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琴
小組合作有利于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培養團隊精神、凝聚人心、增進認識與理解,通過教師有意識的調動、激勵,培養學生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加強學生與人合作的自覺性與主動性。隨著新課改的推行,現在小組合作學習普遍出現在課堂中。可是對于才進入小學的一年級學生來說,該如何指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呢?
一、一年級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出現的一些現狀與分析
1.四人小組成員間不會交流。很多孩子坐在那里不知道說什么,不愿交流;還有的學生自己講自己的,也不管別人有沒有聽;還有的孩子就在那里聊天。小組合作學習,最主要的是成員間的交流。
2.四人小組在分組時沒有做到“組內異質,異組同質”。一組里有時就組長一人在講,其他學生很少有表現自己的機會,長此以往,很多學生更不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
3.孩子間的合作意識差,小組觀念弱。有些學習好的學生愿意獨立學習,認為合作學習耽誤時間。有些性格內向的學生,不愿意與他人合作,對小組集體的榮辱不關心。
4.學生自制力差,教師很難有效組織。四人小組交流時,很多孩子有的在玩玩具,更有甚者還為著下課的事情在吵架。若一個45人的班級,4人一組,一共12組,教師一人有時真的顧不過來。
二、培養策略
那對于一年級這樣的低年段的孩子,到底該如何培養他們的小組合作意識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訓練。
1.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一年級孩子極容易坐不住,更不要說認真傾聽其他小朋友的發言,所以第一步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傾聽習慣。
首先,謙虛、耐心的傾聽完別人的發言。對任何人的發言,都要聽完整,聽仔細,不應隨意插嘴,干擾別人的發言。
其次,簡要轉述別人的看法。這里的轉述不是簡單重復別人的發言,而是要在自己認真傾聽和思考的基礎上,用數學語言簡要表述別人發言的精髓。
再次,在傾聽的基礎上發表自己的見解。在認真聽取別人發言后,對別人的發言進一步補充和完善。
最后,及時激勵評價。小學生有貪玩好動的心理特征,注意力不易集中。這對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是一個障礙。因此,教師應對學生進行及時激勵評價,既提高學生傾聽的積極性,又為學生如何傾聽指明方向。如“你聽的最認真”、“你能聽出他表述中不嚴謹的地方,你的聽力真了不起”。
2.培養良好的表達技能。小組合作中最重要的是小組成員之間的交流,要和別人進行有效交流,最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1)加強數學語言的訓練。加強數學語言和自然語言的轉換訓練。弗賴登塔爾曾指出:“學生必須要會把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而數學語言是日常語言經過多次抽象而成的,學生不易接受,為此,應加強語言的轉換訓練,特別是數學語言在語義等價的基礎上進行的轉換,使學生對數學的內涵有個全面認識,進而學會使用數學語言進行交流。
(2)加強數學閱讀的訓練。僅靠教師的示范性語言教學是難以豐富和完善自己的數學語言系統的,因此,學生應加強數學閱讀訓練。一年級的孩子識字量較少,要加強課外閱讀,擴充數學詞匯和數學文化知識,為更好地用數學語言進行表達打下堅實的基礎。
(3)加強數語言規范性表達的訓練。小學生數學語言詞匯比較貧乏,邏輯思維能力相對薄弱,又易受日常語言的干擾,用數學語言準確表達數學問題是件困難的事。為此,教師應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講授數學語言表述的方法。首先,教師在教學中提供數學語言模式讓學生模仿說。其次,教師只出示變式練習題思維圖式,讓學生試著按要求表述。最后,教師直接提出類似的數學問題,讓學生試著用數學語言有條理,清晰地表述出來。
3.加強同桌間的二人合作。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二人合作會比四人小組合作容易得多。同桌間彼此熟悉,交流起來也比較方便,一人說,一人聽,不會出現混亂的場面。對于同桌間的交流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訓練。
(1)以游戲的方式促進二人合作。低年段的孩子比較喜歡游戲,所以在教學中若將一些教學環節設計到游戲中,孩子在游戲中不知不覺進行了合作。如:在一上學習6的合成的時候,課上我設計了“你說我猜”的教學環節:同桌間,一人說“我出4”,一人說“我出2”,比比誰說得快,同桌間孩子玩得很高興。通過這樣的同桌間的游戲促進孩子間的交流,增強他們合作的意識。
(2)設計同桌競技的比賽,促進學生產生合作的內驅力。若要加強同桌間的合作,僅老師單方面要求是不夠的,需要利用一些外因刺激他們,使之產生合作欲望,進而產生合作意識。一年級的孩子好勝心比較強,所以在平時的課堂上多設計一些同桌與同桌之間的比賽。例如:在寫數字的時候,比一比哪一桌小朋友的字寫得最好,哪一桌小朋友坐得最好。
當兩人合作有了一定基礎,能結合具體情況進行協調、配合的前提下,再過渡到3人組、4人組……這樣循序漸進,逐步培養學生合作能力。
4.要注意小組合作學習的示范性。示范性是指給學生的小組活動提供一個活動模型。這種形式主要用在對于練習性、游戲性、有一定難度的內容的小組活動。雖然是練習性的內容,但是由于學生不知如何合作,因此怎樣進行操作需要示范指導。
如一上第37頁有一個“對口令”活動,就是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加深對10以內數的組成的理解。根據學生的合作能力、語言表達和交流能力的水平,我是這樣安排的:
首先選一個水平較高的小組(3人)做示范(其余學生觀察、傾聽、學習、評價):三個學生手里都拿著1~10的卡片,一個學生舉9,并說:“我出9”,第二個學生接著說:“我出2”,第三個學生說:“我對7”,最后三人同時說出:“2和7組成9”。這樣依次進行:“1和8組成9”,“3和6組成9”……沒等9的組成口令對完,下面的學生就開始小聲對起口令,這說明學生已經知道如何活動了。于是我就隨機放開各小組,讓各小組進行活動。這時我抽出時間,深入各小組,發現學生活動得很有序,很成功。
孔子云:“少年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比裟軓牡湍甓尉烷_始規范、科學地指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則學生的合作意識及合作能力肯定能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