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娟
摘 要: 在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發展過程中,人才培養模式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廣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在積極開展課堂教育活動的同時,還要立足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發展現狀,認真探究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將實際教學理念和教育實踐結合在一起,著力構建多層次、全方面、立體化的教育實踐體系。
關鍵詞: 本科學歷 小學教育專業 培養模式
隨著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在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的發展過程中,教育人才的培養模式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對于本科學歷小學教育的培養目標來說,創新、發展、專業的教育人才更符合當前教育環境。因此,在本科學歷教學教育專業培養模式中,除了樹立與理論教學交互融合又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外,還要著力培養高素質的教育人才。各高校將實際教學理念和教育實踐結合在一起,創新培養模式,樹立高水準的教育理念,培養高質量的本科學歷小學教師。
一、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模式的發展背景及意義
上世紀50年代,初等師范學校被取消,轉而將培養任務交由中等師范學校培養。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教育事業迎來新的發展,因此,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開始建立師范類學校,將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培養提升到中等師范專業學校的人才培養中。并在1998年開設第一所本科師范類院校,培養本科學歷小學專業教師,這一發展軌跡作為小學教育的初創被載入史冊。
從根本上說,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模式沒有定論,其產生、發展、優化措施需要根據學校的硬件、軟件設施,各本科學業、高等師范類院校之間的培養方案各不相同,尚未具有統一性。因此,在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培養模式中,廣大教育工作者要著力構建多層次、全方面、立體化的教育實踐體系。這項教育實踐體系的創造和研發成為小學本科教育專業發展模式的重要支撐。
二、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培養模式的主要特點
通過梳理小學教師教育培養模式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出在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建設中,主要存在以下幾項特點:
1.發展性。
著名教育大師陶行知曾經在談到基礎教育時指出,教育并非一成不變。在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培養模式中,發展性是該教育模式的核心思想。
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水平的提升,推動著教育的發展,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的發展呈現出迅猛的發展態勢。開設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的高等院校逐漸增多,招生數量逐年增多。同時,國家教育部門、社會、各高等院校在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模式中下大力,在培養目標、管理形式、深化措施、創新發展等方面進行探究。并依據新課程改革提出的各項要求,以及小學教師的發展素養,對學生進行多角度培養。這些有所改變、逐漸發展的教學策略,直接體現出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培養模式中具有的前行性和發展性。
2.實踐性。
本科學習小學教育專業的教學手法種類繁多、形式多樣。這些教學實踐策略的改進,再一次表明培養模式中“實踐性”的重要作用。受“應試教育”的發展弊端所限,在當前師范學生發展過程中,他們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更順暢。小學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小學教育專業和其他專業不同的實踐性。只有注重實踐技能、強化專業素養,才能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和合格的小學教育工作者。
在整體培養模式塑造中,不但要增加學生見習、實習的能力,還要充分強調實踐和理論的相互融合。除了在實踐教學模式中扎實基礎外,還要通過各項合作學習、交流學習、互助學習,增強小學教育專業的實踐能力,提升他們參與教育培養模式的主動意識,從而構建豐富的教育教學體系,推動教育培養模式進一步深化。
3.專業性。
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模式要始終保持專業性。在綜合素養培養中,無論是對教師的成長還是對被教育對象的成才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要成為合格的小學教師,要具備扎實的藝術素養和審美水平,擁有全面的美術、音樂能力,才能以自身的藝術文化情趣感染學生,為素質教育培養提供良好的師資條件。要具備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通過清晰準確的語言描述,了解小學生心中的所思所想,這樣才能幫助他們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要具備專業的教師授課技巧,良好的業務能力能夠幫助學生學習文化知識,樹立健全的品格修養。同時,本科學歷小學教育人才的培養要具備良好的組織能力,這樣才能塑造教師應有的親和力和統籌力,為小學生樹立好的學習榜樣。在諸多專業能力的塑造下,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性能,增進對小學教育學習模式的學習、探究和思考。
三、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模式的主要問題
1.結構單一,師范素質有待加強。
盡管當前“大文化建設”大幕已然拉開,但是在教學模式上,我國本科小學教育專業培養模式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清晰,但進程較慢,整體結構相對落后。以“應試教育”為導向的小學教育實際,在整體循環過程中影響到了本科學歷小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如很多高等院校在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教學培養模式構建上,只有理論,不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和構建,所以導致素質教育發展結構單一。高校教師在探索本科學歷小學教育的實施過程中,缺乏牽引力,現代化教育模式的創新出現阻礙。
2.師資不足,教育模式有待完善。
當前,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的發展受到地區經濟環境的影響。除了在基礎性教育人才培養上,在小學教育專業推行過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干擾。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各個地方之間的經濟發展并不均衡,東部沿海地區相對經濟優勢較大,在推行高等師范教育的過程中,尚有部分高校在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中無法保證教育力量充足、師資設備完善。特別是偏遠地區,部分高校在培養小學教育專業的模式中,缺乏技術知識和經濟投入,形成“水桶理論”中的一項短板,專業培養模式不容樂觀。
3.基礎不穩,小學教育專業建設處于弱勢。
