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畫面語言是電視紀錄片中最基本的構成部分,如何將紀錄片紀實性和藝術性有機統一,需要合理選擇拍攝角度,利用豐富的畫面語言,表達多種紀錄片情感。媒體工作者必須利用鏡頭、文學和聲音三種不同語言,立足于人們文化精神需求角度,拍攝有深度、有含義的紀錄片,擴大紀錄片的影響力。本文以畫面語言表現形式為基礎,重點研究其在電視紀錄片中的表達效果,并結合目前紀錄片中存在的問題,分析注意事項。
【關鍵詞】畫面語言;藝術性;電視紀錄片;效果研究
紀錄片屬于非虛構、紀實性電視作品,以拍攝設備、多媒體計算為基礎,針對人們感興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類型題材,制作系列報道,具有真實性等基本特征。①在拍攝過程中,應注重畫面語言之間的邏輯關系和作品藝術感染力。隨著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長,對紀錄片的要求逐漸提高,媒體工作者必須不斷創新紀錄片形式,編制兼具科學價值和欣賞價值的作品,轉變當前紀錄片發展模式,滿足人們多層次需求。
一、畫面語言在電視紀錄片中的表現形式
畫面語言是指,運用光效、影調和色彩等多種因素②,刺激視覺、聽覺等效果的一種敘事方式,主要有敘述背景、傳遞信息、闡述事件和升華感情等功能。它能平穩連接兩個畫面,通過變換畫面構圖、基調等,達到調節作品節奏的目的,其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兩種。
(一)無聲畫面語言
無聲畫面語言偏重于光效、構圖等部分③,以安靜的畫面為主,但能夠改變畫面色彩,達到沖擊人們視覺的效果。目前,很多紀錄片都偏重于解說、敘事,從一開始就對作品進行定位,限制了觀眾欣賞角度,為解決此類問題,在拍攝時應多加入無聲畫面語言,給觀眾思考和想象的空間,使得無聲畫面語言成為傳遞感情的載體,如獲得第五屆紀錄中國創優評析活動一等獎的作品《廬山:人文圣山》,通過航空技術多方位全視角拍攝了廬山風貌,讓人們重新認識了這座世界名山。
(二)有聲畫面語言
紀錄片很多隱藏的背景和故事,都需要通過有聲畫面語言傳達,這種描述性、表現性畫面語言能準確表達作品本身的思想,從觀眾接受能力的角度分析,適當的有聲畫面語言能提醒人們注意到紀錄片重點,很多紀錄片的敘事比較平淡,缺乏起伏性,在加入有聲畫面語言時,需注意突顯紀錄片中心思想,以恰當的語言引導觀眾更深層次品讀作品。
二、畫面語言在電視紀錄片中的效果研究
畫面語言在電視紀錄片中的應用范圍較廣,它能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本文將從以下四個角度深入研究其應用效果。
(一)創設紀錄片畫面情境,營造良好藝術氛圍
優秀的紀錄片都有一定的共同點,它們選擇的題材比較新穎、畫面富有感染力等。畫面語言能夠用事實說話,將紀錄片需要傳達的思想生動地呈現出來,營造良好的藝術氛圍。④利用畫面創設紀錄片情境,其效果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
塑造典型人物特征,畫面語言能準確捕捉人們心理變化,通過記錄人動作、神情等方面,豐富紀錄片信息,以細節表現人物特征,提升作品的真實性,⑤如獲得第十屆上海國際電視節“人文類紀錄片最佳創意獎”的作品《幼兒園》,通過畫面語言,記錄幼兒園孩子的真實情感表達方式——警覺、親密等,清晰地展示了兒童世界的純真無邪,能讓觀眾聯想到自身童年生活,產生共鳴。
烘托紀錄片藝術氛圍,精彩的畫面語言能提升作品格調。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藝術的要求逐步提高,紀錄片與其他娛樂型節目相比,更偏重知識性,科學性,展現方式較少,因此,利用好畫面語言,選擇好作品記錄畫面,能更好地襯托紀錄片藝術氛圍,擴大作品的影響力。
(二)渲染紀錄片現場情感,提升畫面真實感
畫面真實性直接影響著紀錄片收視率,過分夸張的畫面會讓觀眾產生抵觸心理,好的紀錄片多半從人們實際生活角度切入,畫面語言樸實無華,但能引起人們的共鳴,這主要是因為在拍攝過程中,綜合考慮了現場實際情況,選擇了最恰當的畫面語言記錄方式,如獲得第24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電視紀錄片獎的作品《森林之歌》,它通過渲染森林的神秘性,引導人們探索森林的奧秘,并真實記錄樹木生長過程,讓觀眾真實了解生態文明。
