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煥英
摘 要: 目前不少學生在高考前會出現(xiàn)焦慮、抑郁、心浮氣躁等不良情緒,嚴重影響學習的效率和高考成績,還給以后的人生路留下陰影。本文分析了不良情緒產生的根源,并提出了用認知療法、放松療法、音樂療法等進行自我情緒調控,通過以上途徑,同學們能夠克服不良情緒對高考的影響,發(fā)揮優(yōu)勢,掃清障礙,變天塹為通途,獲得學業(yè)成功,更好地為社會作貢獻。
關鍵詞: 考前不良情緒 高考 自我調控
如何提高高考成績,并保持穩(wěn)定的臨床發(fā)揮,是很多學生十分關心的問題;雖然目前全社會推送呼吁素質教育,逐步重視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但考試仍然是學校生活的重頭戲,分數(shù)不可避免地決定了老師、學生、家長的喜怒哀樂。高考考出理想成績,是高三學生夢寐以求的。故高三學生,尤其臨近高考時,背負巨大的心理壓力。分數(shù)對于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應激源,它能激起學生種種生理和心理反應[1]。其中不良的心理反應,比如:焦慮、抑郁、心浮氣躁,嚴重者會頭痛,頭暈、失眠多夢、食欲伴有頸、肩、背、腰酸痛不適,部分女性并發(fā)月經功能紊亂、臨考時腹痛、腹瀉等軀體癥狀[2],會降低學習效率,還影響考試成績,不僅不能成為“高考黑馬”,反而會連正常的水平都不能發(fā)揮,使高考一敗涂地,還給以后人生奮斗的路途留下心理陰影。
如何卸掉這些包袱,使自己能夠輕裝上陣,能使自己多年所學能夠順暢地在試卷中表達出來;需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和有效的自我調整手段,十分重要。
一、考試給學生心理帶來壓力的常見原因
1.來自家庭的壓力。很多學生均來自農村,尤其是經濟條件差的,家里負擔重,大家認為只有考上大學是解決目前窘迫狀況的唯一辦法。致使這部分大學生承載著父母過多的期望。在家長反復的洗腦下,學生都如芒在背,為了滿足父母“從農村走出去”“光宗耀祖”“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不得不把考試的結果看得比天都重要,而忽略了正確獲得知識的動機和能力。一旦考試不理想,學生就會悲觀、絕望、一蹶不振,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而導致學業(yè)失敗[3]。
2.自身期望高。在高中生活中,有的學生因為家庭貧困、身材矮小或肥胖、性格孤僻、不善交往等不利條件,往往存在自卑心理。自認為只有依靠自己,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以彌補自己的不足,尋找自己的存在感,因為太在意考試結果,所以他們在考試時就會出現(xiàn)焦慮。這種焦慮的內在原因是,把各種問題都歸結到通過取得優(yōu)異學習成績獲得別人的贊同或認可上,如此導致對學習成績方面的期望過高。對于此類學生,如果不能正確疏導高考后因期望值過高而產生失敗感或自覺上大學無望而自暴自棄的不良態(tài)度和緊張、失落、負疚等負面情緒,就是十分危險的,即使高考結束后,這種一廂情愿的幻想破滅,學生感到失落、悲觀乃至認為自己對不起父母家人的內疚,無顏面對老師、同學種種焦慮心態(tài)造成過度悲觀,自感人生沒有活路。有的學生選擇了輕生,付出的有可能是生命的代價。
3.學習效率低。部分學生課堂出勤率高、作業(yè)能及時做,在復習功課上,也花費了較多時間,但學習成績提高不大。或是稍微不努力,就成績大滑坡,很多學生被老師評價為笨學生,其實是典型的學習效率低下。學習效率低致使他們缺少自信,每到考試時就會擔心自己能否考好,進而產生焦慮心理。我建議學生用以下方法進行自我心理調整:(1)認知療法,面臨考試的學生,在心理上處于一種弱勢,驚恐不安或疲勞過度,而又失眠、多夢等。應該避免壓抑情緒,消除思想顧慮,使其直接正確認識到考試對自己的意義,分數(shù)的高低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對該課程掌握的熟練程度的高低,是否真正能夠體驗而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力,則另當別論。這就很好解釋,如比爾·蓋茨等成功人士,在學校中學習成績未必是最好的。通過自我調整、正確認知能夠有效打破情緒引起的軀體癥狀,而軀體癥狀,有加重情緒的,惡性循環(huán),給自己希望,應該自我告誡只要我積極備考,認真復習,保持平和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就有利于考試時穩(wěn)定地發(fā)揮,從而獲得良好的成績,也在情理之中。我們應該很好地處理,語文的學習過程和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語文內容很多,詩詞歌賦對健康的心理調節(jié)是有利的,反思、總結和發(fā)展語文課本中的精神食糧;學習語文,不僅不是負擔,還對正確的心理調整有利。很多美好的唐詩、宋詞能使人的心靈充滿生機、快樂和活力,讓學生能情緒飽滿、思維活躍、高昂地學習,就應該真正地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對學習生活的正確認知,既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主能動性,又培養(yǎng)了文學素養(yǎng)和情懷。通過感人的小說,優(yōu)美的散文,激昂的唐詩宋詞的交流,能大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除了提高學習能力外,還使學生進入社會之后,面臨更多機遇和挑戰(zhàn),打下堅實基礎。
二、提高高考前不良心理的自我調控能力的方法
放松訓練也稱松弛療法,是心理學中行為矯正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它通過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聲音、運動、想象等方面降低患者對周圍環(huán)境的感應能力,以減低交感神經的活動,使肌肉松弛,心理放松。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建議在課間休息時,采用步行冥想,留意腳的每個運動,如抬起、向前移動及放下,感受腳掌每一個部位觸及地面的感覺,注意行走時身體是怎樣移動的及雙臂是怎樣前后擺動的。通過這個運動培養(yǎng)一種對自己身體的細致覺察,是一種排解壓力和焦慮的最好辦法。
音樂療法是一門集新興的集音樂、醫(yī)學和心理學于一體的邊緣交叉學科,是音樂的作用在傳統(tǒng)藝術欣賞和審美領域之外的應用和發(fā)展。音樂療法作為一種自然、無創(chuàng)傷性療法,應用于學生群體,使學生在接受繁重的學習和考試壓力的同時,能夠聆聽到優(yōu)美、歡快愉悅的音樂聲波,這無疑對身心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同時,鼓勵學生參加一項社團活動。通過社團活動,增強學生與人交往能力、組織能力,改善其性格內向、孤僻的心理意識,使其養(yǎng)成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并開展學習交流會,提高學習效率。通過學習交流,使學習效率低下的同學掌握合理的學習方法與技巧,并通過班級組織的學習幫扶小組,快速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的自信,避免考試焦慮。總之,要通過科學的自我調節(jié)方法,應對高考,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掃清自己的障礙,變天塹為通途,使自己獲得學業(yè)上的成功,更好地為社會作貢獻。
參考文獻:
[1]李轉清,何相好,馬建東,等.中考生297名考試前焦慮抑郁情緒調查[J].中國臨床康復,2004,18:3515-3519.
[2]方萍,章雪晶.高考前心理問題分析及心理干預探討[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中旬刊),2012,9:477.
[3]朱秀蘭.調整考后不良心理[J].學苑創(chuàng)造C,2013,7: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