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國瑩
2016年高考已經結束,新課標全國卷Ⅰ文綜歷史試題依然是命題不拘泥于教科書的具體表述,以新材料、新情景、新問題為切入點,以主干知識和時事熱點為考點,以學科能力與素養立意為考查目標,更重視對素養立意目標的考查。新課標全國卷Ⅰ文綜歷史試題這一特點一方面呼應教育部于2014年3月提出的“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大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體系”的要求,另一方面為今后高中教學指引了方向:要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那什么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呢?中國社科院吳偉教授在《歷史學科與歷史素養》一文中對歷史學科素養做過如下鑒定:“通過日常教化和自我積累而獲得的歷史知識、能力、意識及情感價值觀的有機構成與綜合反映;其表現出來的是能夠從歷史和歷史學角度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富有個性的心理品質。”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指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養成的相對穩定的、必備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方法及情感價值觀的有機構成與綜合反映,主要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五大方面。
從歷史學科這一核心素養要求出發,農村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必要進行改革,不能只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目的,而應該立足于學科能力培養及學科素養熏陶。也就是說,高中歷史教學應該引導學生在扎實掌握歷史知識的前提下,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感悟,把學科知識轉化為科學認識,從而真正起到“讀史明智”的作用。作為在硬件和軟件方面都受到一定限制的農村高中要如何實現課堂教學改革,真正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筆者結合近兩三年來一直注意的問題,進行大膽探索、有益嘗試,在此談談對這一問題的心得。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是變革教學方式,一改之前傳統講授的填鴨式教學,主要通過史料和問題教學培養學生歷史學科能力。歷史學科能力培養是歷史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科能力如何決定著歷史素養的程度。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指出:“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具體如何做呢?九江一中的周明學老師給了我很大啟示:就地取材進行史料教學,也就是說,把教材現有素材當成史料,根據“教材史料”設計一些具有一定思維含量的思考題,由學生閱讀這些“教材史料”回答問題。他的文章《“就地取材”進行史料教學——以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必修2為例》(《中學歷史教學》2013年第4、5期合刊)、《人教版高中必修1“就地取材”史料教學例舉》(《中學歷史教學》2013年第10期)、《“就地取材”史料教學:以人教版高中必修3為例》(《中學歷史教學》2014年第3期)等給了我很多幫助,在此謝謝周老師。
其次,不要為了上課而上課、趕進度,求知識完整。要正確處理好教學進度中的知識學習與能力、素養培養的關系問題。
高一高二歷史課時一般偏少,在此之前,老師們的目標就是趕緊完成課時進度,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完全忽視核心素養目標培養。所以,日常新課教學中,要有核心素養培養優先于知識學習的新觀念,不要一味趕進度,不要一講到底,要充分讓學生參與思考和表達。在讓學生閱讀材料、思考問題和回答問題的基礎上,要舍得給時間,學生要有閱讀和思考時間,盡量讓更多學生有發言的機會。這樣做肯定會耽誤教學進度,但我們要想清楚課堂教學到底要教給學生什么,知識嗎?知識結構嗎?這些已經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只能在學生閱讀材料、思考問題和回答問題過程中逐漸進行,只能在分析問題的師生互動、交流中逐漸進行,在簡單的知識傳授中是培養不出來的,在低水平的知識復習中是培養不出來的。不要因為趕進度而丟掉真正的教學目標。寧可犧牲進度,也不要犧牲“效度”。
最后,培養和提高學生知識遷移能力,通過歷史問題的現實思考和現實問題的歷史分析等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提高學生“讀史明智”的意識,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
教育心理學認為:“遷移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通俗地講就是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新的情境中,解決新問題時體現出的一種素質和能力,即把歷史與現實相結合。
歷史意識是一種跨越時空審視歷史的思維方式,它以豐富的歷史知識為基礎,對復雜歷史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抽象后,把一切事物看成歷史長河中的一部分,根據歷史啟示和歷史發展規律理解歷史、觀察現實、展望未來,進而在這一過程中形成對自身、民族、國家、文化的歷史及發展的認同感、自豪感和責任感[1]。“歷史素養要求的歷史意識包括對學習歷史的價值有明確的意識。包含思考問題的角度與習慣、價值衡量標準及情感文化認同等”[2]。引導學生清楚地明白學習歷史的目的絕不僅僅是升學,而是意義重大,歷史知識是學習其他學科,尤其人文學科的基礎,學習歷史有助于智力開發、能力提高,基本歷史知識是公民必備的文化修養,有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基礎,有助于正確領會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讀史能使人明智,歷史具有資政功能等。高中學生“學習歷史的真正意義并不在于使他們只知道和記住過去發生的事情,更不應該只是讓他們學會老師或教材對歷史的敘述,而是通過歷史教學活動,使學生不僅感受歷史的境況和氛圍,體會歷史人物的心態和想法,而且逐步學會怎樣對歷史進行認識,如何對過去發生的事情進行解釋,從而掌握認識歷史和了解社會的方法,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并在學習過程中逐步積累對社會歷史觀察、思考和探究的經驗”[3]。
總之,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要求我們:首先具有積極的生命情態,是心地善良、有情有愛、充滿生命活力的人,對社會肩擔道義,對工作愛崗敬業,對生活樂觀向上,對困難愈挫愈勇,對他人團結合作,對自我勤奮進取。其次具有強烈的育人情懷。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教書是途徑、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是根本。
參考文獻:
[1]徐兆仁.歷史意識的內涵、價值與形成途徑[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1.
[2]吳偉.歷史學科能力與歷史素養[J].歷史教學,2012.11.
[3]葉小兵.論歷史教學中研究性課題的教學活動[J].歷史教學,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