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亮 花慧

摘要 學生的成長成才有賴于一個積極、健康的大學人文環境。大學班級是大學的最基本單位,最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成長的關鍵平臺。融合大學生的職業發展的特色班級文化建設,擬通過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及開展,探索民辦高校大學特色班級文化建設新途徑。
關鍵詞 職業 民辦高校 特色班級文化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7.007
1大學班級對學生成長的意義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創造一個教育人的環境,教育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大學班級應該能成為學生成長的階梯、精神家園、人生的美好回憶。也就是無論在心理上、學習上還是能力上,大學班級都是大學生成長的搖籃。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恢復以來,在較短時間內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在進一步發展中也面臨著諸多問題,突出表現為定位不清晰,在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之間徘徊。在班級文化建設中,我們的工作也要注重在民辦教育體系內為大學生成長創造以上這三種理想環境,努力培養有價值的、對社會有益的大學畢業生。
1.1時代背景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市場和普通人生活聯系得日益緊密,對于人才的需求也更加綜合和全面,我們已經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適應性更強、更具有合作精神、更有潛力的人才。大學班級作為培養學生的搖籃,承擔著向社會輸送有用人才的責任,面對社會轉型時期各種壓力的加大,自主創新、自我管理已成為當今時代大學生的最本質要求。什么樣的班級文化環境才能培養大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職業競爭力,已經成為擺在大學德育工作者面前的尖銳問題。
1.2特色班級文化建設理論基礎
精神層——班級精神文化,在班級文化中處于核心地位。集中體現了班級在大學生的個人成長過程中受到一定社會環境、意識形態的影響,從而產生的一種精神成果和文化觀念,它包括班級精神、道德觀念、理想目標和班級風貌。大學班級作為大學中最基本的組織單位,是學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最基層踐行者,大學班級所形成的文化精神也最直接地影響著學風和校風的建設,一個積極、向上的班級文化無疑能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民辦高校的生源決定了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水平,需要輔導員工作者付出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班級精神文化的建設上來。
行為層——班級行為文化,指班級在學習、生活、文體活動、社會實踐中,產生的文化現象,是班級作風、個人面貌、人際關系等的動態體現。班級成員即每一名大學生的個體行為,從微觀上看,能影響到其他班級成員的個體活動;宏觀上,個體行為也是班級行為即班級風貌最基本的的單位,健康有序的班級行為文化能夠推動班級良好風氣的形成。
制度層一—班級制度文化,既是師生意識與觀念形態的反映,又由一定物質形式所構成,它是塑造精神文化的主要機制和載體,并保證班級文化得以貫徹落實。在班級制度的建設上,輔導員是工作的主體,是學校各項規定和方案的執行者,所以在班級制度文化的建設上,輔導員要積極發揮作用,“抓重點,帶兩頭”帶領班級干部做好班級制度文化建設,促進良好班風的形成。
教育不能流于形式,對學生的培養要內外兼顧。班級文化從以上精神層、行為層、制度層三個角度加以建設,堅持教育的過程中不僅注重團體行為的外部表現,也要關注團體的精神世界,創設良好的環境保障,保證班級管理活動的順利進行。
1.3班級文化的指導思想
班級文化建設的主導思想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融合了職業發展的班級文化建設最終落腳點將是: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為主線,以擴大班級的凝聚力、影響力來塑造有利于人才成長的環境,最終提高大學生的綜合能力。
2班級文化建設方案
2.1班級文化成長路徑設計
民辦高校對學生教育的目的不僅僅在于培養一批本專科畢業生,更重要的是要能教育和熏陶出一批能為社會的和諧和發展做出自己努力和貢獻的職業人。所以,在建設班級文化建設上,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以職業生涯教育為主線致力于培養有理想信念、有職業素養、能努力進取、腳踏實地的大學生。在新生入學之初,在自我了解的基礎上分析外部環境,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開始自己的生涯規劃。個人生涯的規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說是人生規劃,狹義上就是學生自己的職業規劃,學生按照自己的規劃開始有意識、有目的地加入學生組織、組織班級活動等,逐漸在這樣的團隊中開始實踐,逐漸形成有別于其他班級的班級文化。因此我們在班級建設中的最終目標是:形成積極的班級文化、培養良好的個人素養、鍛造互助的團體意識。
2.2民辦高校班級文化建設的手段
民辦高校大學生的能力培養和素質教育一直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內容。教育部于2006年16號文件中指出,要“教育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提高學習能力,學會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可以說對大學生能力素質培養已經是高校培養人才的一項核心內容。以班級為平臺,開展多種形式的班級活動,通過諸如班團會、文藝演出、學術競賽等班級活動的滲透,逐步形成以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為主線的,具有班級特色的、集體觀念的、積極的班級文化。最終得以實現班級的建設,實現班級成員的共同成長。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了學生和教師、學生和學生之間的感情,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的釋放,從而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培養和發展,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不斷得到鍛煉。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增強了學生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2.3具體實施手段
為促進形成積極的班級文化氛圍、培養學生良好的個人素養、鍛造大學生互助的團體意識,我們最終通過職業規劃設計,分階段、分層次地對大學生成長進行規劃和設計,力圖培養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具體的班級特色文化的形成路徑設計如表1。
通過班級文化建設,讓班級每一個成員從最初的班級成員個體,能過以上多種形式的活動,不斷在團隊中實踐、融合,最終實現個人成長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3班級建設實施路徑解析
3.1碰撞期
民辦高校的大學班級文化特色建設,依據大學生發展階段的不同特點,將大一階段歸為班級文化的碰撞期,在這一階段要實現的職業目標是要使大一學生進行初步的職業與專業匹配的定位。為此學生要形成良好學習習慣和方法、尋找自己的職業興趣。在班級建設上,可以通過入學教育、破冰活動、班級成長錄、信息平臺、讀書會,“家長對話”機制等活動實現這一目標。
3.2融合期
民辦高校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需更注重提高和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推廣時應注重方式的靈活性及內容的多樣性。大學二、三年級是大學班級建設的融合期,在這一階段學生彼此間的交流更為頻繁,并開始逐步思考自己的學習和職業目標,所以要促進班級成員確立職業目標、制定規劃方案、細化職業目標,實施規劃方案在這一時期顯得尤為重要。為此,班級成員需要參加專項培訓課程、職業目標確立選修課程、優化專業學習水平,通過以上辦法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專業素養。在班級的團隊活動中可以開展例如班級之星、生涯規劃、時政論壇、公益活動、溝通訓練、禮儀培訓、創業大賽、職業能力訓練、科技競賽、模擬招聘、簡歷大賽、專業技能大賽等多種形式的活動。
3.3規劃期
大學四年級學生的職業目標已經明確,在這一階段需要在班級建設上敦促學生踐行職業規劃、提升學習空間,促進學業的順利發展,實現學生向社會化的轉型,樹立學生的職場生存觀。在這一階段班級文化的建設上可以開展比如學業發展支持、就業政策解析、就業心理輔導、擇業技巧培訓、就業信息平臺、個體擇業指導等方面的活動,使大四學生順利實現由學生個體角色到社會角色的轉變。
總之,民辦高校班級文化特色建設以對學生職業精神和職業能力的培養為切入點,依據學生在不同時期的特點,將班級文化從碰撞期、融合期和規劃期三個角度加以剖析,致力于將大學班級建設成為大學生成長的階梯、精神家園和人生的美好回憶,培養真正有理想、有道德、有信念、懂堅持的社會建設者,培養可愛、可信、可貴、可為的“四可”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