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騰蝶
摘要:“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正如歌詞說到,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并且各民族團結友愛。苗族作為大家庭中的一員,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其獨特的建筑,還是精美的服飾,無不體現著我們苗族人的聰明和智慧。苗族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對其研究不管是在各民族文化交流還是促進各民族團結之間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還能給文化研究方面帶來一定的學術價值。
關鍵詞:苗族;文化;風俗習慣;問題
中圖分類號:K8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099-03
作為一個苗族姑娘,從小生活在苗族聚居的村落,對苗族所有的文化和風俗習慣都十分了解,并且對自己的民族產生了深厚的情感。因此想借此研究將本民族的文化與大家分享,但是毫不避諱的說,我們苗族的文化也面臨著諸多問題,例如:漢化現象明顯、許多民間文化失傳,并且風俗習慣中存在一定的陋習。苗族文化既然遇到問題,就希望大家共同尋找措施解決其所出現的問題,。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得苗族文化中的精華源遠流長下去。
一、苗族文化
(一)服飾:苗族服飾,苗語叫“嘔欠”,苗族服飾樣式多種多樣。服飾多姿多彩,除美麗之外,更多的卻是服飾銘載著我們民族在歷經磨難后生活的變遷,體現了我們苗鄉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是古往今來生活環境的濃縮。[1]苗族服飾圖案都是本民族人民智慧的結晶,苗鄉人承載著傳承本民族文化的歷史重任,上面還刻有文字,但是由于歷史的久遠,無法理解其含義和功能,正是這般神秘讓苗族服飾具有獨特魅力。
在我們村落女人之間的服飾差別小,一律是“色彩斑斕”;上身穿花衣,下著百褶裙,頭蓄長發,包赭色花帕,腳著船鞋花鞋,佩以各種銀飾。苗族婦女的衣服,過腰大而長,衣袖大而短,沒有衣領。制作一套苗族婦女的衣褲,縫工、繡工精致的,需工數十日。苗族男裝的色彩和裝飾較單調,不及女裝鮮艷與豐富。女裝又有便裝與盛裝之分。便裝是平時穿著的服裝,其色彩花樣及裝飾不及節慶時結婚時穿的盛裝鮮艷。當女子出嫁時父母都會為自己的閨女訂做一套十分精美的苗族服飾。服飾的選材和制作都是很有講究的。
(二)銀飾:說到苗族,可能大家腦海中立馬浮現出是亮閃閃的各種銀飾,銀飾造型精美,種類繁多。不同身體部位,會佩戴不同的銀飾。佩戴的部位分:有銀帽、銀盆、鳳冠、蘇山耳環、項圈、手鐲、戒指、牙簽、扣絆等。[2]
頭帕是我們苗族服飾的一個重要標志,苗族人認為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我們會在頭帕外面加各種各樣的銀飾。曾經聽我奶奶說過:“姑娘樣子好,花花頭帕少不了”、“選郎沒有巧,頭帕要包好”。可見頭帕對我們苗鄉人的重要性。
銀鐲子和銀戒指是我們苗族女人佩飾中的必備品之一,年輕女子帶著她漂亮有地位,因為大部分都會把銀鐲子作為傳家寶。我們家中的銀鐲子僅僅流傳了幾代人,因為當時家里很窮原本該流傳給我媽媽的時候卻因為家里沒米吃變把銀鐲子拿去集市上當了。較為年老的婦女帶著她祛風除濕,利于身體健康。
銀梳是用銀和木質構成的。長約16厘米,梳面有三只鳥的圖案,亦有與之相稱的其它圖案。梳子上面會有許多銀吊墜,稍一擺動,便叮當有聲。
銀項和銀腰帶也是我們佩飾中不可缺少的,形式多樣。都會在上面配許多吊墜。
