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丹娜
摘要:長期以來,我國基礎教育的教學模式一直關注于“應試教育”,過分的局限于一方面去傳授知識的教育,以考試成績作為培養學生的唯一標準,看重于筆試與紙上教育。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忽略了聽說讀能力的培養,只注重強化學生對語法知識、語句形式的掌握。特別是聽和說的能力,使學生獲得英語基礎知識和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較差?,F在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關鍵時期,作為高中英語教育,也必須對傳統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進行改革。
關鍵詞:高中英語;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176-01
素質教育是使國民素質提高的教育,通過素質教育的實施,把全民族的素質水平提高上來。新課標要求,教師要做到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宗旨。改革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做到育人為本,關注差異。以教學為切入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每一個學生,最大限度地開發每一個學生的潛能,使每一個學生的素質水平都得到提高,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我們作為高中英語教師,在教學中要優化教學方法,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對學生的素質水平的提高上。要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使學生的素質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下面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對這一問題的實施和探究。
一、教學內容以英語運用為中心,提升學生文化素質
(一)以英語應用為目標,提升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傳統應試英語教學中,教師花費大量精力講解詞法、語法,并輔以大量練習,但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學生缺乏良好的英語運用能力,這與素質教育思想和目標背道而馳。因此,英語教學不能駐足于單純的詞法和語法講解,而應在鞏固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教師通過聽說訓練提高學生聽力水平和口語水平,通過閱讀訓練提高學生閱讀技能和獲取、分析、判斷與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寫作訓練提高學生的信息歸納整理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全面提升學生英語文化素養和應用能力。
(二)適當介紹文化背景知識,提升學生的英語文化素養。
英語歷史悠久,有獨特的語系淵源和文化傳統。高中英語教學中應適當介紹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價值信仰及民族精神,幫助學生了解英語起源、詞匯演變、語言的結構規則和使用規則,提升學生的英語鑒賞與審美水平。例如英語中人名均須大寫,體現了英語對人的尊重和對人權的推崇;英語國家人們見面時寒暄的話題多與天氣和新聞相關,體現了英語國家濃厚的人文特征和對個性的尊重;圣誕節禮物和復活節彩蛋體現了英語國家濃郁的宗教文化色彩。可見,介紹英語文化背景知識,能增強學生對語言意蘊的理解,并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英語文化素養。
二、以學生為主體,培養聽說與各種能力的結合
在高中英語的教學中,對于學生更需要其理解英語。對一門語言,脫離了對其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作為高中生不再以聽而聽,而是通過對段落的理解,去感知課文的意義及內容。通過聽的運用,去混合舊知識掌握新的英語知識。其實從根本意義上來說,素質教育需要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會學習為基本思路,積極主動地去了解和參與學習的過程之中。在教學中如果沒有學生主動發展,就沒有學生的創造性。要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學習知識。不應該由教師硬灌給學生,而是在引導下,通過對所學對象的觀察、分析、歸納中自己去發現問題。這樣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習動機和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情趣
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從根本上來說是對學生興趣與情趣的培養。如何使學生可以更為輕松主動的接受新的知識,創建更有利于學習的氛圍。我認為可以上課前讓學生看一段英語新聞,即培養了學習能力又增加了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也要多組織學生參與課外活動,在課外實踐中有意識地鍛煉學生學習聽說讀寫能力,課余時間應該多與學生接觸,以英語交談,培養學生口語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產生學習英語的內在需求和動力。在學習中,因為基礎與學習方法的不同,會使有些同學與其他同學產生學習差距,對這樣的學生,教師要更加關注,投入更多的心力。作為老師,對待學生應該不急不躁,除了成績以外,更要關注學生的進步和興趣的提高。
四、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素質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能力。這樣就會整體地提高國民素質水平。所以,教學中要提倡以學生為主,還給學生的學習空間,體現他們是學習的主人。要一掃傳統那種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要給學生更多的自由空間。因此,要減輕學生的課后作業,以往教師是用作業壓學生,過多過量地布置作業,使學生難以有喘息的機會,他們更沒有閑暇的自由思考空間,創新意識就像冷水撲火一樣而熄滅,學生難以成長,他們的思維形成了機械性的定勢模式,束縛了學生的創新潛力。所以,我們一定要減輕學生的作業,減輕他們的無用學習負擔,要淡化考試的檢測,更不能去排名榜。實施素質教育不是取消學生課業負擔,而是量入為出,結合課程教學作好合理安排,通過這種手段為學生爭得一塊相對寬松的天地,使某些薄弱環節得到加強,促使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如:我們學校正在推行敏特英語教育課題研究,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我們組織學生自主參與敏特英語網絡學習,使用“敏特智能英語學習系統”。
五、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英語教學中,有很多教師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學生學過幾年英語之后,在學習的時候還需教師一步一步地引導,先領讀單詞,然后逐句將課文翻譯成漢語,而對一些課外閱讀材料,則是感覺看不懂,閱讀的速度很慢。很多學生可以背誦不少句型和語法規則,但在說和寫英語時卻錯誤百出。產生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沒有在日常教學中注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尤其是獨立學習和解決問題的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培養自學能力的前提,一個獨立的學習者應當有以下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前主動預習,發現問題;課堂上專心聽講,積極思維,解決問題;課下主動復習,總結和歸納,加強記憶;學習單詞能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文;聽英語要勤聽、多聽、會聽;說英語要勤說、多說、敢說;讀英語要多讀、快讀;寫英語要多寫、常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