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強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因此,落實語用訓練被提上了日程,但部分教師出現(xiàn)了模糊文體意識,“千課一面”、死氣沉沉的教學現(xiàn)象。
那么,如何走出文體意識缺失和定位不準的泥淖,在文體意識的觀照下,自覺對小學生進行語用點的訓練和拓展呢?筆者認為不妨試試以下幾點。
一、把握文本結(jié)構(gòu),提綱挈領找準語用點
文本結(jié)構(gòu)是文章的表現(xiàn)形式,是作者構(gòu)思文章的重要框架,文章的起承轉(zhuǎn)合就代表著文章的一種結(jié)構(gòu)。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結(jié)構(gòu)形成,是閱讀教學的最佳范本,也是寫作教學最好的借鑒材料。例如,學習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修鞋姑娘》這一寫人的記敘文時,要引領學生體會文章的精巧構(gòu)思。本文首尾照應,結(jié)構(gòu)嚴謹,課文并沒有平鋪直敘,而是采用了倒敘的寫作手法,教師要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使其明白先寫尋找修鞋姑娘,然后寫修鞋經(jīng)過的寫法就叫倒敘,這樣把課文的學習與寫作教學緊密聯(lián)系起來,體現(xiàn)了語文的工具性特點。
我在設計此課教學時,并沒有按部就班從頭到尾地講解,而是抓住重點直入主題:“我”開始見到修鞋姑娘時,態(tài)度是什么樣?“我”的態(tài)度為什么會有很大變化?然后學生自讀課文,做好批注。在充分自讀的基礎上,開展小組交流,理清“我”態(tài)度變化的線索。在黑板上寫出反映“我”態(tài)度變化的重點詞語。順勢重點引導學生討論“我”的態(tài)度為什么會有很大的變化,學生讀相關語句,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時姑娘的一連串動作、干脆的語言、細致的外貌描寫都會被學生勾畫出來,姑娘美好的品質(zhì)自然就很容易理解了。
在教學過程中,我關注文體結(jié)構(gòu),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語言,讓學生展開想象,品味感悟,實現(xiàn)了文本價值與語用訓練的完美結(jié)合。既讓學生領悟了語言,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二、明確不同學段對文體意識的要求,準確定位語用點
每個學段都對文體意識提出不同要求,即使是同一種文體,放在不同學段,目標也不一樣。例如,童話在小學中低年級的教材中所占比例不小。
在中低階段,童話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吸引小學生閱讀,童話教學以聽和說為基本形式,教師引領學生在簡單的故事中感受擬人化帶來的童趣,并把故事講出來,再進一步引領學生探索童話故事背后的做人道理。針對低年級的學情,教師可以嘗試先讓學生“讀童話”,意在指導學生明白童話是一種很有畫面感的文體,“讀出畫面”就是在讀童話時要邊讀邊想象,感受童話故事的美妙和神奇;隨后嘗試讓學生“講童話”,意在指導學生領悟童話的朗讀和其他文體的朗讀是不同的,童話的朗讀應該是以一種講故事的語氣,可以把它略帶夸張地講出來;到了高年級,就不能停留在聽說這一層面上,在習作中也明確提出編寫童話的要求。那么在此階段的童話教學中就要進一步凸顯童話的文體意識,不僅要自己能欣賞感悟童話,還要能創(chuàng)作童話,編童話,指導學生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展開想象,合理布局,突出詳略,寫清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抓住語言、動作、神態(tài)寫出人物特征,突出童話的主題。總之,年段的遞增使得文體意識逐步凸顯。
三、關注各類文體的語言習得,在語言風格中提煉語用點
在文學的百花園中,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體裁特征,每一類文體都有自身的語言特點。如說明文的語言準確嚴謹,童話語言的趣味性,詩歌語言的陌生化,散文語言的優(yōu)美深沉,等等。在教學中應根據(jù)不同文體的語言特點進行語言習得,讓文體意識和語文意識緊密結(jié)合。北師大版第十冊課文《奇異的激光》是篇說明文,科普說明文的語言準確、簡潔,具有很強的邏輯性,為了讓小學生明白這一點,我把這篇課文壓縮了一番,只簡略概括了激光的特性,問學生跟原文有什么區(qū)別,學生眾說紛紜,有說:“激光經(jīng)凸透鏡匯聚溫度很高,到底有多高,并不知道。”有的說:“激光到底有多亮,亮到什么程度沒有作者寫得清楚。”還有的說:“這樣寫就解釋不了激光為什么是最亮的光、最快的刀及最準的尺了。”我順勢總結(jié)道:“看來還是作者寫的這篇說明文讓大家喜歡,因為他舉例詳盡,語言表達在作比較中精準不含糊,來,咱們接著品味本課語言的嚴謹吧!”如此,學生能夠在老師的指引下高效地找到這篇文章的語用突破口。
四、提升文體意識高度,在拓展延伸中落實語用
培養(yǎng)學生的文體意識,讓學生關注文本的語言結(jié)構(gòu)和表達形式,如果僅僅局限于課本、課堂,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就很難大幅提升。因為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我們要做的就是能讓學生對各類文體從“個”的學習轉(zhuǎn)為“類”的學習,使之具有“舉一反三”之功效,讓文體意識深入學生的心田,并由此萌生熱愛文學的種子。
最得法的教師要讓學生在讀了某個作家的一篇文章后,便渴望著能讀到他更多的作品。如讀了《勞動的開端》這一篇課文,便想找出《把一切獻給黨》一書,體會吳運鐸少年時如何在逆境中鍛煉成長為“中國的保爾”的這一辛酸歷程;讀了馮夢龍的《活見鬼》,便被馮夢龍幽默又不乏機智的筆觸吸引,便想方設法地閱讀他的《古今談概》這種大部頭的幽默小品集,并從中感受那種哲理的詼諧。
最得法的教師要讓學生讀了某個作家的一篇文章,便一發(fā)不可收拾地找出與之文體相同的作品廣泛閱讀。“好讀書不求甚解”。如果學生在課堂上讀了散文,便能激發(fā)課下讀散文的欲望;在課堂上收獲了讀童話的神奇與精妙,課下便希望再讀讀其他童話集,或者干脆自己編一篇童話,也許并不那么精彩和成熟,但創(chuàng)作激情永遠是最寶貴的。
長此以往,孩子們能從書本走到書外,尋找更廣闊的語文天地,他們也許還對文體意識這四個人還比較陌生,但是他們從課文的范例教學中得到了啟發(fā),學會了遷移,這就是他們的最受益之處。
總之,只有充分意識到文體意識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的重要意義,將文體意識無痕地滲透在日常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才能真正避免千課一面的尷尬境地,才能有的放矢,還小學語文課堂一片個性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