(三)節慶:趕年場是苗族人十分重視的一個節慶,農歷正月,趕年場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著節日盛裝,互相邀約,成群結隊去趕場。場上異常熱鬧,十分擁擠。人們不僅可以購買年貨,還可以參加或觀看舞獅子、玩龍燈等活動,青年男女可以利用這種機會,將自己家里用于參加重大活動的盛裝穿著到街上物色情侶,談情說愛。[3]會唱歌的男子和女子更是專注這個難得的好機會對上幾首山歌,、互相唱和,跳著彼此熟悉的舞蹈,整個街道熱鬧非凡,氣氛十分和諧。即使受到天氣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年場也要如期舉行。
歌舞樂器方面:眾所周知,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苗族人有男女對唱山歌的習慣,互相唱和。一個在山的那頭,另一個在山的這頭。唱歌人之間互不認識也沒有關系,只要能對上山歌便是歌友,還有可能成為自己的情郎和情妹妹。苗族樂器有管樂樂器,其中包括:蘆笙、姊妹簫、嗩吶等,嗩吶是苗族人紅白喜事必有的樂器,不同場合吹出的樂曲不同;弦樂樂器,多為伴奏樂器,主要有二胡、古瓢琴、月琴等,但是在現在村落里已經很少出現,因為會樂器的老人基本都不在人間了,這一技能也很少有年輕人把它傳承下來;打擊樂器:銅鼓、木鼓和皮鼓,木鼓與嗩吶結合,奏出動人的樂曲。嗩吶、木鼓、銅鼓這三種樂器是我們村落用得最多的樂器。[4]
(四)建筑:苗族建筑以吊腳樓為主,主要以木頭和磚瓦構成。一般分為二層,第一層用于睡覺、做飯用,第二層則是用來堆放家里的雜物和農產品。吊腳樓的修建體現了苗族人驚人的智慧,并且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
二、苗族的風俗習慣
(一)祭祖方面:在大寒節那天,晚輩為死去的親人打掃他們的墳墓,將他們的墳墓打掃得非常干凈,把墳墓上的草也拔干凈。在除夕夜逝去人的晚輩會在他們墳前為他們點燈,意思是希望他們即使沒有子子孫孫的陪伴也不會黑暗和孤單。[5]在除夕夜一家人吃團年飯之前,一家之主會先在堂屋祭祖,用一個大碗盛一碗水然后在里面加入除夕夜所做的菜還會加一些酒,在燒完紙錢之后會在堂屋行禮然后把大碗里的東西全部倒出去,意思就是逝去的先人們也該開飯了,即使他們已經不在世也要和子孫們一起團年。過年后,初一早上就去祭奠死去的親人,給他們墳墓上掛上漂亮的燈籠(專用掛在墳上),然后會點香和燒死人專用的紙錢,希望他們能用這錢買他們想要的東西,哪怕在天堂也要過上好日子。
(二)婚嫁方面:苗族結婚較為出名的就是“婚禮四部曲”-婚禮前、迎親、婚禮、哭嫁。一是婚前,較為傳統的苗族男女在處對象時基本采取“就近原則”的戀愛觀,選擇自己村落或是鄰居村落的男子或姑娘作為自己的對象,經過村里人介紹,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后,他們的父母會給他們選擇一個吉日結婚。[6]在結婚前一段時間是不能見面的俗稱“婚前不見面”,如今現代社會中婚前同居、婚前性行為等這一系列行為在村落里面絕對是禁止的,這一規定神圣不可侵犯。但是隨著思想越來越開放,現在的青年男女婚戀觀有了一定的變化。
二是迎親與婚禮,結婚的前二天,村落里面所有的鄰居就全部聚在一塊,大家各司其職高效率的做好一切準備工作。新郎是結婚日子頭一天去新娘家提親,在新娘家辦喜酒,新郎這里會出現所謂“過禮”(當地語)的人-即是男方這邊的鄰居和好友(只限男性)會和新郎一起去新娘家在第二天把新娘接過來的時候,幫助新郎搬新娘父母為其準備的嫁妝;“接親”的人(當地語)-即是新郎家會選二對自己的長輩(不能要離過婚的人去,不然會覺得不吉利)去接新娘意思就是新娘是有地位的,不是自己跑過來而是在男方的邀請下來的。當新郎這邊的人到了新娘家的時候,新娘是不能出來看的,必須呆在自己的房間,新娘當天也是不能吃飯的(晚上客差不多走的時候可以吃一些),新郎這邊的人晚上就在新娘家住一晚,第二天凌晨3-5點左右,新娘子就起床梳頭穿上男方家買的衣服,意思就是從此你就是男方家的人了。[7]然后還會放鞭炮,“接親”的人會給她一個紅包。大概在8-9點左右就“發親”(當地語)-即是裝好新娘子家的嫁妝出發去男方家,發親的時候會將新娘子家的大門關上(因為未結婚的女孩子是不能看的),在屋里新娘子給自己的父母下跪,叫一聲爸媽,意思就是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女兒今天要離開你們了,父母就會給自己女兒紅包,這時新娘會因為不舍大哭,這就是所謂的“哭嫁”。這些做完以后,將大門打開,新娘子就背對著大門出去不能回頭,習俗是因為回頭以后,自己的孩子會長得像舅舅。