥在校園的上空,而適合中小學生生活特點的勵志、愛國、講道德、講禮貌的校園歌曲在活動中寥寥無幾,失去了它的光華。長此以往,學生們在活動中沒有得到教育,失去了精神食量,對活動也漸漸失去了興趣,參加活動成了不得以的行為。
將彝族民間歌舞納入到學校教育當中,運用本土藝術文化給學生創造一個輕松的學習體驗,既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夠其提升民族自豪感,進而可以在傳承本民族文化方面也起到積極的作用。筆者通過對存在問題的調查以及成因的分析,提出了以下措施:
(一)調整教學觀念、提高教、學質量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無論是哪一個民族的歌舞,它們都產生與人民的勞動及情感交流,充滿了生活特色。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夠一味依賴于教材或是教參以及配套的課件、音像資源。應該調整教學觀念,結合彝族地區生本源的特點,大膽將彝族歌舞元素在教學中合理滲透。比如,在講授后十六分音符的知識點是,教師不用意味運用教材上的例子進行講授,可以唱彝族小調“小郎參軍”:
來進行生動的訓練,以達到讓學生快速理解、牢固記憶和能夠靈活運用的教學目標。在學習跑跳布的過程中,雙柏地區的老虎笙、小豹子笙的基本步伐便是我們最好的素材。就算是對與不懂漢語的低年級同學來講,不需要教師過多解釋或是師范,他們也能夠迅速理解跑跳布的動作要求。
(二)注重本土文化的開發,豐富教學內容
彝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藝術歷史傳統悠久,云南彝族擁有大量的如“打歌”、“跳弦”、“羅索”、“三跺腳”、“老虎笙”、“豹子笙”等舞蹈資源,以及諸如“山歌”、“酒歌”、“情歌”、“風俗歌”等歌曲資源。筆者認為,我們應該注重將這些豐富多彩的歌舞資源進行有效的開發、創編,以豐富教學資源,并合理遷移滲透到音樂課程、課外活動及節日、運動會等教學活動中,那么對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個性、增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等方面都是能夠起到積極作用的。同時達到了民族歌舞文化的傳承的效果。例如,大麥地中心學校將能夠結合彝族傳統狩獵祭祀舞蹈“豹子笙”創編的“小豹子笙”,結合彝族婦女耕作時勞動場面創作的“彝族花鼓舞”便是成功的案例。
(三)注重音樂課與其它課程學習的有機融合
以音樂課程為代表藝術類課程,除了能夠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外,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在學習過程中提升學生的表現能力,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這對于以大麥地中心校為代表的彝族學生而言,更有十分現實的意義。在彝語習慣下,漢語水平的不足使得學生普遍自信心不足,退縮、壓抑,是一般的行為特征。除了音樂課外,還可通過課本劇等形式,使音樂元素普遍融入語文等課程中,使學生在音樂熏陶下忘記拘束,展示自我,這對于迅速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各門其他課程的學習效率,都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在小學教學中開展彝族民間歌舞課程,是繼承和發揚民間傳統文化的必要條件,有助于彝族民間藝術文化的振興和傳承,同時也順應了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時代潮流。為了適應民族文化環境,克服“文化流失”,彝族民間舞蹈的教育傳承要結合雙柏縣的教育發展狀況,從藝術教育中尋找切入點,建立體現彝族文化的特色教學體系。
注釋:
① 楊濤.論素質教育下中小學舞蹈學科建設的缺失[J].青春歲月,2012,03.
[1]楊濤.論素質教育下中小學舞蹈學科建設的缺失[J].青春歲月,2012,03.
[2]陳利敏.壯族民間舞蹈的教育傳承現狀及研究——以廣西百色市若干中小學為例[D].廣西:廣西師范大學,2009.
[3]候興華,蔡永萬.西南邊疆傈僳族地區小學教育問題探討——對騰沖猴橋鎮傈僳族小學的田野調查[J].網絡財富,2010.
楚雄師范學院校地校企合作校級科研專項項目《“整合連貫型”教師教育模式在一貫制基礎教育學校校本培訓中的應用研究》研究成果(XDXQ1507)
楊國龍(1964-),男,云南楚雄人,楚雄師范學院副教授,楚雄師范學院教師教育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學,課程與教學論。
杜涓(1977-),女,云南大理人,楚雄師范學院副教授,楚雄師范學院基礎教育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音樂、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