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蓉蓉
奇思妙想 玩轉紙盒
——淺談紙盒在區域活動中的有效應用
文 沈蓉蓉
區域活動作為一種開放的、靈活的、個別化的活動方式,已成為幼兒自主學習、自我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低結構材料具有可變性、可塑性等特點,更符合個別化區域游戲的自我建構、自我發展的特點。在區域活動中,我以紙盒為主材料,引導幼兒自主參與游戲,探索紙盒的多種玩法。
幼兒低結構材料紙盒

生 活中蘊含著豐富的低結構材料,對幼兒游戲行為的限制比較少,幼兒的自主操作和創作的空間更大,幼兒可以憑借自己的經驗、能力、興趣,充分地進行想象,并賦予材料獨特的意義。我們的家鄉蕩口是遠近聞名的彩印之鄉,大大小小的紙盒、紙箱數不勝數,紙盒是孩子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它是一種具有可變性的材料,可以給幼兒很大的想象、探索空間,因此,本學期我選擇了紙盒作為我班區域活動的主材料,并借助紙杯、紙筒、毛線等作為輔助材料,激發幼兒游戲的興趣,促使幼兒在游戲中獲得學習與發展。
為滿足幼兒在游戲中對材料的不同需求,本學期,我們充分利用家長資源,請家長和孩子們一起收集并整理了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紙盒,如牛奶盒、喜糖盒、酒盒、鞋盒、牙膏盒、襯衫盒等,請幼兒根據盒子的種類、大小、形狀等進行分類歸放。除此之外,我們還和孩子們一起收集廢舊紙箱、碎布、紙盤、毛線、玻璃瓶、光盤、奶粉罐、薯片罐等等,創設了班級的“小小材料角”,供幼兒在區域活動中自主選擇使用。
在游戲過程中,我們還在各個區域投放了用鞋盒、水果盒制作的“百寶盒”,如在美工區,我們將孩子們需要用到的美術材料放置在水蜜桃的盒子里,供幼兒游戲時自由選擇;又如在理發店,我們用鞋盒制作了理發店的百寶盒,放上紐扣、雞蛋托、毛線、糖盒等,隨著游戲的發展,幼兒可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材料,開發新的游戲情節與游戲方法。游戲結束后,孩子們也可以根據紙盒上的標記自主進行材料的歸放和整理。班級材料角的創設,讓幼兒有了更多自主選擇游戲主題與材料的機會。
對于大班的幼兒來說,他們正處于特別好表現、愛探索的階段,在區域中提供的材料如果是單一的、一成不變的,幼兒就無法與操作材料產生互動,也無法獲得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和經驗的積累。因此,多層次、多遞進性的材料才能夠滿足幼兒不同的發展需求。
1.根據幼兒的能力差異,提供層次性的操作材料
不同的幼兒,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甚至同一年齡的幼兒,他們之間也存在著能力上的差異,而且發展速度也不一樣。所以我們在提供材料時,千萬不能“一刀切”,既要考慮“吃不了”的幼兒,還要兼顧到“吃不飽”的幼兒,使每一個幼兒都能在適宜的環境中獲得發展。
如:在科學區,我們提供了紙盒蓋子、吸管、筆、尺子、雙面膠等,請幼兒進行科技小制作《磁鐵走迷宮》。游戲過程中,我們先請幼兒用筆在紙盒的蓋子上進行迷宮設計,再用吸管粘貼在迷宮的線上,最后將吸鐵石放置在紙盒底部進行操作,運用吸鐵石的特性幫助小動物找到終點。該游戲不僅發展了孩子的小肌肉,使幼兒的手眼協調和控制力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并對磁鐵的特性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而在材料的提供過程中,我們進行了思考,對于一些能力相對較弱的幼兒,我們就給他們畫好迷宮的線路圖;對于能力較強的幼兒,我們就請他們自己獨立進行線路的設計、制作。這樣,很好滿足了不同層次幼兒的需要。
2.適時調整游戲材料,提供遞進性的操作材料
幼兒是不斷發展的個體,材料是否有趣、可變對幼兒能否主動參與操作有很大的影響。如:美工區里有一個“紙盒加工點”:這里是孩子們的想象樂園,他們用膠帶紙、雙面膠把大大小小的紙盒組合在一起,進行創意制作。一天,我發現媛媛和飛飛到材料角里拿了兩個大紙箱到“紙盒加工點”,飛飛說:“這個箱子真大,我都可以鉆進去啦!”媛媛說:“是啊,要不我們做一個大房子吧!”兩人達成了共識,并邀請在旁邊觀察的我來幫忙。房子很快成形了,可是就一座房子太單調了。媛媛說:“房子好了,接下來我們干什么呢?”飛飛:“要不裝飾我們的房子吧!”于是,我適時參與到他們的討論中,“這座房子設計得真不錯,可惜看上去好孤單呀!我這里還有一些材料,你們看看能不能派上用場。”聽了我的話,再看看新的材料,他們的創作欲望再一次被激起,不一會兒,只見他們用薯片罐做成了煙囪、用花布做成窗簾、用酒盒做出了柵欄、用瓶子做成小樹……就這樣,一個美麗的小區很快就完工了!
由此可見,教師投放的材料千萬不能“一刀切”,應該通過觀察、評估每一個幼兒的發展狀況,不停地更換材料。
3.及時豐富游戲情節,提供多樣化的輔助材料
大班幼兒已經具有一定的獨立建構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搭建技巧,會使用輔助材料,事先能進行一定的設想和規劃,并能通過分工合作完成一件較為復雜的工程。所以,我們要求孩子們合作搭建出有場景、有情節的建筑群。
在建構區中,我們為幼兒提供了牛奶盒、酒盒、紙筒、紙杯、方便面碗等。在和孩子們一起閱讀了繪本《母雞蘿絲去散步》后,孩子們提出要根據繪本主題情節的發展,搭建池塘、磨坊、雞舍、籬笆以及蜜蜂房等,有了生動的故事作為依托,幼兒的興趣更加濃厚了,他們利用牛奶盒搭建出了母雞蘿絲的雞舍、用稻草給母雞蘿絲做了溫暖的小床、用薯片罐搭建出了籬笆、用圓圓的紙筒搭建出了池塘,再現出了繪本場景。搭建好了以后,孩子們開心地表演起了故事。游戲情節的滲透不僅激發了幼兒參與建構的興趣,而且最大程度地培養了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幼兒的創造思維得到發展。
紙盒的改造行動還在繼續,小小的紙盒還有許多值得利用的地方。如紙盒的組合造型變化、紙盒造型及包裝設計等等,這些都能有效地發展幼兒的藝術創作表現能力,更好地發展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在今后,我們還將與孩子們共同創新,讓這些紙盒更好地為我們的區域環境、為我們的孩子發展服務。
(江蘇省無錫市蕩口中心幼兒園)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董旭花、閻莉、劉霞.《幼兒園區域活動現場指導藝術》.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5.2
[3]張小英.均衡配置高低結構材料—談《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背景下區角材料的投放[J].福建教育.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