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曉華
摘 要: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兒童是獨特的生命個體,心思單純。閱讀教學應遵循兒童的心理特征,關注兒童在閱讀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遵循語言學習的規律,重視培養兒童積極健康的閱讀情趣,進而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兒童;主動性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3-0055-01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面,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發展學生語用能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閱讀是學生主動自我建構的過程,是學生個性化學習,汲取、積累語言素材,豐富生活閱歷,發展社會適應能力的手段。諸多屬性決定著閱讀教學應該在學生情感熏陶上做文章,還給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閱讀教學應給予學生理性思辨的時空,讓他們在獲得思想洗滌的同時,發展邏輯思維能力。
一、提升閱讀教學價值,發現和引領學生成長
閱讀教學需要清楚地認識兒童、了解兒童,才能更好地為他們的發展提供幫助。兒童是社會諸多群體中的成員,是社會小公民,是家庭一員,是班級一分子,不同的角色擔當,使得他們的自我感逐漸豐滿,閱讀是他們解釋自我、解放自我、實現自我、假想自我的重要手段。每一個兒童都是獨特的自然人,有自我主觀的意識、思維,具有歸納、演繹、分析、綜合和想象的能力,創造性閱讀和想象性閱讀是他們進行這些思維訓練的靶場。小學階段開展兒童閱讀教學就是要賦予他們生命更廣闊的意義,讓兒童世界更加斑斕。《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課文。教學時,圍繞薩沙的兩次反問,緊扣題眼“弱小”,組織學生展開默讀、小組讀、分角色讀等,引領學生在文本中走上幾個來回,在個體自我的閱讀實踐中,實現了個體與文本的對話。指導學生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進行比較品讀,在多層次的朗讀中走近薩沙的心靈深處,“保護比自己弱小的”。學生在多維的交流與對話中,不斷地進行自我構建與重組,展開想象,豐富體驗,訓練語言,從不同側面收獲了屬于自己的情感與思想。
如果教師用機械枯燥的方法去組織閱讀教學,并以統一的目標去要求學生,會讓很多學生速成為標準化的坯胎;如果不去研究每個具體的兒童,用成人的觀念和思想標準去衡量兒童的思維品質,將會使得他們缺失童心,走向老成。
二、拓展閱讀教學內涵,讓兒童有自己的樣子
關于閱讀,培根認為,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能溝通學生與世界的聯系,促進學生對世界的認識,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傳承人類文明,發展人的審美、語言、思維等能力。閱讀是兒童存在的需要,是兒童不斷探索自我成長規律與奧秘,豐富生活經歷,獲得生存能力和信心的過程。這不僅僅是學生與文本的交流共鳴,更是師生思想參與滲透、碰撞的過程,教師要給予必要的指導、鼓勵、督促。閱讀教學的目的就是還給兒童本該具有的童年生活,讓兒童成長為自己的樣子?!豆鸹ㄓ辍肥桥骷溢拿滩囊浴跋銡饷匀说墓鸹ā睘榫€索,回憶了童年時代“搖桂花”的快樂,表達了作者對家鄉以及親人的眷戀之情。教學時,圍繞“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展開討論。有學生認為,院子里的桂花樹承載了母親太多的辛勞與歡樂,母親對它“情有獨鐘”。也有的學生認為,舊宅院子里的金桂已經成為家鄉的象征性標志了,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與贊美。學生的發展是語文教學的出發點與歸宿,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讓學生享受閱讀的自由與快樂。兒童的本義即“趨于成熟”。閱讀教學要允許兒童對文本個性化的理解,支持他們對作者心理的淺表化洞悉行為,允許他們對作品思想片面化的認識,用期待的心態呵護他們閱讀水平的發展,用包容的心態激勵他們成長。
三、豐富閱讀教學形式,成就兒童的一切可能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類在獲得了基本的需要后,就會產生自我實現的需要,希望得到自我存在的目標感與價值感,閱讀教學能否讓兒童獲取精神的愉悅與心靈的富足?兒童的自我意識處于啟蒙階段,基本是一種無意識狀態,閱讀可以帶給他們積極的人生目標,讓學生朝著這些方向而努力。兒童是富于幻想的,樂于扮演不同的角色,閱讀教學要給他們這樣的機會,讓學生從“如果是我,會怎么想?會怎么做?”的角度體驗生活,獲得經驗。豐富閱讀教學的形式,就是在研究學習主體的基礎上,倡導閱讀形式的生動性與多樣性,提高閱讀教學的效度。例如,在教學《公儀休拒收禮物》前,鼓勵學生進行“網讀活動”,查找獨幕劇中人物的相關資料;教學時,學生自讀劇本后,鼓勵學生分角色朗讀與表演,表達出人物的內心世界;緊接著,引導學生展開“筆讀”活動,嘗試著將劇本改寫成一則故事,借助于語言、神態、動作的描寫表現出公儀休清正廉明的高尚品格。多樣化的閱讀方式,幫助學生掌握了閱讀的方法與技能,為個體的終生閱讀夯實了基礎。
四、結束語
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是還給學生自由閱讀的權利,允許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方向,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進行閱讀。教師應針對學生閱讀中存在的問題給予幫助和指導,提升學生閱讀品質。教師在閱讀指導中的語言要準確、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能引發學生閱讀的再創造,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活動,為學生高質量的閱讀學習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李建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索的三種路向——“第四屆教育家論壇暨首屆兩岸三地有效教學高層論壇”名師會課觀后[J].語文教學通訊,2010(18).
[2]房志榮.“為寫作而教”應成為閱讀教學的主旋律[J].語文教學通訊, 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