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汝雅
摘 要: 班風建設是班主任工作的要點和重點。眾多操作模式中,運用心理學知識嘗試有效班風建設,不失為一種創新方式。文中“共生效應”的運用恰恰順應了班風建設這種需求。本文運用這種心理定律,結合班集體建設的實際操作,真正達到育人的最終目的,即通過教育載體把學生培養成有用的社會人。
關鍵詞: 班風建設 “共生效應” 平臺搭建 自我體現
英國大文豪蕭伯納曾說過:“倘若你手中有一只蘋果,我手中也有一只蘋果,我們彼此交換一下,那么你我手中仍然各有一只蘋果;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們彼此交換一下,那么各人將有兩種思想了。”這是心理定律“共生效應”的一種體現。
生物界,兩種不同生物一起生活、互為利用的現象較為普遍;植物界,單株植物往往長勢不旺,而多株植物一起生長卻能郁郁蔥蔥、挺拔茂盛。人們把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稱為“共生效應”。
日常教學中,如果合理運用“共生效應”,經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現,每個學生都具有獨立思維功能,既是一個個信息的獲得者,又是一個個信息源不斷輸出信息,在相互刺激、相互交流中產生巨大的作用和效果。教育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在需要長期努力的事業中,集體奮斗者的成功率在80%以上,而孤軍奮斗者的成功率只有5%。由此可見,花兒如要開放必須找到適合的土壤;學生想要發展必須依賴集體的力量。在這兩年班風建設中,“依托集體,發展自己”時時刻刻體現在各級各類活動中,深深植入于每個同學的心里。
一、在班干部輪換制中找位置
該制度旨在建立多條交流紐帶,提供多個交流平臺。6月30日放學前我布置了本學期內日常作業的最后一項,也是唯一的一項:“明天把下學期想擔任的職位用書面形式告知我。”經過3個學期該制度的推行,同學們都明白這是初中生涯最后一次為大家服務了。同學們都知道條件有兩個:①自我推薦;②能力保障。同時還會面臨違紀時被雙倍扣分和隨時撤職的風險,當然更有傳說中的考生身份顧慮……
7月1日中午班長收齊48張紙條交到我手中。晚上一個人靜靜地讀著,不由得被48顆滾燙的心感動著:有五個優秀同學齊刷刷地提出了擔任班長的愿望;成績最不理想的同學提出當音樂課代表;因為初三只有一個集體比賽了——那就是一年一度的校運會,體育委員一職變得炙手又可熱;從未有擔任班干部經歷的同學提出要求擔任含金量最低的生活委員一職;而另一名男生在否定了自己的學科表現,又否定了自己的工作能力的前提下要求我專為他另設崗位以便為大家服務(之后我委任他為信息記錄員);更有一位在班中不是那么閃亮的同學寫上了這句話“我要當一名好學生”;最熱門的職務為小組長,因為只有這職位最能體現服務精神與奉獻意識。而擔任我班一學期班長的張健偉同學這樣寫道:“覺得小學時的班干部與初中班干部味道不一樣。下學期如能繼續擔任班長我也不推辭,如能有機會嘗試其他職位,我更期待。想想即將來臨的初三,真有意思!”他在本次期末區統考中五門總分473,年級段第一。該項制度的實行,充分體現了人才共生效應規律的根本原因——即人才具有輻射作用,班級凝聚力由此產生。
二、秀出你的個性,在交流平臺中體現自我價值
期末快結束時,我找了班中三位女生,當著她們的面,讀了一份又一份的期末評語,三個女同學饒有興趣地猜中一個又一個同學。其中除了彼此間的熟悉與了解之外,更因為我們在平時班風建設中強調秀出個性、秀出亮點,崇尚讓花兒開放時都能擁有自己的語言這一理念所致。鑒于此,同學們在學校各項活動中都學會盡情展示自己,唯恐初中三年不留痕跡匆匆過。事實證明他們確實在過去兩年中留下了一串串精彩紛呈的碩果:校運會上初一時的總分第六,初二時與兄弟班總分并列第二;籃球比賽雖獲兩屆亞軍,但大家觀看最踴躍,情緒最激昂,當然與冠軍擦肩而過時也最傷心;大合唱比賽連續兩屆奪冠,初二時更是全班齊上陣,高唱紅歌,音樂老師排練時預言我班奪冠,次次猜中;校籃球隊、校運動隊我班同學能力不強,參與力卻毫不示弱。
三、重視個體與集體有機結合,讓每朵花兒都找到開放的理由
只有不斷思考的人,才能碰撞出更精彩的思想,才能打造出一個又一個個性鮮明、合作性強的學生,進而營造出一個凝聚力強、班風正的優良班集體。班里,我這樣宣告著:你可以擁有好朋友,但你得把全班同學都當成朋友——為了讓他們更了解其他同學,我們座位兩個月換一次;你可以發揮你的個性,但你得以集體利益為重——我們有五個紀律委員輪流管理,以示執法公平;你得全科提高,不能偏科——因為中考時老師不會按你的強弱出題;你得重視主課,但不能輕視副科——三好生、優干評比中,如你的副科成績達不到大多數同學的要求,一票否決;集體活動高于一切——初一暑假時參加區“交通安全知識”競賽得一等獎時主力隊員僅三個,替補隊員及一大幫本班觀眾雖說默默無聞,卻熱情高漲,全程喝彩…這一切的一切同學們都深知:無論是表演者還是觀看者,只要你盡力參與,集體的榮耀就是個人的榮耀,集體的利益就是個人的利益。
你可以復制成功的例子,但不要復制另一個成功的人。共生的一個目的就是再造出一個具有創新精神的獨特自己。“與自己比”——是我留在家校聯系本上最頻繁的一句話;“Small is beautiful.”是學生最熟知的口頭禪。“今天我以十五中為榮,明日十五中以我為榮”。共生的另一個目標就是讓每一位學生都明白一個立志要成才的人是永遠不能離開社會這個群體的,就像一棵大樹不能遠離森林。這就是我們運用“共生效應”進行班風建設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班級管理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曹長德.當代班級管理引論[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3]田恒平.班主任理論與實務[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責任編輯:趙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