新郎就在外面等新娘,這時新娘的父親就會給新郎一件反著的衣服穿上,意思是從今天起,你們翻身了,要改變了。然后就將新娘的嫁妝和禮金全部拿走和新郎這邊的人就到新郎家來(所以當地的人都叫女兒強盜或者搶劫犯),這一天就在新郎家辦酒,剛到這邊時候,就有一個愛生兒子的人把新娘子牽到自己的新房(意思是新娘子以后愛生兒子),不久后,新郎和新娘子就給從新娘家帶來的一套被條給新郎的父母,新娘改可叫爸媽,然后就會給一個大紅包,在第二天早上,新郎的妹妹給嫂子端洗臉水,然后就會給妹妹一個紅包,第二天早上新娘子會和自己的婆婆一起做飯,然后叫上所以鄰居一起吃,叫做所謂的“新媳婦飯”(當地語),以此來感謝鄰居的出力和配合。下午左右,夫妻二人就回到新娘子家里,叫做所謂的“回門”(當地語),父母又會給被條之類的東西。如今我們村落婚禮依舊時這樣進行,幾乎沒有受到現代婚禮的影響。
哭嫁是苗族婚禮中較為有特色的一面,可能非苗族人都會認為,結婚是一件喜事為什么還會哭,應該高興才對。新娘哭嫁一般從婚禮的前幾天就開始,鄰居和親朋好友來看她時也會哭,表示對其道謝。婚禮前一天和到男方家那一天哭嫁會達到高潮。哭嫁的原因主要是新娘對父母親人養育之恩的表達以及將要離開他們表示不舍;還有就是哭出新娘子即將適應另外一個家庭時的不習慣;對自己未來生活的迷茫和擔憂等。
(三)喪葬方面:苗族有本民族的巫師,在當地將巫師稱為“道師先生”,喪葬儀式由巫師主持,巫師是陰陽二界的傳達者,辦喪事的人家把巫師請到家里來,為死者進行種種迷信活動。苗族對青少年善死者,一般多輕葬,速葬,不講究葬禮。對于壽終正寢則特別講究,形式非常復雜,一般從老人去世到出殯期間會持續一個星期左右甚至更長時間。在我們村落如果有老人去世不會去殯儀館舉行葬禮,而是在自己家里辦喪事,更不會有火葬這一說法,這是苗族人十分忌諱的,而是會選擇一個當地較為出名的風水先生選一塊地進行土葬。其中有在臨終前對老人的孝敬,輪流照顧老人;老人去世后首先會放鞭炮意思就是讓鄰居知道這一消息,然后會選擇一個木板將尸體停在上面并且會請剃頭匠將老人的頭發剃掉,女的則不會,過上30分鐘左右將老人的壽衣換上;再就是當老人的子孫都到齊以后,將老人放進棺材里面;辦理喪事,會讓親朋好友參加葬禮;葬禮第二天早上8點左右出殯;在之前風水先生看好的地將老人埋葬;最后就是引魂復山。出殯前又要由巫師主持悲壯的出殯儀式,將老人的棺材停在堂屋門口,巫師讀由所有子孫寫給逝去老人的“報恩懺”,里面寫的內容是老人一輩子的辛苦以及子孫們對老人逝去的悲痛,在讀報恩懺期間所有子孫都會哭泣,然后將棺材打開,清掃棺內臟物。清棺畢,由巫師用芭茅草掃腔驅邪。入殮時,縱孝子孝婦慟哭后出屋,巫師回屋凈宅。在出殯時,要由巫師念開路詞,舞刀驅趕途中“餓鬼”不讓他們搶尸。
(四)拜年方面:苗族拜年方面差不多也就是和其他一樣禮尚往來的道理,但是可能彼此送的東西不一樣,送一些當地比較有特色的土特產,例如:自己制作的糍粑,自己在山上采的蘑菇等等。現在逐漸都會送一些很實惠的禮物,大米、油、牛奶等。甚至還有一些思想比較前沿的人之間互相都不送禮,而是親戚朋友互相做一次東輪流請客吃飯。
(五)飲食習慣方面: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喜歡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族普遍喜歡吃酸味菜肴,酸湯家家必備。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苗家能加工保存熏制臘肉、腌肉、腌魚、魚干、香腸等。其中煙熏臘肉是苗族的傳統佳肴。方法是把豬殺過以后將其抹上腌制鹽,然后用繩子將其穿起來掛在火爐上面,這樣的肉味道十分可口并且很容易儲存。村落里的人還會自制豆豉、干菜等。
三、苗族文化如今面臨的問題
(一)苗族語言:苗族語言既是苗族文化的重要構成因素,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但是,就是這樣一種重要因素,在廣大苗族地區,包括彭水苗族自治區也發生了嚴重的流失和變異,致使以語言為載體的其他苗族文化也隨之消失。例如:在我們村落,60歲以上的講苗族語言比較正宗,而60歲以下特別是40歲以下的在講苗語當中“漢語化”較突出,至于80、90后卻是完全不會。在語言上呈現了一個年齡的分界線,這種苗族語言“漢語化”的變異是苗族文化根基喪失的前兆。
