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夢玉
歷史作為人文與科學的統一體,在內容上體現了思想情感的人文性,在方法上遵循邏輯推理科學性。新課標下高考歷史命題評價遵循歷史教育功能和科學邏輯相統一。通過認識歷史邏輯思維,提高教學有效性。
一、歷史邏輯思維的含義與特點
歷史邏輯思維是指人們在歷史學科領域,運用歷史概念、歷史判斷、歷史推理和歷史論證等思維形式反映歷史事實、歷史規律的思維活動。
歷史邏輯思維一方面具有時間的“歷時和共時”的特殊性,主要“關于敘述史中基本概念之間的意義關系和推論規則”,“根據特定歷史時段的特殊性,建構以不同時段概念為邏輯變項的歷史邏輯,預見未來的發展,規劃現在的實踐”[1],關注過去,服務現在,預測未來。另一方面有邏輯思維的共性,即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類型反映事物本質與規律的認識過程。
二、歷史邏輯思維的內容
1.歷史概念:歷史大廈的基石
歷史概念是建立在歷史現象和史實基礎上對歷史事實高度概括和理論提升,也是歷史觀形成的核心,是歷史大廈構建的基石。高考試題評價注重歷史主干知識的考查,尤其是歷史概念的考查。歷史概念包含歷史時間、空間、人物、事件、性質等內涵,也包含歷史背景、過程、影響等外延。
歷史高考試題對歷史概念的考查不僅出現在選擇題選項中,而且出現在材料分析題中的“概括”,要求學生根據史料獲取有效信息,用簡單扼要的詞語提煉要點揭示史實的本質特征,實際上是一個根據史料歸納歷史概念的過程。
2.歷史判斷與推理:歷史框架構建
歷史判斷是由兩個以上歷史概念構成的,反映了歷史概念之間的相互關系,體現了歷史概念的性質。歷史推理是建立在已有的材料和所學知識上符合認知規律推導出新的歷史判讀的過程。兩者通過邏輯關系把歷史概念構建成歷史框架。歷史推理是以一個或多個歷史判斷為依據合乎規律地推出另一個新的歷史判斷的思維形式。歷史推理建立在特定時空觀下,“按照年代順序進行思考是歷史推理的核心”,“為以下活動提供了基本的框架:組織歷史思想;決定歷史發展的順序;決定歷史發展維持的時間;考察歷史事件之間的復雜關系。它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感覺,這對學生理解現代和預見未來都是非常必要的”[2]。
高考命題中對歷史判斷和推理考查,更能測試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把握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或趨勢的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能有效區分不同層次的考生的能力水平,體現高考選拔功能。
3.歷史論證:連接歷史與現實的橋梁
歷史論證是歷史邏輯思維重要的組成部分,歷史論證在歷史高考中體現為根據史料論證觀點的邏輯能力,以及根據觀點或提出觀點運用所學知識和史料論證。全國卷41題全面考查學生的史證能力,要求運用歷史知識或史料論證觀點,形成“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證意識。
三、歷史邏輯思維的培養
1.重視構建概念教學
歷史教師一方面可以通過材料情境問題的設置和歷史要素結構化構建歷史概念,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對歷史概念對比辨析、課堂學生解答糾正和課后概念作業反饋構建學生正確的歷史概念。在準確掌握歷史概念的基礎上,注意將各個歷史概念對比和聯系,全面地認識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之間、某概念同他概念之間的多種多樣的聯系,培養“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思考習慣,通過比較、歸納、演繹等方法,有利于提高歷史邏輯思維能力。
2.加強文本閱讀與探究訓練
趙亞夫教授認為歷史教學邏輯思維包含教科書的知識邏輯、教師的教學邏輯、學生的學習邏輯及歷史自身的發展演變邏輯。首先重視文本閱讀,理清歷史邏輯關系。在提高學生歷史邏輯思維能力上,針對教科書的知識邏輯,教師在課堂上教給學生邏輯方法,指導他們教材編寫是根據歷史事件背景、過程、影響劃分的,各個段落甚至各個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判斷,引導他們根據教材構建并制作思維導圖,從而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在試卷文本閱讀上考生根據命題者新材料新情境新問題語言表述往往無可適從,這時采用語言語法邏輯幫助理解顯得尤為重要,先根據題干材料句號或分號為單位斷句,理解各個句子的邏輯關系,然后在每個句子中劃分主謂賓,理解題目含義,對定狀補限定詞的劃分理解尤為重要,它往往是解題的關鍵。在找準關鍵詞重構文本,準確理解邏輯關系的基礎上,明確考試考查的知識點后,命題者意圖昭然若揭,解題顯得非常容易。
其次,重視課堂設計,突出歷史邏輯思維推理探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邏輯及歷史發展演變邏輯,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的基本原理設計符合學生實際符合學科規律的教學邏輯,創設歷史事件歷史觀點沖突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欲望,提出問題,因勢利導把問題逐層深入,共同探究歷史發展的規律。
3.重視作業設計,突出史證意識。
借鑒美國課程改革經驗,教師布置針對歷史事件的小論文,要求學生根據某一歷史事件的說明及與之相關的史料,說明史實說明與史料的關系,并由此得出認識和結論,同時應用提供的史料證明自己的觀點。教師評價測量小論文的標準:學生對史實的描述是否準確完整,對史料的理解是否到位,史實與史料的關系如何,由此形成的結論是否清晰,史料論證是否符合歷史邏輯思維。通過這一實踐,教師更清晰地了解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障礙與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針對學生問題改善教學,提高教學有效性。學生進一步準確全面理解了史實,而且更加有目的地閱讀史料,形成觀點,同時學會運用史料論證觀點,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理解史實和閱讀史料的準確性和效率,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學習中形成了“自己”的觀點,因此得到了他們的積極擁護和支持,使活動順利開展。
總之,歷史邏輯思維培養要從教科書、教師和學生及歷史學科特點全面培養學生歷史概念、判斷和推理及論證能力,全面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孫顯元.論歷史邏輯[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4(1).
[2]趙亞夫.公民教育:新時期歷史教育的重要功能續[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