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華燕
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對21世紀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2年教育部發布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等都強調要求,“要切實做好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加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下面針對我校近年來山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級”預防模式構建與實施情況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關于“三級”預防
心理健康“三級”預防模式是依據青少年學生的心理成長特點,結合個體發展變化狀況,進行分層次、有梯度、針對性的心理健康宣傳教育優化,防范預警干預,分析診斷治療的教育教學活動模式。一級預防機制工作核心即立足于“面”,做好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幫助他(她)們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對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學生應對困難和挫折的承受力與耐受力。二級預防機制工作核心立足于“面”與“點”的結合,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防范預警工作,干預學生群體的不良心理傾向,盡早發現個別學生潛在心理問題。幫助他們處理好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情緒調控和人格發展等方面的困惑,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三級預防機制工作核心立足于“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診斷工作,深入分析研究個案學生的心理問題。關懷、關注、幫助他(她)們擺脫心理障礙,走出心理困境,陽光面對學習生活,實現青少年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二、“三級”預防的意義
(一)全民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全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全民素質教育的關鍵。中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在學習、生活中人際交往、升學就業和自我管理、人格發展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與問題。因此,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三級”預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中小學課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全面推進全民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學校教育全面發展的內在需求。
《師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智力水平、學習成績,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優秀的心理品質、強健的體格素質和健全的人格魅力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級”預防機制,是學校教育落實全面發展的需要,是進一步強化學生德育工作的需要,不僅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心由學校層面下移下放到各年段、各班級,壯大工作隊伍,擴大工作覆蓋面;還可以促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角落和不同層次,使心理健康教育更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被動轉化為主動,有效實現學校教育全面發展。
(三)山區高中教育教學的迫切需要。
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區域之間的差距迅速加大,山區高中教育變得更艱難復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為突出。在山區,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呈現人多、面廣趨勢,不僅學習困難的學生有心理健康問題,部分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同樣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心理障礙和心理困惑。普遍存在的問題多方面,有學習生活方面,有青春期生理發育方面,有心理品質行為方面等;問題的廣度深度呈現復雜化、特殊化和多樣化,因而山區高中心理健康“三級”預防教育教學模式的構建尤為迫切,勢在必行。
三、“三級”預防的實施
(一)一級預防機制,宣傳教育優化。
1.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
中學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應遵循中學生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不同階段的特點,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教育引導,預防和避免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學校應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師充分利用課內外實踐的針對性,有序進行教學講授,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相關知識。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接受能力,避免過于理論化,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授課。如針對中學階段高中年級學生常見的現象進行分析、引導、認識,貼近、深入學生的心靈,循序漸進,學生自然而然接受,頭腦里樹立心理健康意識,促進良好心理品質形成與發展。
