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陳魯民
喪事豈能當成喜事辦
文_陳魯民

近日,“全國第一爆”成為新聞熱點。消息說:“118米的高樓從第一聲爆破到倒塌僅用時12秒。據(jù)了解,這是目前國內(nèi)城市爆破拆除中最高的樓房,成為‘全國第一爆’?!弊掷镄虚g,充滿了壯觀、罕見、喜悅、成功色彩。
不過,咱老百姓可沒那么高雅的審美樂趣。譬如在下,就首先是感到心疼。該樓共26層,總建筑面積37000多平方米,如此龐大的建筑,從規(guī)劃、設(shè)計到建設(shè),不知要付出多少成本,耗費多少公共資源和社會資源。
其次是疑惑。爛尾那么多年,造成那么大的浪費,錢從哪兒出?誰人決策?誰人執(zhí)行?究竟花了多少錢?損失多大有沒有人負責?為啥不追究責任?就這樣不明不白地炸掉了,還洋洋得意地對外炫耀是“全國第一爆”,在下實在不解。
最后是憤怒。那么大一幢樓,還沒用過一天,就轟的一聲化為灰燼,好幾億人民幣頃刻間化為烏有,你說這是喜劇還是悲劇?若是悲劇,為何從記者到官員都喜氣洋洋,面有得色。在下憤怒。
按照民間舊俗,八十歲以上的人死了叫紅喪事,要貼紅對聯(lián),叫“喪事當成喜事辦”。西安這幢大樓未用一天就炸掉,顯然當入“喪事”之列,而相關(guān)方面的態(tài)度卻像辦喜事一樣,其樂融融,不無得意,大吹大擂,這無疑也是一種“喪事當成喜事辦”。而這種“喪事當成喜事辦”的事例,其實并不罕見,也是古已有之,于今為烈。
大業(yè)8年,隋煬帝伐高麗慘敗而歸。為了挽回面子,他一面封鎖消息,一面策劃“獻俘”儀式。隋煬帝邀請大批西域各國酋長和商人,把一批內(nèi)地土匪、盜賊冒充高麗俘虜,并“于(東都洛陽)端門街盛陳百戲,執(zhí)絲竹者萬八千人,聲聞數(shù)十里,自昏至旦,燈火光燭天地,終月而罷,所費巨萬。”明明是打了敗仗,卻當勝仗來慶祝,這種“喪事當成喜事辦”,不僅是自欺欺人,道德墮落,也埋下了他最后覆亡的種子。
甲午海戰(zhàn),中國北洋海軍全軍覆沒,被迫簽訂喪權(quán)辱國的馬關(guān)條約,賠款二億兩,割讓臺灣、澎湖。舉國悲痛之際,昏庸腐朽的慈禧太后卻要給自己過六十大壽,美其名曰“沖沖喜”,原計劃要花三千萬兩銀子,大事鋪張,后來迫于輿論壓力和朝野反對,只得縮小了慶壽規(guī)模,但仍花掉了二百萬兩銀子。老太婆一人慶生之喜,代價是全國百姓如喪考妣。
“喪事當成喜事辦”之風,時下仍頗有市場,被一些官場高手玩得駕輕就熟。在某些地方,每有官員遇到負面事件的追問,就往往會從“領(lǐng)導高度重視”說起,不厭其煩地介紹成績,總結(jié)經(jīng)驗,讓人不知道他是在反思事故問題,還是在祝捷慶功討賞。事故或事件還沒處理完,便張羅著開表彰會,推出典型,總結(jié)經(jīng)驗,急著“把壞事變好事”,這就是“喪事當喜事辦”的典型套路,至今仍在一用再用。
2012年4月8日,央視追訪河北阜城縣有人用工業(yè)明膠制作膠囊的“毒膠囊”事件。該縣一位副縣長在接受央視采訪時,卻濃墨重彩介紹了政府過去幾年的工作成績、系列措施、有效制度。主持人白巖松聽不下去了:我怎么覺得您是在評功擺好呢?他確實不明白,這是人家駕輕就熟的“喪事當喜事辦”的套路。
“喪事當喜事辦”,是一種狡猾的愚昧,無非是想推卸責任,粉飾太平,轉(zhuǎn)移公眾和輿論注意力。但往往會弄巧成拙,適得其反,因為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很容易看出貓膩;輿論的問責是尖銳的,必會揭開畫皮,讓你體無完膚,丟人到家;有關(guān)部門也不會被你的障眼法欺騙,懲罰和處分是肯定逃不掉的。
“謀事要實,創(chuàng)業(yè)要實,做人要實”,決不能當成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