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厚容,黃承益,陳庚容(自貢市婦幼保健院,四川643000)
喂養方法對新生兒黃疸程度的影響分析
余厚容,黃承益,陳庚容(自貢市婦幼保健院,四川643000)
目的了解母嬰同室病區不同喂養方法的新生兒膽紅素值及高膽紅素血癥發生情況,選用最佳的喂養方法。方法選取2015年4~7月在該院母嬰同室病區住院分娩的足月、母嬰健康的新生兒318例,其中135例新生兒由于各種原因采用混合喂養,為混合喂養組;另183例新生兒采用了純母乳喂養,為純母乳喂養組。觀察每天皮膚膽紅素值及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結果純母乳喂養組新生兒每天膽紅素值低于混合喂養組,其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也明顯低于混合喂養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純母乳喂養能減少新生兒的日膽紅素生成,減輕黃疸程度及降低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率。
母乳喂養;乳制品;黃疸,新生兒;混合喂養
新生兒黃疸為新生兒期最常見的表現之一,以膽紅素值來衡量其程度。由于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特殊性,其每天生成膽紅素明顯高于成年人[1],血漿清蛋白聯結膽紅素的能力不足、肝細胞處理膽紅素的能力差、腸肝循環等原因使膽紅素代謝、排泄不足及重吸收增加,導致血清膽紅素水平升高,表現為皮膚黃疸。目前,最常用的監測方法為經皮膽紅素測定儀進行皮膚膽紅素值測定,以監測黃疸的程度,及早發現高膽紅素血癥,避免高膽紅素血癥造成新生兒神經系統永久性損害,甚至危及生命。由于母乳喂養的宣傳力度加大,愿意純母乳喂養的孕產婦逐漸增加,孕期準備好,純母乳喂養率逐漸上升,本研究通過對母嬰同室病區純母乳喂養和混合喂養的新生兒每天膽紅素值的監測及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的觀察總結,為廣大新生兒尋找最適宜的喂養方法,宣傳母乳喂養的新知識、新理念,為孕產婦提供更為科學、客觀的選擇,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4~7月在本院母嬰同室病區住院分娩的足月、生后1min新生兒評分為8~10分、母嬰健康并無合并癥及并發癥的新生兒318例,按其喂養方法分為純母乳喂養組(183例)及混合喂養組(135例)。純母乳喂養組中男99例,女84例;剖宮產87例,自然分娩96例;體質量(3.12±0.64)kg;羊水均清亮。混合喂養組中男73例,女62例;剖宮產63例,自然分娩72例;體質量(3.17±0.58)kg;羊水均清亮。兩組新生兒性別、娩出方式、體質量、羊水情況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新生兒生后前5天膽紅素值及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比較
1.2方法對所有新生兒均在1 h內執行早吸吮、早接觸;實行24 h母嬰同室、按需哺乳。純母乳喂養組新生兒母親奶水充足,采取純母乳喂養方式,不添加任何食物,包括水;混合喂養組新生兒母親奶水不足,添加醫院統一招標采購的新生兒奶粉,采取每次在母乳喂哺后以“旁開奶”的方式添加按比例配制成的奶液。每天上、下午沐浴后由專人負責對所有新生兒執行經皮膽紅素值測定。測定儀(日本進口,型號為:JM-103,序列號為:4056962)在前額正中眉弓上方1.0 cm處,緊貼皮膚垂直測定3次,取平均值為標準[2],記錄數據,日膽紅素值采用上下午平均值進行統計,數據統計至出生后第5天,同時嚴密觀察新生兒皮膚顏色、大小便、精神狀況等情況。
1.3統計學處理應用Excel和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純母乳喂養組新生兒生后前5天每天膽紅素值低于混合喂養組,其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明顯低于混合喂養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新生兒由于毛細血管豐富,當血清膽紅素超過85μmol/L,則出現肉眼可見的黃疸,約有85%的足月兒會出現暫時性的總膽紅素水平升高,但一般不會超過221μmol/L,即為生理性黃疸;約有 6.1%的血清膽紅素水平超過221μmol/L界值,或每天血清膽紅素升高大于85μmol/L即為高膽紅素血癥[1]。從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特點來看,不同喂養方式對黃疸程度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較成年人而言,新生兒腸蠕動性差和腸道菌群尚未建立,而腸腔內的β-葡萄糖醛酸酐酶活性相對較高,可將結合膽紅素轉變為非結合膽紅素,增加了腸肝循環,導致血液非結合膽紅素濃度水平升高[3]。(2)胎便含膽紅素較多,如排泄延遲,可使膽紅素重吸收增加[4]。母乳中乳清蛋白的含量比配方奶要多[5],有利于新生兒消化和加速胃排空,純母乳喂養的新生兒可頻繁有效地吸吮,奶汁充足,腸蠕動增加,胎便排泄通暢;加上母乳中豐富的生長因子和許多抗感染因子,幫助腸道成熟及有益菌群在新生兒腸道建立,有效地減少了膽紅素的腸肝循環[5],每天膽紅素的生成就會減少,血液中的膽紅素水平相應較低,表現出的黃疸程度較輕,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率也就隨之降低。本研究結果顯示,純母乳喂養組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率為5.46%,接近并低于6.10%的標準。而混合喂養的新生兒,因為在出生后母乳分泌不足或母乳不能滿足新生兒的需求,喂哺次數、量均不夠,導致腸道蠕動減弱,胎便排出延遲,膽紅素腸肝循環增加[6];由于母乳不足,吸吮也相對不足,腸道菌群不能正常建立,同樣使膽紅素腸肝循環增加,最終導致每天膽紅素生成增多,血清總膽紅素水平升高快,黃疸程度較重,發生高膽紅素血癥的概率就高[7]。本研究結果顯示,每天膽紅素值均明顯高于純母乳喂養組,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率也明顯要高。由此可見,母乳不但能促進胎便的排出以消除膽紅素,還能減少膽紅素的腸肝循環進而降低血清膽紅素血液濃度,使黃疸程度減輕,發生高膽紅素血癥的概率也明顯降低。除此之外,母乳還含有豐富的抗體、維生素及許多的白細胞等重要成分以保護嬰兒,還可防止感染及過敏,預防眼病等[8]。所以,母乳是大自然饋贈給人類最珍貴的禮物,是嬰兒天然的最好食物,應極力提倡并鼓勵純母乳喂養。
[1]王衛平.兒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19-121.
[2]嚴素琴.新生兒喂養方法與黃疸關系的探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0,14(20):117-118.
[3]邵肖梅,葉鴻瑁,丘小汕.實用新生兒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267-272.
[4]孫東鉆,高全聰.不同喂養方式對新生兒黃疸的影響[J].中國醫療前沿,2009,4(11):95.
[5]劉湘云,陳榮華,趙正言.兒童保健學[M].4版.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2011:62-74
[6]姚從月,鄧曉毅.哺乳頻率對母乳喂養性黃疸兒體重及膽紅素水平的影響[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3,5(2):141-142.
[7]吳桂芬,李合群.母乳喂養與新生兒黃疸的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2,10(2):10-12.
[8]劉愛芬.實施母乳喂養成功的護理措施[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0,24(4):80-81.
10.3969/j.issn.1009-5519.2016.02.049
B
1009-5519(2016)02-0279-02
2015-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