2.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
學校通過校園廣播、宣傳欄、主題班會、心理健康教育課和學科滲透等渠道向學生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學生掌握和理解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識和自我保健方法,積極應對各種心理問題,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此外,還可以通過心理健康導報(半月刊),學校圖書館設立心理角;邀請專家現場講座,視頻聆聽國內外、省市各級知名心理學者心理案例專題分析,結合各級各類德育先進學校的心育心輔事例進行宣傳教育。
3.心育環境氛圍的構建。
社會競爭增大了學生對學習的緊迫感和壓力感。這種環境的變化直接導致高中學生因適應不良表現出各種困惑、迷惘、不安和緊張,因此心育環境氛圍的構建是中學生心理健康預防保健的關鍵。學校和諧的心育環境有利于學生把理想和現實結合起來,讓他們自覺融入現實社會生活,適應社會生活中各種差異與不同;尤其對于山區高中學生,他們不像沿海發達地區同學那樣見聞廣博、見多識廣,凡事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因此,與人相處時,自然而然造成山區學生內向、自卑而羞于啟齒,學習生活方面,面對社會即形成較大障礙。所以構建和諧的心育環境氛圍可以促動同學在校園生活中增進與同伴學習交往的能力,有效降低山區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概率,讓他們學會生活,與人愉悅共處,快樂自主地學習。
4.榜樣感召,行為指引。
山區學生雖樸實,但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的確不少。如有的學生總是沉默寡言,不愿和別人交流;有的學生有強烈的自卑感,總覺得低人一等;有的學生好動,愛惹是生非,自控能力差等。針對這些現象,教師應具體分析,通過分析其個性形成原因,給予學生行為指導,找出楷模標榜,學習榜樣,對比借鑒引導,樹立榜樣,通過榜樣感召和行為指引,解決心理障礙誘發心理問題。
(二)二級預防機制,防范預警干預。
1.成立心育室,開展輔導與咨詢工作。
細化學校德育處工作,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由德育處工作人員(心理健康專職老師)、年段長、班主任、班級心理委員組成,心育室為平臺,聯合社區及上級部門相關專業心理健康輔導機構等,做好學生團體的輔導工作,以及個體的心理疏導干預工作。
一方面,著手于“面”,開展輔導工作。由學校各年段、班主任、班級心理委員等配合學校德育處心理健康專職老師開展全體學生團體輔導工作,旨在構建學生心理問題早發現、早干預,避免心理問題擴大和加重的防御系統。第一,借鑒心理測評技術,進行有效預防保健。團體測評主要通過紙筆測驗,測驗形式主要有七種: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是非題、匹配題、填空題、簡答題、小論文等。第二,建立心理防范預警檔案,對比篩查,辨別發現學生出現問題的傾向與變化趨勢,以便及時有效地進行“面”的教育疏導與“點”的矯正。
另一方面,落實于“點”,開展咨詢工作。基于“面”的輔導基礎工作,及時開展問題學生的咨詢工作。通過團體輔導中個別學生在認知感觸與學生團體差異性的同時,自覺或不自覺地找老師傾訴、交流與詢問,循序漸進、按部就班推進咨詢工作。第一,自覺形成與學生的咨詢關系,進而掌握更多學生資料,以便進一步分析和診斷;第二,教師針對性地制定心理咨詢目標,選擇適合學生個體的合理咨詢方案,實施指導幫助;第三,對學生進行跟蹤觀察,以便落實鞏固咨詢干預之效果。
2.內外兼修,調控拓展。
心育心輔工作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鼓勵同學積極參與,通過學生樂于參與的活動,適時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輔導培育,以強化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防范心理問題的發生;對于有問題傾向的學生,進行針對性干預矯正,如刻意的情景設計、獨特的角色扮演、互動游戲等形式。促進其融入和諧的活動氛圍,感受大家庭中一份子的溫馨,獲得主人翁意識,大家都“動”起來,使心育智育體育等全面健康發展。
山區高中由于經濟發展落后、交通不便、環境閉塞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學生普遍存在人際交往能力弱,自卑感、孤寂感強,心理自我調控能力弱。學校極有必要適時適度地開展相應的心智拓展活動,如袋鼠跳接力、合力吹氣球、繩圈接龍等促進團隊合作能力,增強集體凝聚力的主題活動;攀巖、過獨木橋、孤舟漂流等鍛煉意志,激發個體潛能的主題活動等,讓同學們敞開心扉,在體驗生活的快樂的同時,提高自我心理調控能力和與他人交往協調的能力,促進心理生理全面健康成長,自覺維護心理健康,優化同學的心理品質。
(三)三級預防機制,分析診斷治療。
三級預防機制主要是針對那些已經具有某些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的針對性治療、康復的活動過程。其核心在于“點”的工作,深入分析、研究、診斷個案學生的心理問題,如焦慮癥、抑郁癥、強迫癥、意想癥等,通過一些正規的醫院門診,專業的心理機構,相關資質的心理專家進行會診,借助網絡遠程咨詢問診聽診,通過電話網絡等預約門診隨訪,校內外聯動,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力量,服務于學生,助力于山區教育,使山區高中學生可以心無旁鷙、全身心地投入到緊張而有序的高中學習中,更加陽光自信地面向社會、面對生活。
山區經濟發展滯后,教育教學條件艱苦,教育發展步履艱難。只要我們充滿信心,堅定不移致力于山區教育,充分發揮社會各方力量,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合力,助力于山區教育,山區高中學生的學習一定會迎來更加燦爛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