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寧 沙治邦

摘要 新媒體對于當代大學生的學習方式、交際方式和思維方式等方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本文結合新媒體環境下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價值取向、過程控制、目標選擇和發展保障”維度分析,提出了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新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維度分析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7.029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日益發展與普及,以互聯網、手機媒體、即時通訊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己深入到社會各個層面、各個角落,也深入到各高校,滲透到每個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深刻影響著他們的思想觀念、日常生活和學習行為,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載體和機遇,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與挑戰。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已成為每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問題。
1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49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7.9%;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即時通信的基礎地位進一步穩固,達到90.6%,已成為第一大上網應用;從網民的群體來看,學生群體的占比最高,為23.8%。通過以上數據表明,新媒體數字化已經成了大學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簡單分析新媒體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
(1)學習方式的改變。首先,新媒體的發展直接取代了傳統的教學方法。網絡的傳播在教學中對教學環境也產生影響,并使教學空間逐漸增大,從而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自覺地投入到學習中來。學生遇到疑惑或困難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提問,老師也通過互聯網做出相應的解答,為師生之間的溝通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另外,新媒體為大學生獲取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學生的學習內容不再僅局限于書本中,運用網絡大學生可以自主地獲取各種信息,滿足他們的求知欲。
(2)交際方式的改變。新媒體普及之前,大學生的交友直接受到地域的限制,朋友圈子相當小,大部分都是家庭成員和同學。當新媒體開始普及之后,大學生的交友范圍逐漸擴大。北京師范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35.6%的學生遇到問題依然喜歡和身邊現實中的朋友訴說,19.1%的學生喜歡跟同學交流,12.1%的選擇同自己的父母訴說,而只有1%的學生會選擇和輔導員溝通。由此可見,網絡的盛行雖然好處甚多,但是負面影響也是無法忽略的。
(3)思維方式的改變。心理學家榮格曾說過:“生活在現實世界的人們戴著各種各樣的人格面具,人格面具的作用是在于給人一個很好的公開展示的一面,以便得到社會的承認,它保證了我們能夠與人甚至是我們并不喜歡的人的和睦相處。”沉溺于網絡里的大學生們,由于網絡交往的虛擬性,往往會撕去“人格面具”,這樣就與現實社會的需求形成一個巨大的心理反差。
2新媒體環境下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四維度”分析
維度是指一種視角,是一個判斷、說明、評價和確定一個事物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條件和概念。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由許多環節、多種要素交叉作用的復雜結構系統,新媒體環境下,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須符合中央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和大學生自身的特點。因此,本文借助韋伯的理想類型法,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四維度框架做了簡單構建(見表1):即價值取向、過程控制、目標選擇和發展保障四個維度。
(1)價值取向維度——網絡教育平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借助網絡的威力從多個方面出發,運用多樣化的教育方式來提高當前大學生的身心素質和思想。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微博、微信、手機自媒體等網絡教育平臺上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強對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以筑起一堵思想上的“防火墻”。
(2)過程控制維度——思政課程教學。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開闊了大學生視野,拓展了知識面,豐富了交流方式,但同時也對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造成了一定的沖擊。新媒體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互聯網技術本身時間的無限性和空間的延伸性的特點對思政課程教學的理念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二是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對大學生的思維特點、價值觀念以及行為方式產生巨大影響,這種影響進一步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理念和方法的創新發生著巨大的作用。
(3)目標選擇維度——和諧校園文化。高校師生作為使用新媒體的主要群體之一,迫切需要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積極引導新的文化形態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高校新媒體作為網絡資源的集合體,諸如微博、博客、微信等網絡和手機媒體,凝聚了高校教育教學、組織管理、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基本內容,成為當代高校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同時,高校新媒體不同于一般傳統媒體,其所凝結的思想宣傳和文化指引作用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4)發展保障維度——學工隊伍建設。新媒體在當代大學生的知識獲取方式上占據重要地位,并且新媒體發布的一些信息對人們的人生觀和生活觀產生影響。同時,在新媒體帶來的挑戰中,部分年輕輔導員也受到了新媒體信息傳播的負面影響,其職業素養不如人意,從而無法為當代大學生做好榜樣,更無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3新媒體環境下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對策建議
(1)打造微博、微信、手機自媒體等網絡育人平臺。目前大學生群體中使用微博、微信、手機自媒體的人數越來越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高度重視其在思想塑造和傳播方面的功能,努力占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一是高校應建立完善微博、微信運營體系,整理校園各部門的資源,形成全方位的網絡育人平臺,提高運用微博、微信的能力;二是大學生輔導員要做到人人有微博,人人有微信,在網絡上進行積極的輿論引導,準確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同時,輔導員開設微博,可以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提高工作的實效性;三是要將傳統的思政教育方式與新媒體相結合互動,打造高效立體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2)積極應對新媒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的挑戰。在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必須順應時代潮流,深化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改革,積極運用新媒體,提高教學水平,服務于大學生成長成才。一是樹立平等交互的教學理念。新媒體使得教師的權威地位開始動搖,傳統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不平等地位以及單向灌輸式教學理念受到極大的挑戰,新媒體資源作為公共資源的共享性使得任何人都有在新媒體平臺上進行構建和創新的機會。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樹立平等交互的理念;二是要制訂好符合新媒體要求的教學方案;三是探索個別輔導的新媒體教學方式。
(3)依托新媒體建設和諧的校園文化。新媒體是高校文化建設的物質載體和傳播工具,校園文化凝結了高校新媒體的價值導向和精神內涵。一是加強健康的網絡文化建設,高校應重視營造良好的新媒體工作環境,進一步夯實校園文化媒體傳播的基礎。此外,還要加大對校園輿論信息的監管力度,引領輿論導向[8];二是加強新媒體對于高校特色文化形成的引導服務功能,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必須堅持與時俱進,以提升和豐富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內涵為目標,不斷增強校園精神文化的實效性和時代感;三是加強校園新媒體硬件和軟件的建設。
(4)加強與新媒體相適應的輔導員隊伍建設。高校應加強與新媒體相適應的輔導員隊伍建設。一是新媒體以網絡為主要載體,以整合圖文、音視頻等多媒體為優勢,為高校輔導員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工作平臺;二是鼓勵輔導員努力學習,不斷創新,敏銳發現并充分利用新媒體提供的寶貴機遇,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