和其他專業環節相比,在九年義務教育背景下,小學教育不具有較強的升學壓力。因此,在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建設中,家長、學校及教師們存在重視不足的發展現狀。
從改革發展實施戰略來看,由于經濟條件的改善,很多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在學校教育過程中接受能力尚可,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卻處于發展劣勢。社會、家庭對小學教育缺乏關注、高校教育人才的培養。除了小學教育專業培養基礎的缺乏,在相應小學教育專業培養模式的積累下,對小學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存在一定的思想誤區,實踐能力、專業素養都有所缺乏。
四、強化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模式的具體策略
在探究本科學歷學校教育專業的培養形式中,相關部門的統計數據表明,有61.3%的學生認為,在小學教育專業的推進模式中缺少系統性,12.7%的學生認為教師的教育方法是影響專業深化程度的重要因素,同時,21%的學生對自己的專業能力提出質疑,甚至有換行的打算。這一組發展數據再次說明了當前我國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不足。因此,筆者結合得到的信息情況,總結經驗,做出以下分析,力求為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的深化培養奠定扎實的基礎。
1.推進結構清晰的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培養。
小學教育作為我國教育產業的發展基礎,其理論性、創新性和綜合性建設要符合我國發展國情,因此,針對當前教育發展,在小學教育發展道路上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培養設計方案。
首先,在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方向上,針對于當前文科方向和理科方向的發展形勢,廣大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進行不同程度的再創造。針對學生文、理內容的不同,制定翔實的教育培養目標。在教育類基礎課程設置、綜合文科基礎內容、綜合理科基礎內容、藝術教育等內容上,實現科學的設置、實踐和思考。要依據小學專業教育模式的各項要求及發展特性,將本科學生的職業技能、訓練模式結合在一起。通過高校各項教學計劃,逐步提高本科學生的的語言表達能力、課堂教育實踐技能,塑造一個長期化、科學化的發展軌道。
其次,要積極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和數字化教育產業的資源優勢,運用多媒體技術等現代資源,依托“舞蹈”、“繪畫”等選修、必修課程,進一步推動小學教育本科學生的專業化效果。各高校要以小學教育實踐基地的建立、遠程發展教育平臺的發展為載體,實現院校資源共享。并通過完善教育考核模式、增加學校技能實訓課程的課時數量。通過舞蹈藝術展演項目、文藝體育競賽、名師進校園等活動,進一步提高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
2.充分納入師資促進教育專業全面發展。
在高等師范類本科學生的培養上,師資力量對提升辦學特色、增加課程聯合具有重要的作用。為了進一步深入探究學生的學習技能,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學院要充分發揮大眾力量,通過政府、教育、社會、家庭等方面,推行多部門聯動,并根據具體辦學需求設置季度、年度經濟預算。
首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風險評估意識,不斷深化本科小學教育專業的發展深度,最大程度發揮學生的潛力。在組織舞蹈演出、繪畫大賽、說課講演、科研技術交流等活動中,將“全面發展”教學理念融入發展過程中,促使學生感受到“豐富性”、“趣味性”的教育體驗。小學教育專業院校管理者要充分重視教育專業的實踐投入,強化師資管理意識。其次,小學教育專業要在資金管理上引入實踐教育理念,提供發展經費和教育資金,設立專項教育模式,將內部學科建設融入經費管理之中,并通過其他科研型項目,促進小學教育師資力量增強。
同時,要根據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有針對性地利用各項經濟推行方法,通過政府撥款、企業贊助、學院科研成果轉換等形式,努力彌補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師資能力不足、經濟發展緩慢的現象。面對經費問題,要運用具體經濟措施,制定適合本地財政狀況和師資程度的教育規章,促使師資力量最大化,從而達到教育硬件、軟件等項資源的優化配置。
3.設計分階段分層次的教育培養目標。
素質教育推行模式下,想要做好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工作,要對小學專業教育進行分階段、分層次技能培訓。高校管理者要將學生本科學習中的四年分為三個階段,進行分層次、分階段、分項目的發展運作。
第一個階段分為大一年接和大二年級。在這一階段,為了確保學生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教師要以小學專業基礎課程作為主要抓手,推動本科小學教育形成一支專業嚴謹的教師隊伍。定制全新的小學教育板塊,將基礎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專業必修課程、發散課程、實踐課程、理論課程等內容進行定位,使大一、大二學生建立不同的培訓模塊,如小學語文教育模塊、小學數學教育模塊、小學科技教育模塊、先進教學模塊等,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能力。
在大三期間,要初步進行實訓類的教育培訓。針對于大三學生的心理需求,組織教師利用現代教育模式,增加學生對小學教育專業知識的了解。而在最重要的大四階段,要通過各項社會崗位對接活動,“校企聯合合作辦學”、實踐角色扮演、社會專業技能大賽等形式,促使學生徹底融入崗位實踐過程中,充分適應社會交流,為小學教育服務質量開拓渠道,夯實基礎。
五、結語
我國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培養模式有很多種。小學教育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階段,在提升學生自身素養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小學教師是一個兼具綜合性和實踐性的職業,在小學教師教學生涯始中伴隨著知識和操作的結合。因此,為了改變高等師范院校中存在的各項教育問題,筆者從推進結構清晰的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培養、推進結構清晰的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培養、設計分階段分層次的教育培養目標等方面,最大限度轉變教育觀念、提升教育指導能力,不斷完善教育教學管理機制,進一步強化本科學歷小學教師的專業化培養模式,為高等師范類學校角色轉變奠定基礎,從而更好地推進本科學歷小學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汪珍.本科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專業能力培養的現狀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2.
[2]歐笑杭.小學教育專業教育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文教資料,2008(09).
[3]王旭卿,陳燕.基于協作共享的教育實習信息化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11(01).
[4]鄭發泰.頂崗實習“雙導師制”的實踐[J].現代企業教育,2011(02).
[5]張清水.本科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師范性弱化的成因與對策[J].教育學術月刊,2009(04).
[6]王旭卿,陳燕.基于協作共享的教育實習信息化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11(01).
本論文系貴州省2014年教育科學規劃重大課題、貴州省教育改革發展研究十大重點招標課題“貴州省師范院校本科學歷小學教師培養質量研究”(編號2014ZD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