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鋒(江陰市紅十字血站,江蘇無錫214400)
空腹獻血者獻血后血糖變化及處理
蔣鋒(江陰市紅十字血站,江蘇無錫214400)
目的觀察空腹獻血者和餐后獻血者獻血前后血糖變化,為預防和處理獻血反應提供理論依據。方法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選取空腹獻血者(空腹獻血組)和餐后獻血者(餐后獻血組)各20人,分別測量獻血前血糖值和獻血后5 min內血糖值,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兩組獻血者獻血后血糖值均較獻血前增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獻血者獻血前后血糖變化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空腹獻血不會導致血糖降低,空腹獻血發生的獻血反應與低血糖無關;處理空腹獻血者發生的獻血反應補充血糖無意義,對空腹獻血者獻血前不必強調補充糖分。
血糖;無償獻血者;獻血反應
目前,常見的全身性獻血反應為血管迷走性反應所致,一般認為與過度緊張、空腹、睡眠不足、過度疲勞、疼痛刺激、不良環境內獻血、暈血、暈針等有關[1-2]。據文獻報道,空腹獻血者獻血反應發生率是餐后獻血者的4倍[3]。空腹獻血者發生獻血反應的原因和發生獻血反應比例較高的原因部分學者認為與空腹獻血者獻血時發生低血糖反應相關[4]。為了解空腹獻血過程中血糖的變化,為獻血反應的預防和處理提供理論依據,本研究檢測了部分無償獻血者獻血前后的血糖值,并進行了比較分析,旨在為預防和處理獻血反應提供理論依據,現報道如下。
1.1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選取空腹獻血者(獻血前4 h以上未進食者[5])和餐后獻血者各20人,分別作為空腹獻血組和餐后獻血組。40名獻血者均符合《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均成功捐獻全血300~400mL,未發生獻血反應,在獻血前均未進食影響血糖的食物或飲料。
1.2方法檢測兩組獻血者獻血前和獻血后5 min內血糖值,血樣為靜脈全血,測試儀器為羅氏卓越型血糖儀,試紙為羅氏金銳血糖試紙,批號為473403。
1.3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獻血者獻血前后血糖值比較兩組獻血者2次測量血糖的時間間隔大約20 min,空腹獻血組獻血前平均血糖值低于餐后獻血組,但仍在正常范圍內,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獻血者獻血后血糖值均較獻血前增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獻血者獻血前后血糖值比較(±s,mmol/L)

表1 兩組獻血者獻血前后血糖值比較(±s,mmol/L)
組別空腹獻血組餐后獻血組n 獻血前 獻血后 t P 20 20 5.025±0.634 5.950±0.855 5.450±0.579 6.820±0.914 -3.855 -3.917 <0.01 <0.01
2.2兩組獻血者獻血前后血糖變化值比較空腹獻血組獻血前后血糖變化值[(0.425±0.493)mmol/L]小于餐后獻血組[(0.870±0.993)mmol/L],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結果顯示,空腹獻血者在獻血期間未補充外源性血糖的前提下血糖值不僅未降低,反而較獻血前有所提高,獻血者獻血前后血糖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紤]是因為獻血這個行為對獻血者是一種刺激,使獻血者產生了應激反應,機體的應激反應可使獻血者腎上腺素釋放增加,而腎上腺素可增加糖原分解和糖原異生,抑制胰島素釋放,促進胰高血糖素分泌,減少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造成血糖值增加,所以,空腹獻血會引起獻血者血糖值增加,而不是降低,更不會造成低血糖。由此可見,若空腹獻血者發生獻血反應不是由于低血糖原因所致。對血管迷走神經暈厥的研究也顯示,在發生血管迷走神經暈厥反應前腎上腺素水平異常增高[6]。作者曾經處理過1例發生獻血反應的患者,在發生獻血反應時急查血糖發現,血糖由獻血前的5.300 mmol/L升高至8.400 mmol/L,待獻血者恢復正常時再復查血糖又降至6.200 mmol/L,考慮是獻血反應應激造成血糖值增加,但由于標本數太少,尚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本研究結果顯示,空腹獻血組獻血前后血糖變化值[(0.425±0.493)mmol/L]小于餐后獻血組[(0.870±0.993)mmol/L],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考慮主要是2次測量血糖的時間間隔較短(約20 min),對餐后獻血者而言,影響血糖值增加的主要因素還是獻血行為的應激,但餐后獻血者的血糖增加值較空腹獻血者大,考慮與餐后人體血糖值正常增高的因素有關。
