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新
尋味民間游戲創意幼兒生活
——幼兒園文化節活動的設置與實施
文 王新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基于江蘇省“十二五”教育規劃課題《幼兒園創意生活多元建構的實踐研究》,我園開展了創意生活特色活動。文化節是其中一個活動形式,每年開展一次,時間為5月中旬。我園文化節的設計分設計背景、設計目的、設計創意和活動實施四部分,旨在通過文化節的開展潤色幼兒的生活,促進學校內涵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地快速發展,孩子們的游戲同以往比融入了大量的現代元素。一些傳統的民間游戲已經淡出孩子們的生活,孩子們正潛移默化地發生著改變。我們意識到:在當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下,理解尊重外來文化的同時還應該引導幼兒重視傳統的特有的民間文化。民間游戲,俗稱“玩耍”,是由勞動人民在生活中自編,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喜聞樂見的活動,是我國優秀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來源于生活,不僅內容廣泛,形式多樣,玩法不一,而且簡單易學,趣味性強。在老師、家長的一致提議下,以民間游戲為切入點的“尋味童趣嬉潤天一”文化節活動孕育而生,旨在讓孩子們在游戲中享受童年的快樂。
引導幼兒加強對民間傳統游戲的傳承,調動孩子的感知、情感、體驗等激發孩子對傳統游戲的參與意識、參與熱情,在民間文化思想的浸透下形成自我的體悟,讓民間文化走進幼兒的心田。
1.游戲為主:以新穎、富有特色的民間游戲活動為載體,注重內容的生成性、形式的多樣性、活動的互動性。
2.融入課程:民間游戲活動的管理和運作方式與幼兒園課程融合聯結。
3.回歸生活:陶行知認為 “生活即教育”不是說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說教育與生活經歷同一個過程。教育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教育。文化節活動始終將關愛生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學會生活作為活動的價值追求。
4.互為主體:袁貴仁先生認為:“只有當人具有主體意識、主體能力并現實地作用于客體的時候,他才可能成為活動的主體,具有主體性。”在文化節活動中,教師、家長、幼兒互為主體,并在不同的活動階段都有成為主體的機會。他們既是文化節各項工作的管理主體,又是文化節各項活動開展的參與主體。
本次文化節活動方案的制定,我園主要圍繞“六個一”開展系列活動:
活動一:生成一個主題活動
主題是實現幼兒園課程的重要途徑。在文化節活動中,我園三個年級組分別生成了以“民間游戲”為切入點的主題,主題實施時間為兩周。在小班主題活動《品味童年樂享游戲》中,主要了解一些經典的童謠、手指游戲,嘗試用無錫話念唱,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如開展的語言活動《外婆橋》、體育游戲《水果蹲》等。中班主題活動《童趣》中開展了語言活動《買糖粥》、綜合活動《豆腐干》等。大班生成了主題活動《民間游戲樂淘淘》,組織開展了體育游戲《跳橡皮筋》、地方戲《雙推磨》、《聆聽奶奶們的童年趣事》等活動。通過教師和幼兒共同設計的活動課程,讓蘊含著豐富教育價值的民間游戲重新走進孩子的生活,讓孩子們接受民間游戲的熏陶,體驗民間游戲的快樂。
活動二:舉行一場經典童謠吟誦會
傳統童謠文字簡單,富含韻律,易學易記,朗朗上口。對于幼兒來說,它們仿佛是神奇的魔法語言,在含蓄的幽默中,帶給孩子乃至成人數不盡的純真快樂。老師們通過邀請家長支教的方式讓孩子們學念童謠,如《搖到外婆橋》、《小小子兒》等。文化節期間,各年級組織開展了一場“經典童謠吟誦會”,孩子們將朗朗上口的家鄉童謠與舞蹈、音樂有機結合,他們朗誦時語言清晰,聲音響亮;動作配合內容,富有表現力。此次童謠吟誦會,不但為孩子們搭建展示的舞臺,提升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充分展示了幼兒園孩子們熱愛童謠,傳承、弘揚民間文化,熱愛家鄉的高尚情操。
活動三:組織一場趣味游戲比賽
民間體育游戲作為我園本次文化節的課程滲透于幼兒園的課程設置之中,以其種類繁多、富有興趣性、形式簡單,深受幼兒喜愛。例如:“跳繩”就能訓練幼兒全身運動,有雙腳跳、單腳跳、邁門坎、麻花陣、旋風、跑跳、蹲跳等。文化節中,各年級組織開展了豐富的民間趣味游戲比賽。如小班組的《跳格子》比賽,大班組的《滾鐵環》、《拔河》;中班組的《打陀螺》游戲等。戶外活動中,總能聽到孩子們講解一些民間體育游戲的玩法和規則,并帶領小組快樂地游戲。科學地開展民間體育游戲,既增強了幼兒體能,又逐步養成幼兒敢于探究嘗試、堅韌頑強、互相合作等良好的學習品質。
活動四:制作一本民間游戲集
老師們對收集到的民間游戲資料進行精心篩選和整理。在篩選時,充分注意到游戲的科學性、思想性和教育性,選擇一些積極健康的、寓教于樂的、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民間游戲。文化節期間,學校給每個幼兒準備了一本本子,家長和老師們將篩選后的民間童謠、游戲摘錄其中,取名“民間游戲集冊”。在制作集冊過程中,家長和幼兒都非常感興趣,為童謠繪制插圖,配上照片。兩周后,打開每一本集冊,內容豐富、插圖形象……小小的一本集冊成為了孩子的寶貝,他們對自己集冊中的內容都能頭頭是道地講述并在區角活動互相交流、學習,自制的民間游戲集冊可謂魅力無窮。
活動五:設計一份童年小報
文化節活動中,孩子們經常聽長輩們講起他們小時候的故事。爸爸媽媽的童年和孩子們的童年有什么不同呢?全園開展了“比童年”小報設計活動,將孩子們和爸爸媽媽的童年生活用文字、圖畫、照片等展示在小報上。有的家庭圍繞“吃”這一主題進行了對比,有的家庭從衣食住行四方面進行對比。老師們將小報布置成“致童年”的展覽,供孩子和家長參觀交流。孩子們看著一張張小報,發現爸爸媽媽的童年雖然沒有這么多的玩具,但也非常有意思。孩子們也深深地感受到:要珍惜眼前美好的生活,要艱苦樸素、勤奮好學。
活動六:開展一個三代同樂游藝活動
在幼兒園積極開展活動的同時,家長們早已融入其中。他們將自己會的游戲教孩子玩,孩子則將在幼兒園里學會的游戲教大人玩。在“六一”親子活動中,我園開展了“三代同樂游藝活動”,發展幼兒的各項能力,促進親子交流。活動中,全園組織了22個民間游戲,每個游戲都做好展板,寫清游戲名稱及玩法、材料、規則等,分散在教室、操場、音體室等場地進行游戲。親子游戲分競賽式游戲和體驗式游戲。體驗式游戲如老鷹捉小雞、挑花線、拔河等,競賽式游戲有兩人三足、彈弓射擊、抬花轎等,孩子們在自己的節日中,玩著屬于自己的快樂游戲,家長們也興致盎然地玩著昔日小弄里再熟悉不過的游戲,在這些漸漸被人遺忘的游戲中找到自己童年的快樂。
在此次文化節活動的設置與運行中,我園主要實施開展了“六個一”活動。活動中遵循幼兒教育規律,遵照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充分感受了民間游戲的無窮魅力。培養了幼兒的自信心、愛家鄉的情感,同時也傳承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充分體現了民間游戲在幼兒園的使用價值。
(江蘇省無錫市天一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