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海波
高線與底線
文_海波

2015年9月,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在出席“2015中國共產黨與世界對話會”時首次提出了“高線”的概念。他說,全面從嚴治黨,既要把理想信念宗旨這個核心價值觀作為“高線”,又要守住黨的紀律這條“底線”;要堅持“高線”,絕不允許突破“底線”。此處的“高線”與信仰較為接近。
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及《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公布時,也有人解讀說,這是為全體黨員立起了道德高線、劃出了紀律底線。用王岐山的話說,《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樹立起能夠看得見、摸得著、夠得到的高標準”。《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體現黨紀嚴于國法、突出黨紀特色,使之成為管黨治黨的尺子、黨員不可逾越的底線。”
紀律底線比以前的法律底線提高了不少,表明了中央從嚴治黨的決心。如果仔細看廉潔自律準則,雖然標準比較高,但其實都是作為一個黨員及領導干部的基本要求,并不苛求大家做道德完人。就像做人要講誠信,買賣要講公平,本就是常識。
底線告誡大家什么不能做,高線則引領大家不斷完善自我,追求高尚,兩者其實聯系甚密。比如廉潔自律準則中提到“廉潔齊家,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這自然要求不能生活奢靡、貪圖享樂、追求低級趣味,甚至與他人發生不正當性關系,所以按照紀律要求,這樣做會受到處分。再比如“堅持崇廉拒腐,清白做人,干凈做事”,那么,發生與之相反的情況就會受到紀律處分甚至法律制裁。因此,從自律準則的具體要求看,它并非高不可攀,只是宏觀概括一些;而處分條例則微觀具體,便于操作。
不過在底線屢被突破的情況下,有些人連處分條例這樣的“底線”都覺得高,更不用說自律準則這樣的“高線”了。生活中,我們常聽到黨員也是人、警察也是人、某某也是人之類的話,其弦外之音就是不管你的角色是什么樣的,其共性都是人,人性的弱點都普遍存在,所以對黨員、警察等有高于常人的要求是不對的。比如有人會想:如果是常人和別人發生不正當關系,并不會受到處分,最多也就是道德譴責,為何對黨員要區別對待?
有了這樣的想法,那不斷突破的就不止是紀律底線,而是道德底線。因為“我也是人”,所以一些人認為,做了不好的事皆因人性之惡,導致本該堅守的黨員之德、職業道德不斷滑坡。
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身份,除了要遵守社會公德外,還要受本身角色的道德約束,最常見的就是職業道德。比如你是老師,就要有師德;是醫生,就要有醫德。道德不彰的地方,才需要制度來彌補。像教師奸污猥褻女生,醫生索要紅包本是觸犯道德底線的事,現在竟然將防止這類事件發生作為一些地方的制度規定,足見我們的道德處境并不好。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道德標準的要求出現了滑坡,比如認為醫生收了紅包,那只要他做手術負責一些就行了;駕考教師收了錢,只要他能照顧一點就夠了;官員貪一點沒事,只要為百姓辦了點實事就可以了。其實這都是極為錯誤的。
現在我們談底線多,談高線少,因為在道德滑坡較為嚴重時,能守住底線已屬不易,談高線則恐被人說成是求全責備或者企圖拿道德約束來填補制度的漏洞,進而走入儒家內圣外王的老胡同。學者林毓生說:“不從外在制度上加以規范,而要求政治人物從內在的心靈上自我改造,以致使政治終究要變成道德的辦法是極為不易——幾乎不可能實現的。”
然而,高線還是值得說一說的。王小波在《有些崇高比墮落還要壞》一文中講了一個事,說20世紀70年代,河里發大水,沖走了一根電線桿。有位知青下水去追,電線桿沒撈上來,人卻淹死了。事后這位知青受到表彰,成了革命烈士。王小波困惑于人的一條命到底抵不抵得上一根木頭,但這種困惑會遭到批判,人家會說,國家財產是大義之所在,見到它被水沖走,連想都不要想,就要下水去撈。這就是當時很多人堅持的道德觀,若放在今天,想必不會如此。
現在倒是沒有王小波所說的那種“崇高”了,卻出現了解構和拒絕崇高的情況以及“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身邊那些道德楷模不僅沒有成為榜樣,反而被一些人嘲笑為傻,這只會讓道德形勢越來越嚴峻。所以,對于“高線”,盡管不像底線那樣容易尋找到標準,但我們不能放棄對高尚的追求,起碼應該有雖不能至但心向往之的心態,這樣還有可能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如果只看到了底線,甚至底線都低到塵埃里了,那常在河邊走,難免會濕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