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曉芬
摘 要: 依托文本,采擷現行教材中的讀寫資源,提升學生的讀寫水平,要注重書中豐富詞匯的累積;要取法課內,選取經典的句群、段落進行模仿訓練;以篇達類,歸納總結方法,促進轉化運用,用法課外。
關鍵詞: 依托文本 積累語料 取法句段 由篇達類
語文課程注重學以致用的實踐性,《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語文課程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閱讀、寫作密不可分,讀寫結合,以讀促寫,以寫促讀,是語文能力訓練的必由之路。
現行的語文教材中散落著豐富的讀寫資源,教師若能引領學生,依托現有文本,充分挖掘、利用教材,則不僅能采擷到可觀的讀寫結合訓練資源,而且為加強學生語言文字積累,提高閱讀、寫話水平打下基礎。本文以人教版二年級語文教材為例,嘗試從以下三方面著手,尋路讀寫結合的途徑。
一、依托文本,積累語料,扎實根基
字詞是語言學習中最基礎又最重要的養分。二下《北京亮起來了》一課,描繪的是我國首都北京燈火輝煌、絢麗迷人的夜景:“燈的海洋、光的世界、華燈高照、燈光閃爍、金碧輝煌、光彩奪目、煥然一新、絢麗多彩、五光十色、銀光閃閃、明亮、輝煌”,這些詞匯梳理著夜晚北京各個地點的景致特色,將它們集中起來學習形成詞串,讀來猶如置身燈的鏡面,亮如白晝。這些詞匯雖都是關于燈光的描寫,卻有細微區別:“燈的海洋、光的世界”側重整體,“光彩奪目、絢麗多彩、五光十色、銀光閃閃”側重色彩,“華燈高照、燈光閃爍”側重動態,“金碧輝煌、煥然一新、明亮、輝煌”側重效果。教學時將這些專項詞匯歸類誦讀,強化搭配習慣并抄寫,學生的語料庫又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學習時,如能利用多媒體資源,展示一些著名景點的夜景圖片,讓學生進行描述性的說話訓練,形象化學生的記憶,則有助于加快理解和內化;有條件的地方,則結合當地的夜景,布置學生和家長一起走一走,賞一賞,拍一拍,聊一聊,最后在班級中運用積累的詞語說一說,則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即時運用,訓練融會貫通思維,為寫打下基礎。
語料的積累,從文本中來,經過“識記、理解、欣賞、誦讀、抄寫等加深對詞語的印象”,不論何種方法,最終都是投射到運用上,回歸到生活中,落實到語文學習的本質上。
二、與文同行,取法句段,模仿起步
“我口述我心,我手寫我口”,《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降低寫話起步階段的難度”,“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但對二年級的孩子而言,還是經常出現寫話時無詞抒寫,無法可循,無從下筆的現象。句群或片段模仿成為當前階段很好的讀寫結合訓練媒介。
二下第一單元結合時令季節,選編一組關于“春天”主題的文章,《找春天》一課描繪一群孩子們欣喜地在田野中尋找美麗的春天的情景:“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開的野花一朵兩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樹木吐出點點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凍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聲吧?”
這一組句群有諸多特點:結構相同,都是采用反問句的語氣;手法相同,都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方式;“吐”、“探”兩個動詞的運用似乎讓我們看到小草和樹木的可愛與試探,進而想象到萬物的迫不及待。四句話形成句組,氣勢龐大,充滿生機活力的春天呼之欲出。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同學們在反復吟誦體會的基礎上,受美的感召,模仿著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春雷轟隆隆,轟隆隆,那是春天敲響的大鼓吧?
一棵棵春筍捉迷藏似的一點點地鉆出地面,好像不讓人們看見,那是春天舉起的小手吧?
飛流直下的瀑布,細細長長,那是春天的秀發吧?
蝴蝶踩著花瓣翩翩起舞,那是春天的小精靈吧?
