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娥
學校的發展離不開教科研,教師的發展更離不開教科研,科研興校,是實現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就是,以學校健康、和諧發展為保證,始終保持學校有旺盛的發展勢頭;始終保持學校有充足的發展后勁。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任何名校的奇跡都是教師創造的,但這樣的奇跡不屬于急功近利、死拼硬干的教師,而是歸功于充滿活力、不斷反思、不斷優化又永不定型的教師群體。只有重視教科研,我們的工作才能減少盲目性,增強自覺性、合理性和前瞻性。只有實現了科研興校,才能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最終實現學校可持續發展。
當前和今后,職業教育的發展主要以滿足所在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為價值取向,是區域經濟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經濟發展方向的變化和教育實踐中涌現出的許多新經驗,迫切需要通過教育科研創新加以總結、提煉和推廣,教育改革和發展中面臨的深層次問題又亟待運用教育科研進行研究、設計與突破,專業技術的不斷更新,更需要職業學校的教師通過科研創新和技術革新不斷鞏固和提高教學管理能力和業務技術水平,達到促進學校積極向上,學生健康、主動、全面、和諧發展的目的。那么怎樣才能適應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要求呢?
一、科研為先導,科研出思想
不論哪一級學校,都具有相同的特點,就是“以教學為中心,以科研為先導,以質量為生命,以管理為保障”。通過教育科研來創新辦學思想和辦學理念,推動學校教育現代化的實現,與時俱進,明確目標,以改革為動力,以發展為主線,以創新為思路,才能不斷拓展新的空間。從教學管理的難點、熱點、困惑點入手,對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反思,并把反思放大成科學研究,這對于教師的專業成長來說,既是一種方法、手段,又是一扇思想、智慧之門。這扇門就在身邊,這扇門似乎很不起眼,這扇門看上去有點窄小,但由此入門并出發,可以讓教科研回歸實際、回歸教師、回歸實用。
二、科研必興教,科研必強校
要以教育科研深化和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在研究的基礎上全面實行教育教學改革實驗,繼承傳統教學的精華,吸收現代教育新理論和成果,有效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并與課程整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全體發展、和諧發展。首先,學科教學是教育科研的動力和認識來源。教學研究必須堅持以搞好教學工作為前提,只有植根于教學實踐的教學研究才能結出豐碩之果。搞好教學工作是對教師的起碼要求,如果不堅持首先搞好教學工作,教學研究就不可能有所收獲,就失去了教研的目的和意義。教師學科教學的實踐是教育科研的認識來源,也是教師教育科研的內在動力。教學中的實踐問題促使教師思考、探索,教學活動中的問題是教育科研的基本素材,也是促使教育科研深入發展的唯一動力。其次,教研必須植根于教學活動,以教學活動為前提。學科教學活動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學,離開教學活動搞教育科研,必然會脫離實際,甚至走入誤區。也就是說,教學中所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都可以成為教科研所研究的對象,研在教中,教在研里。因此,要通過教育科研深化學校課程改革,推進新課程理念的內化,構建具有自己特色的學校課程新模式。
三、科研育名師,科研生活力
教師隊伍是學校發展之基、競爭之本、提高之源;是關系學校發展進程、水平、綜合實力和競爭能力的決定因素;是興教、強校的關鍵。教師隊伍建設是辦好學校、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永恒主題。教育科研是教師隊伍建設的最基本途徑和有效對策,是教師的立身之本、成名之源,是實現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出發點和立足點。以教育科研推動教師繼續教育進程,促進教師形成合理的知識和能力結構,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引導教師對教學進行自我評估,有意識地幫助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并要求教師把教學反思寫下來,這對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是最可行和實際的。只要有思考,就會有改進,只要教學改進了,教師就有了研究的動力。因此,教育科研是教師由“教書匠”走向“專家型、學者型”名師的重要途徑。濃厚的科研氛圍,是學校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提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教師只有把教學實際工作和教育科研融為一體,才能掌握最新的教育科學成果、教學規律和科研方法,從而實施有效的教育教學。
四、科研是動力,科研增效益
目前職業學校教育科研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源頭活水”,也是一所學校的品牌和實力的象征,需要長期積累與不斷創新。面對新情況、新問題,只有通過教育研究才能解決,才能為教育教學改革注入新鮮血液和增強活力。以科研為動力,向科研要質量,成為每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成為現代教師的共識。教育科研能夠促進教師突破教學中的“高原現象”,通過現代教育理論的學習,在實踐中加以驗證和升華;通過改革實驗,探索新的教育現象,發掘新的教育規律。
總之,教育科研如同一根杠桿,制約和調節學校教育中的各種關系、各種教育資源,使其朝著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有利于教師專業發展、有利于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