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畢曉哲
消弭奇葩證明須上下合力
文_畢曉哲

日前,國務院推進職能轉變協調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吳知論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說,將對社會上詬病的“奇葩證明”拿出解決辦法并實施。2015年11月1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關于簡化優化公共服務流程 方便基層群眾辦事的通知》,對上述事項提出了要求。
如此看來,解決被公眾詬病的“奇葩證明”顯然已經上升到了國家層面,國務院為此提出了解決的“時限要求”,從中可以看出國家有關方面對民生和民眾訴求的高度重視。當然,這也為徹底解決好“奇葩證明”現象和問題提供了契機。接下來更重要的任務將是“落實”的問題,能否拿出解決方式并實施,備受社會關注。“奇葩證明”由來已久,至少早在數年前乃至更早就有媒體報道和披露,面對這一“老問題”,上級機關真的能盡快拿出實施辦法并加以解決嗎?
“奇葩證明”屬于“頑疾”,其“頑固性”的極大原因在于地方政府權力的“曖昧”。一些地方政府或者對民生訴求和民生難事不重視,又或者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和官員,希冀于利用“奇葩證明”體現權力威風,甚至不排除一些“奇葩證明”本身就是“吃拿卡要”的工具。這些也涉及權力運行、涉及官員和公務人員“官德”的深層次原因,能否盡快徹底解決好仍是值得存疑的。好在中央有關方面直指“積弊”,說明上級有關方面是要動真格了。如此,一些隱藏在暗地,時時侵害著政府公信和群眾利益的“奇葩證明”,有望在最短的時間內“壽終正寢”。
此外,坦白來說,解決“奇葩證明”也拖不得。一些現象早已有之,長期未能解決,關鍵是多年來整治問題的決心不夠。時下,中央政府層面公開表達意圖和“發聲”,是徹底改觀不良現象和根絕問題的“莊重表態”,也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要素。據有關方面統計顯示,公眾熟知的幾十種“奇葩證明”中,總能在其背后找到上級政策和上級權力的“影子”——來自于上級的政策或規定,不排除是滋生下層“歪嘴和尚”的原因之一。
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關于簡化優化公共服務流程 方便基層群眾辦事的通知》,是對中央政府權力的梳理,也是對地方政府權力的“約束”,當然,更體現出“治本”和徹底取締“奇葩證明”生存土壤的堅定決心。
解決“奇葩證明”,更需要“上下合力”。國家有關方面的“要求”,最終要落實到地方和基層。真可謂時間緊任務重,需要地方爭分奪秒開展工作。首先,應該以各地政府為主,牽頭做好“奇葩證明”的統計和定性工作。一些日常證明,究竟是不是“奇葩”,需要盡快定性,一個地方和基層單位究竟有“幾個奇葩證明”,需要盡快統計歸類,這是開始整治并最終取締這些手續的前提。
從目前社會和公眾反映的情況分析,各地的“奇葩證明”數量不少。僅2014年年底內蒙古呼市被媒體曝光的“奇葩證明”就多達33種,譬如:有計生部門要求出具大齡獨生子女證明、新生兒上戶證明、申報證明;學校讓出具子女在外上學,且無監護人證明;醫保單位要求居委會出具怎樣生病、怎樣住院的證明;工商管理部門讓出具不擾民證明……
除了解決現有的“奇葩證明”之外,為了防止以后“奇葩證明”再次復活,有關部門需要著力解決好公權力邊界問題。應該由各級政府牽頭,進一步梳理“權力清單”“負面清單”,同時,要建立和完善與“奇葩證明”相關聯的“問責機制”,并公之于眾,力爭將“政府該管的管好,不該管的交給市場”,權力干凈透明、權力邊界清晰,才是徹底解決“奇葩證明”怪象的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