(二)苗族建筑:建筑一種藝術一種文化。而我們村落的吊腳樓差不多只剩下幾戶,基本都已經變成了磚房,并且會修建吊腳樓的木匠基本都已經過世,加上設計吊腳樓難度大,導致這一文化面臨失傳的危險。再加上當地政府退耕還林政策,鼓勵村民將以前的木房拆掉,政府會給予一定的補貼,村民經不起金錢的誘惑都紛紛將祖輩留下來的老房子拆掉。因此,苗族建筑并無特色可言。
(三)苗族民風民俗:苗族有自己的傳統節日,如苗年、拉鼓節、蘆笙節,以及苗族中最隆重、內容最豐富的節日苗年。但人間2016年2月人間2016年2月是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其對苗族民風民俗的影響也日益明顯,現在已經很難感受到節日的氣氛和歡樂。如今苗族的一些傳統節日也正逐漸在弱勢,減少,苗鄉人基本不會舉行屬于自己的節日,如果我們不采取措施,那么將帶來的是民風民俗的喪失,民間文化的丟失,對我們苗鄉人來講也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四)苗族服飾:苗族服飾是苗族文化最有特色的內容之一。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但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通過外出學習、工作和內地服飾的進入,導致現在很少看到苗族人穿苗族服飾,只有在逢年過節或參加重大慶典活動時才穿。
(五)苗族歌舞樂器:苗族歌舞藝術是苗族民間文化的精華。苗族歌舞樂器是苗族人生活方式的一種體現。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經濟發展年輕人要么在校讀書,要么外出打工。使得這種苗族歌舞樂器在苗族地區也在逐步失傳,這是令人心痛的。而且由于戀愛的方式發生了變化,以致情歌失去依托的生活載體而逐步消失,婚娶喪歌也因操辦程序的逐步簡化而喪失章節。同時,隨著民間老藝人的相繼過世,這些歌舞之作的傳承也受到了威脅。嗩吶、木鼓等這些樂器基本無人會。總之,苗族歌舞樂器等藝術文化的漸漸失傳也是令人觸目驚心的。
(六)婚禮和喪葬習俗:程序較為繁瑣,村里的居民十分迷信,缺乏科學意識,思想觀念較為落后。與外界聯系較少,自身素質較為低下。青壯年即使走進大城市也很難融入,最終成為邊緣群體。
四、結論
作為一個苗族姑娘,我十分榮幸將我們苗族文化與大家分享,談到我們的獨特建筑、精美的服飾、能歌善舞的苗妹和阿哥等,內心都是充滿了喜悅和自豪之情,我深愛著自己的民族。但是如今生活的村莊再也不是我熟悉的吊腳樓,再也不會回家和對面山的阿哥對唱山歌。眼看著自己民族文化的消失,讓我們每個苗鄉人感到十分痛心。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希望我們能夠采取措施,去保護苗族文化,不再讓我們的文化面臨消逝的危險。保護苗族文化,也是維護五十六個民族完整的體現,這樣,五十六朵花才會更加完美的綻放。
參考文獻:
[1]唐晴暉. 湘西苗族文化變遷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7.
[2]陳昱成. 中國苗族文化的民族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
[3]李然. 當代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互動與族際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
[4]何圣倫. 苗族審美意識研究[D].西南大學,2011.
[5]許江紅. “非遺”視野下的貴州苗族服飾手工藝傳承與發展研究[D].貴州財經大學,2014.
[6]魯米香. 老劉寨苗族家族文化研究[D].云南民族大學,2012.
[7]石宗仁. 苗族文化的傳承機制[J]. 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02: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