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黎冰
邊走邊思走出精彩—幼兒園“走班式”藝術坊活動的實踐與思考
文 陳黎冰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要創造條件讓幼兒接觸多種藝術形式和作品”,“不僅關注藝術審美、表達能力的發展,更要關注幼兒學習品質、人格品質的發展。”幼兒園應給予幼兒選擇的權力,使其能從個體需要出發,靈活、自主地選擇參與不同形式的藝術活動,不僅展現個體對藝術美的理解與創造,而且推動每個幼兒審美、學習、交往等能力的提升,促進其富有個性地成長。
個體發展需要走班藝術坊活動


我園于2013年起開展了《基于個體發展需要的幼兒園『走班式』藝術活動的實踐研究》這一省級課研究。歷經三年的研究,我們逐步探索『走班式藝術坊活動』在幼兒園實施的有效方式,以到達對當前幼兒園藝術教育課程的完善與補充的目的,改變幼兒在藝術活動中缺少自主選擇和參與多形式藝術活動的現狀,給予幼兒更多選擇、參與的機會,以更好地凸顯藝術活動滿足幼兒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需要,使幼兒的審美、學習、交往等能力得到更好提升,促進其富有個性的成長。以下結合研究闡述對幼兒園開展『走班式』藝術坊活動的實踐與思考。
1.活動項目的產生
我們首先面臨的是“走什么”的問題。課題組分析了我園的課程基礎、師資隊伍、硬件設施等資源條件,通過教師訪談、家長座談、幼兒抽樣調查的方式,開設了“藝之彩”“藝之創”“藝之墨”“藝之舞”“藝之秀”“藝之樂”“藝之聲”,共計7個“藝術坊”。
2.活動內容的安排
學期初,老師和幼兒共同商議、初擬第一個月的活動計劃,然后在當月底做好下個月的活動計劃,做到“預設與生成”相結合,也有助于各“藝術坊”活動根據幼兒的興趣、其他資源條件的變化靈活開展。例如,大班“藝之彩”的教師看到幼兒園北側的綠化帶改建后缺少“生機”,就和孩子們一起通過觀察和尋找,巧妙地利用園內收集的廢舊輪胎開展“輪胎涂鴉”,孩子們在欣賞、討論、合作之后,自己動手裝飾。完成后,和保育員一起種上各類植物。這樣的“藝術坊”活動讓孩子感受到了因為自己的勞動和創意扮靚周圍環境的巨大成就感,給予了幼兒感受美、創造美的體驗機會。
在解決了“走什么”的問題之后,我們就思考著:怎么“走”?“走班”活動的對象、時間、方式、場地……如何平衡幼兒興趣與各“藝術坊”人數以及教師安排?實踐中我們是這樣做的:
1.“走班”參與對象與時間安排
本課題研究的“走班”活動對幼兒的獨立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我們將參與“走班”活動的對象確定為:中班和大班的幼兒。我們對課程設置進行微調,中、大班每周下午開展一次“走班活動”,時間為一小時。
2.“選班”方式
經過課題組的討論和不斷的摸索,我們初步形成了:每學期選擇一次,期初幼兒自選,教師協調兼顧的方式。
第一階段:首先,分別在中、大班舉行藝術坊活動“現場選班”。每個“藝術坊”的老師運用ppt、實物、現場演示等方式向幼兒介紹本“藝術坊”的活動內容、特點等,讓幼兒有所了解。其次,大班幼兒在班級教師的組織下,每位幼兒在圖文結合的表格中獨立選擇自己參與的項目,中班幼兒初次選班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最后,由課題組成員匯總幼兒選班情況,并進行調整和確定。
第二階段:當一個學期結束,新學期開始時,我們給予幼兒第二次“選班”的機會。這一次,我們以中、大班錯年齡現場觀摩(大班開展活動時,中班觀摩現場)的方式來進行,以便讓孩子更直觀地根據自己所見所聞再結合興趣來選擇。為了避免第一次“選班”之后出現部分項目人數集中,造成與我園現有的資源、條件不符的矛盾,我們給予幼兒“最喜歡、比較喜歡、喜歡”三項選擇。在滿足幼兒興趣與需要的前提下,便于課題組對各項目人數進行統籌。
3.“走班”活動場地安排
我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活動室、專用室、部分公共空間等,以滿足不同藝術坊活動的需要。如:“藝之秀”需要有一定的表演場地和道具的收放,我們就將二樓平臺部分增加了舞臺帷幕、背景、櫥柜等,保障活動開展。再如:“藝之創”安排在二樓公共空間,不僅可以方便幼兒開展活動,也便于教師和幼兒及時展示活動成果。
4.教師安排與日常管理
我們綜合考慮教師的專業特長、年齡特點等因素,以自薦和園部安排的方式,確定各“藝術坊”的承擔教師。期初,管理層就要做好詳盡和周密的考慮,既要保證每班兩位配班教師年齡與能力、性格的合理,也要考慮“藝術坊”活動的順利開展,更要兼顧保障各年齡段教師素質的均衡。
“選班”舉措,很好地滿足了幼兒的需要,使得孩子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活動。環境、同伴、教師及活動方式的轉變都使得很多孩子的活動狀態發生了變化。孩子的變化固然離不開生理的成熟、其他教育因素的介入,但我們相信能夠根據興趣選擇、決定自己想參與的活動一定是促進孩子轉變的關鍵因素之一。課題研究中類似諸多案例顯示:幼兒基于興趣選擇后參與活動的主動性、持久性得到顯著改善。另一方面,“走班”形式突破了“行政班”數量局限,在“藝術坊”活動時,由原來每個行政班35人降低到了22人左右。人數的減少,客觀上增加了教師對幼兒的觀察與互動,有助于教師更好地了解幼兒活動中的思考、行為,提供有效的指導。
“走班式藝術坊活動”推動了幼兒園管理舉措的不斷完善:1.園內資源的新利用:在研究中我們不斷打破固有思維,重新審視幼兒園場地并合理規劃、改進、創設條件,使空間得到了最大化利用。2.努力挖掘校外資源:隨著課題研究的不斷深入,部分“走班”活動需要走出幼兒園,這就需要園部積極思考、協調,以實現對校外資源的挖掘、利用。3.“走班式藝術坊活動”推動了教師隊伍的專業成長和家庭教育理念的轉變。
在研究中,我們的老師在一日活動實施與組織中更關注了孩子的視角,考慮了孩子的需要,給予了幼兒更多選擇、決定各項活動的機會。我們還堅持對家長的培訓與引領,不斷轉變家長對幼兒藝術教育功能與價值、對幼兒學習與成長方式特點的認識,幫助家長更好地順應兒童發展的天性與成長特點,提供適宜的教育。
“魚兒努力跳出魚缸是對另一種未知的好奇心在驅動。”我們探索“走班”活動在幼兒園的實踐,是作為教育者對“滿足個體發展需要,為幼兒未來能夠擁有幸福的生活能力”的教育理想追求。我們邊走邊思,努力走得精彩,走出一片新天地。
(江蘇省太倉市藝術幼教中心藝術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