一般而言,糖耐量正常者空腹血糖值為 3.900~6.000 mmol/L,且有很強的自我調節能力,而低血糖反應診斷的必要條件是發作時血糖低于2.800 mmol/L、低血糖癥狀、供糖后低血糖癥狀迅速緩解,且常見于有原發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礙患者[7]。部分學者會認為空腹獻血后出現的獻血反應為低血糖反應,而處理上也強調用50%葡萄糖靜脈推注,這是因為二者的部分癥狀類似,目前認為,全身性獻血反應是一種血管迷走性暈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指各種刺激通過迷走神經介導反射,導致內臟和肌肉小血管擴張及心率減慢,造成血壓降低,腦部低灌注而缺氧,表現為動脈低血壓伴短暫意識喪失,能自行恢復,而無神經定位體征的一種綜合征。前驅癥狀為交感神經興奮引起,常見臨床表現為心悸、出汗、面色蒼白、腹部不適、惡心、視物模糊、聽力下降等。而低血糖反應的臨床表現常由自主交感神經興奮的表現和腦功能障礙的表現組成[7],其中自主交感神經興奮的表現與獻血反應的前驅癥狀相同,在獻血者空腹獻血的情況下如出現上述癥狀會造成部分學者認為獻血者是發生了低血糖反應,故強調補充葡萄糖,甚至靜脈推注葡萄糖,以緩解獻血者癥狀,且這種處理措施有時確實具有一定效果,但只要注意獻血反應在前驅癥狀后出現的迷走神經過度反應引起的血壓和心率變化則不難進行鑒別診斷,低血糖反應患者心率和血壓一般輕度升高,而獻血反應患者心率和血壓是降低的,甚至部分嚴重獻血反應患者收縮壓可降低至小于或等于8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張壓小于或等于50 mm Hg,心率減慢至小于50次/分。
根據本研究結果排除了空腹獻血時血糖降低的影響因素后,空腹獻血引起的獻血反應較餐后獻血者多的原因考慮是由于機體因長時間未進食引起的血容量相對不足所致。獻血反應作為VVS中的一種特殊形式,VVS的發生機制、發病原因對其有相當的借鑒。王立群[6]研究表明,在VVS患者中常見原因為情緒緊張或恐懼、運動、排便、劇烈疼痛(如偏頭痛、腹痛)、脫水(如發熱、胃腸炎、饑餓)、器械介入性操作(如插管)、接種等。空腹獻血者與餐后獻血者比較,對獻血的緊張、對采血針的恐懼是相同的,獻血環境相同,采血醫護人員的干預相似,對空腹獻血者而言,空腹引起的脫水、血容量相對不足是其與餐后獻血者的不同之處,對比VVS的發生原因,作者認為,空腹引起的血容量不足是其發生獻血反應比例較高的主要原因。曾有相關研究表明,空腹獻血者獻血前口服糖水能有效預防獻血反應的發生[8]。結合獻血反應的發生機制,作者考慮是因為口服糖水提高了獻血者血容量而不是提高了獻血者血糖水平而預防獻血反應的發生,同樣靜脈推注葡萄糖也是因為提高了獻血者血容量而緩解了獻血反應癥狀,而相關研究也證明,獻血前單純水的攝入就可降低獻血反應發生率[9]。對VVS的研究也證明,增加鹽和液體的攝入也可預防VVS,因為人體內鈉含量決定了細胞外液含量包括血漿,增加有效血容量可減少暈厥的發生[10]。
明確了空腹獻血發生獻血反應比例較高的原因后,對空腹獻血者應在獻血前讓獻血者多飲水,最好500 mL以上。有研究表明,健康男女飲水500 mL后心血管活動明顯改變,提高了血管順應性、血管抵抗性及血壓,水的攝入引起急性血流動力學反應,使VVS風險下降,降低了獻血反應發生率[9]。必要時讓獻血者取平臥位獻血,以增加有效血容量,因為健康者在從立位變為臥位時能增加300~500 mL的有效血容量[10]。對VVS的觀察統計顯示,92%VVS患者于站立時發作VVS,66%于坐位時發作,而平臥位時發作者少見(劇烈的刺激,如腹痛等可能導致平臥位發作)[6]。表明平臥位獻血能降低獻血反應發生率。對空腹獻血者不必過多強調補充糖分,如發生獻血反應時除按一般獻血反應處理外,如取仰臥位、抬高下肢等,如獻血者意識清醒可囑其做上臂肌肉收縮、握拳、交叉雙腿并收縮腹肌等動作,以增加四肢肌張力,提高有效血容量,還應充分補充水分,最好是鹽水,必要時可靜脈補充生理鹽水或靜脈注射阿托品0.5 mg提高心率或給予多巴胺收縮外周血管等。
[1]戚艷萍,邱斌,何博,等.2011-2013年廣州地區獻血不良反應的影響因素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5,2(11):2215-2216.
[2] 秦強國,馮春,李波.淺析獻血反應影響因素及處置措施[J].中國實用醫藥,2013,8(29):67-68.
[3]曹蓓蕾,劉鑫,馬源,等.鄭州市無償獻血不良反應調查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2,25增:43.
[4] 楊春慶,吳安芳.空腹獻血致低血糖性昏厥分析[J].醫藥論壇雜志,2004,25(2):8.
[5]李強,李鵬杰.血糖波動的意義及臨床評估方法[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9,29(9):876-878.
[6]王立群.血管迷走性暈厥[J].心血管病學進展,2009,30(2):187-190.
[7]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794-796.
[8] 蔣巧玲,胡俊鋒,金志堅,等.口服葡萄糖水和蔗糖水預防獻血反應的效果觀察[J].中國輸血雜志,2006,19(6):482.
[9]Hauson SA,France CR,楊曉芬,等.獻血前水的攝入可減弱獻血不良反應[J].國外醫學:輸血及血液學分冊,2005,28(1):71-72.
[10]魏慶民,姚麗梅,傅向華.血管迷走性暈厥的機理及治療進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2005,26(6):655-659.
10.3969/j.issn.1009-5519.2016.17.046
B
1009-5519(2016)17-2734-02
2016-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