畫面語言貫穿于電視紀錄片的全過程,從藝術的角度來說,紀錄片屬于敘事藝術,它強調人們的參與性,如果想讓作品被大眾接受,就必須加入真實的畫面語言,采用敘事的方式,完整還原事件真相,如優秀紀錄片《走近毛澤東》、《梁思成 林徽因》等。
(三)無聲交代紀錄片背景,凸顯畫面細節特征
很多紀錄片都有專業的解說人,在畫面外闡述事件的背景、時間等,但是這樣很容易讓人們跳出畫面,如果用畫面語言代替解說人,讓觀眾主動去體會紀錄片背后隱含的信息,將作品情節以畫面的方式展現出來,既為作品后續發展做鋪墊,也增加了作品的整體性。在編制紀錄片的過程中,可以適當選取一些生活環境畫面,凸顯畫面細節特征,更好地串聯整個作品。如眾所周知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片頭都會播放當地有特色的畫面,吸引觀眾注意。
(四)深化紀錄片表達主題,延伸畫面影響力
紀錄片表達的中心思想和主題是否有深度,影響著整個作品的影響力,畫面語言通過記錄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特征,能夠升華紀錄片主題思想,擴大作品影響力。在拍攝畫面時,工作人員應注意結合紀錄片最終目的,選擇最合適的拍攝角度,靈活變換畫面色彩和光效⑥,提升畫面語言的感染力。目前,紀錄片的表現形式較多,涵蓋教育、科學等領域,但給人們留下印象的作品卻不多,因此在確定紀錄片拍攝前,必須給工作人員貫徹畫面語言的拍攝理念,提升人員素質,為構建有深度的作品提供良好基礎。
三、在電視紀錄片中應用畫面語言的注意事項
在電視紀錄片中應用畫面語言,主要應注意以下三方面:一是注意畫面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在拍攝過程中,工作人員可以選擇直觀、可感畫面,提升畫面語言的準確性。二是注意畫面語言的協調性和一致性。紀錄片過渡是否平穩,也依賴于畫面語言的處理,只有增強畫面之間的協調性,才能全方位地展現作品思想。三是注意畫面語言的緊湊性和嚴謹性,將作品的科學性融入畫面語言,引起觀眾共鳴。
結語
綜上所述,在電視紀錄片中加入豐富的畫面語言,能有效提升紀錄片藝術性,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同時它也能完美連接紀錄片過渡篇章,增加作品的嚴謹性和連貫性。在拍攝過程中,應根據紀錄片題材,選擇恰當的畫面語言形式,用畫面語言烘托環境,渲染現場氛圍,提升受眾參與程度。選擇畫面時,可以結合紀錄片人物特征,融入紀錄片發生背景,確定合適的拍攝角度,讓各個畫面語言相輔相成,更好地傳達紀錄片思想和情感。媒體工作者必須加強對畫面語言的重視程度,利用新媒體傳播設備,拍攝更全面畫面語言,結合受眾實際要求,在紀實的基礎上,增加作品的內涵,創作更多優秀的紀錄片。
注釋:
①溫向杰.電視紀錄片情景再現的作用與思考——《古塔地下的秘密》[J].西部廣播電視,2015,20:92-93.
②傅程程,孔陶.論中國電視紀錄片的紀實性與藝術性[J].西部廣播電視,2015,20:104-105.
③本刊記者.以真實的力量還原“中國故事”——紀錄片《長城:中國的故事》專家研討會綜述[J].中國電視,2015,12:11-13.
④楊曉麗.探索涉藏外宣新模式的一次有益嘗試——以紀錄片《第三極》為例[J].對外傳播,2015,12:36-37.
⑤秦啟先.試論畫面語言在電視紀錄片中的作用[J].中國傳媒科技,2013,06:50-51.
⑥仲華.淺談電視紀錄片無解說詞的魅力[J].視聽,2015,12:53-54.
[作者簡介:李京亮,男,1978.06.24,漢,遼寧瓦房店人,遼寧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三級攝像師,管理學學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電視畫面語言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