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跟隨方法的模仿練習,老師無需多言,訓練反饋效果事半功倍。發現感受春天需要我們“看到她”,“聽到她”,“聞到她”,“觸到她”,寫話也需我們調動眼耳口鼻身,細眼觀看,側耳傾聽,鼻頭細聞,雙手撫觸,悉心感悟。教師在平常教學中善于萃取適合學生訓練的句群、片段進行積累,多次反復操練,學生慢慢能靈活掌握各種方法,領悟表述的方式,找到讀寫結合的突破口。
三、依托文本,歸納方法,由篇達類
不論是積累還是模仿,最終目的都是內化成自己學識中的一部分,學以致用。如果寫話時,腦海中能浮現出相關或相似的課文內容、方法,善于聯系,并在之前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運用、聯想,則是利用現有的素材加工烹調出別樣美味可口的寫話佳肴。
1.善于總結歸納,靈活表達。
二年級的課文中多次出現不同的下雨場景,表述也不盡相同。《筍芽兒》中的春雨姑娘歡快活潑;《日月潭》的雨像童話中的仙境,這樣的雨“潤如酥”,溫和富有詩意。《我不是最弱小的》、《充氣雨衣》、《雷雨》中的雨“壓城城欲摧”,磅礴富有氣勢。
寫話時,根據文章中不同特質的雨天的場景,或直接化用,或創造性地吸取其中詞匯,重組成句,有利于幫助學生快速提高語用能力。當學生寫下這樣的句子:“天上的太陽不知什么時候被擦了去,滿天烏云壓了過來,不一會兒,下起了傾盆大雨”,而不再是食之無味的“一天放學,下起了大雨”這類敘述語句時,我們會驚呼孩子寫話進步之迅速,也明白寫話有法,懂得聯系運用,善于發現總結,掌握訣竅,寫話就如源頭活水,因流動而清澈,因儲蓄豐富而意蘊綿長。
2.注重聯系遷移,由篇達類。
《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二上語文園地四《觀猴園》展示的是一群孩子們在老師家長的帶領下參觀猴園的情景。這類的場景描寫,法則是在把握活動總體情況的同時,細致到個體,捕捉最典型的動作特點,并逐一描寫。
無獨有偶,二下23課《三個兒子》課后安排用“一個(只)……一個(只)……另一個(只)……”讀讀說說,寫一段話。這和《觀猴園》訓練有相通之處,遙相呼應:《三個兒子》中的寫話訓練側重個體,局部的細致描述,《觀猴園》是整體與局部個體結合的通篇把握。這一次寫話在回顧本課相關語句的基礎上,再調出前兩次的寫話經驗,孩子們自由尋找主題,寫下了:“一只小鳥站在枝頭嘰嘰喳喳地叫著,唱起了動聽的歌謠;一只小鳥輕輕地梳理著漂亮的羽毛,準是個愛打扮的小姑娘;一只小鳥在樹枝間跳來跳去,一會兒上一會兒下,一會兒高,一會兒低,真調皮。”讀著孩子們這樣的文字,課文《“紅領巾”真好》的仿佛重現,多想站在這樣的一棵樹下,聆聽著鳥兒的吟唱,快樂著鳥兒的快樂。教學時注重方法的歸納,由篇達類,孩子們會用智慧給我們最嘹亮的回應。
以上三者梯度不同,指向統一,最終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真正實現語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當孩子們學會輕輕地撥動語言文字的琴弦,其思想感情必將隨之汩汩流淌而出。教師在教學中回歸課文本色,帶領學生觸摸語言文字,源源地累積語料,每課有得,積少成多,吸納大量詞語、句子進賬,不僅是充實寫話的腰包,更是豐盈準確表述的根基。訓練學生從模仿開始,逐漸找到寫話方法,悟出寫話思路,取法課內,用法課外,必將為學生的寫話提供豐腴的養料和更廣闊的抒寫空間。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薛法根.從“教課文”到“學語文”——小學閱讀教學內容的組塊策略[J].福建教育,2015(1).
[3]葉圣陶.怎樣寫作[M].中華書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