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煒+楊蕾
摘 要: 高爾夫球運動屬于新興體育運動,且該運動消費較高,很多人往往無法接受,但在人們經濟水平及體育意識不斷提高的前提下,高爾夫球運動被人們逐漸接受及理解,現在有些高校開始開設高爾夫專業課程。本文通過對高爾夫運用優勢與高校開設高爾夫球課程意義進行分析,對普通高校開設高爾夫球課程的可行性進行研究。
關鍵詞: 普通高校 高爾夫球課程 優勢 意義 可行性
隨著現代體育教育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種類的體育教育開始出現,并且得到快速發展,其中高爾夫球教育就是近幾年出現的一種新型體育教育。當前除一些專門體育院校開設高爾夫球課程之外,一些普通高校也開始開設高爾夫球課程。為使高爾夫球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應當對開設高爾夫球課程的可行性進行研究,從而為高爾夫球教育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1.高校體育教學中高爾夫球運動優勢分析
1.1高爾夫球運動與高校體育教學目標符合
對于體育運動而言,其基本理念是“健康第一”,其終極目標是育人。體育是以游戲娛樂性為本質的,而高爾夫運動也是在“游戲”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其具備體育文化發展基本特征,不但能夠使機體速度、力量及靈敏度得到提高,使體質得以增強,而且對學生心理品質的提高具有很大幫助作用,可使其對挑戰不斷嘗試,并且不斷超越,從而起到健美、健身及健心的作用。
1.2高爾夫球運動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符合
高爾夫球運動屬于一種紳士運動,其特點是尊重他人、尊重傳統、堅守文明誠信、重視友誼,這些特點與我國傳統思想中相關價值理念相符合,與中國社會傳統文化之間有很多共性。其中修身養性與我國傳統修身之道相符合,恪守禮儀比較適合在中國推廣,堅守文明誠信及崇尚優雅與時代發展需求相適應。
1.3高爾夫球運動具備休閑體育特點
對于高爾夫球運動而言,其主要就是休閑,具有戶外消遣娛樂及健康娛樂特點。就學生安全角度而言,高爾夫球運動在實際運動過程中創傷發生可能性比較低,在實際運動過程中學生一般不會受傷,屬于比較健康的一種運動。另外,高爾夫球運動適合當前高校體育課程的發展趨勢,即現代高校體育教育中在課程設置方面已經越來越傾向于休閑體育。
2.高校內設置高爾夫球課程重要意義
第一,高爾夫球運動對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培養十分有利。對于高爾夫球運動而言,其在運動過程中的對手就是選手自身,其需要運動員自身具備較強自律性及誠實性,在每次擊球過程中均會產生新體驗,運動員在擊球時應當保證心理素質良好,該項運動屬于對運動員的一種自我挑戰,因此,其能夠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
第二,高爾夫球課程開設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需求相符合。在高校發展過程中,校園文化建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但能夠使校園文化得以豐富,而且能夠使學校知名度得到有效的提高。對于高爾夫球運動而言,其具備很強的傳統性,注重講文明,在運動過程中每一舉動均應當使紳士風度得以較好地體現,通過高爾夫球運動,不但能夠使學生身體得到有效鍛煉,還能夠使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可對學生文化素質進行科學培養,從而使優良校風校貌得以形成。
第三,高爾夫球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當前,我國正處于和諧社會建設大形勢下,高爾夫運動與當前“全民健身計劃”要求相符合。另外,隨著當前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在精神文明及物質文明方面有越來越高的要求,今后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高爾夫球運動,因此在高校開設高爾夫球課程,對更多高爾夫專業人才進行培養十分必要。
第四,開設高爾夫球課程有利于學生勤工助學。高校內要開設高爾夫球課程,則必然要建設高爾夫球場,這是基本條件,也是必要條件,而一個高爾夫球場為正常運行,需要很多有關工作人員,比如球童、售票員及售貨員等,而這些崗位均可由學生擔任,從而使學生勤工助學需求能夠得到滿足。
第五,高爾夫球課程開設對學生終身體育的實現十分有利。根據當前社會發展實際情況而言,經濟發展表現出持續化,信息傳遞實現網絡化,生活開始休閑化,在教育方面應當實現終身化,因此在當前高校體育教學中應當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進行培養。對于高爾夫球運動而言,由于其運動量相比于其他運動較小,并且消耗體力較少,即便是老年人也能參與,因此,高爾夫球運動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十分有利。
3.結語
高爾夫球課程是當前高校教育中的一門新興課程,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教師及學生接受。在高校體育教育中高爾夫球運動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符合當前學生及體育教學的發展需求,并且在高校開設高爾夫球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學生發展及學校發展均十分有利。因此,在高校開設高爾夫球課程十分可行,相關教師應當對其優勢及具備的重要意義清楚認識,從而積極探索,進而有效開展高爾夫球課程,促使學生得到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黎琳.在南寧高校體育專業院系開設高爾夫球課程的可行性分析[J].學園(教育科研),2012(15).
[2]練偉苑.淺談高校增開高爾夫球課程的可行性[J].民營科技,2009(6).
[3]王雅詩.淺析高校開設高爾夫體育課程的可行性[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