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莉
開心游戲快樂成長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探索與實踐
文 張莉
《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育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于各項活動之中。”本文將課程方案、環境、活動區域、游戲資源、教師能力這五個方面,探討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探索與實踐。
課程游戲化幼兒教育
《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育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于各項活動之中。』《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也提到:『珍視幼兒生活和游戲的獨特價值。』在上述精神和陳鶴琴『活教育』理論引領下,我園將進一步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游戲觀、課程觀,改變以往單一的主題活動和集體教學模式,以幼兒發展為本,探索教學游戲化、教育綜合化的幼兒教育實踐模式,把游戲精神融匯于幼兒園一日生活中,讓課程更適合幼兒。致力于讓幼兒在親身參與、大膽操作、自由體驗中獲得新的經驗,感受游戲的快樂,促進幼兒全面、多元、個性地發展。


1.集體活動游戲化
縮減集體教學活動時間,以幼兒為主體,以游戲形式開展集體活動,將部分集體活動轉化為區域化的學習活動,采用多種學習方式,使集體活動游戲化。根據課程內容動態地調整集體活動進程,讓集體活動更符合幼兒需求,滿足幼兒體驗。調整一日活動時間表,實行彈性管理,增加幼兒游戲與戶外活動時間,除了餐點和午睡,其他時間允許教師根據活動需要,靈活安排活動內容。
2.區域活動整合化
將主題與區域活動相互滲透,使幼兒生活經驗與區域活動有機整合,生成更豐富的區域活動內容。將區域活動中共同關注的問題生成新的主題活動,使幼兒的生活經驗得以延續。
3.一日環節趣味化
樹立“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利用兒歌、舞蹈或民間小游戲等,讓生活環節更具情景化和趣味化。改良傳統的進餐模式,嘗試讓幼兒自主進餐,并在這一過程中有目的融入數學知識和禮儀教育,讓幼兒在輕松快樂中提高自理能力,積累生活經驗,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4.戶外活動多樣化
打破班級和年齡界線,以幼兒體能發展為標準,劃分活動區域區域;設置開放的玩具架,不斷充實游戲材料;更新游戲環境,支持和滿足幼兒自主游戲活動的開展。
5.園本活動特色化
將家園活動、節慶民俗活動、社會體驗活動、民間藝術文化節等多種不同形式的活動融入課程。如:用親子互動的活動形式,讓家長參與到幼兒園傳統文化的課程中,使幼兒在愉快的游戲中獲得成長,同時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彰顯我園鮮明的特色化園本活動。
動態地對幼兒園室內外環境進行改造和調整,讓環境成為教育的“隱性課程”,更加有利于支持和滿足幼兒的游戲活動。
1.改造外部環境讓游戲空間多樣化
改造自由建構區:縮小塑膠場地用以鋪設草坪,增加綠化面積近800平方,修建土坡、山洞、沙池、水渠、鵝卵石地,利用PVC管和紙箱自制迷宮,讓幼兒在游戲中發揮奇思妙想,創新游戲。
改造自由攀爬區:將原有觀賞性木長廊改造成適合幼兒體能鍛煉的攀爬架,利用水杉林懸掛蕩椅、輪胎、麻繩等,多樣化營造游戲情境。
改造自由觀察區:將果樹、蔬菜、花卉等規劃種植在校園各處,讓每班幼兒都擁有一塊小田地,體驗種植的快樂,并適時、適地地在花草樹叢中飼養兔子、小羊、雞、鴨等動物,動靜結合,便于幼兒觀察、探索。我園還將校園北墻設計成幼兒自由涂鴉區和立體種植區,創設綠色、和諧、生態、立體的室外游戲環境。
2.改造內部環境有效支持幼兒發展
幼兒活動室:合理規劃學習區、游戲區和生活區,將生活環境、主題環境和區域環境相融合,隨主題的調整及時更換,體現游戲材料的多樣性、空間的合理性、物品的靈活性及幼兒的參與性。師幼共同參與,構建適宜、動態的活動環境,保證幼兒游戲活動的開展。
幼兒園功能室:更新、豐富原有10個功能室的游戲材料,如:科學發現室、剪紙吧、扎染坊、編結布藝坊、陶藝吧等,支持滿足幼兒探索體驗的需要。投資160萬,擴建540平方“兒童生活游戲體驗館”,創設生活坊、體檢中心、育嬰坊、照相館、木工坊等體驗游戲區,在游戲中進一步體驗生活,滿足幼兒動手動腦、同伴合作、責任心等各項能力的提高。

1.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大廳、教室、走廊等空間,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布置游戲區角。如:利用大廳設置“敲敲打打”自制樂器游戲區域或利用樓梯間設置“棋行天下”棋類游戲區,嘗試在中大班開展平行班級走班游戲,豐富游戲內容,增進幼兒與同伴之間的交往。
2.師幼共同創設與課程主題目標和主題活動相吻合的游戲區域,將部分集體活動轉化為區域性學習活動,將主題活動延伸到區域游戲中,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愿望自主參與活動,真正激發幼兒主動探索、學習的興趣。
3.教師、幼兒和家長共同創設富有徐州民俗特色的游戲區角。如:體現飲食文化特色的永康糕點、兩來風早點、彭城一號、烙饃村等;體現民間藝術特色的水墨畫、串珠編結、布貼、剪紙、扇子坊、竹筒畫等;體現民間文學和曲藝的星光大道、云龍劇場……實現幼兒與環境的有效互動。
在豐富多彩的游戲中,幼兒始終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做幼兒活動的觀察者、引導者、合作者,為幼兒創設平等、尊重、和諧的人文環境。我園要求教師每周增添并每天微調區域游戲材料,通過教師和幼兒共同商討、設計、制作可供幼兒操作的材料,進一步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教師適時指導,建立一定的規則,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促進幼兒的主動發展。

結合課程建設,從幼兒發展需求出發,以《指南》精神和陳鶴琴“活教育”理論為指導,從自然、社會和兒童的生活中獲得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組織教師外出收集幼兒園附近2公里內的各類自然、社會和人力資源,制作教育資源地圖,不斷提升課程內涵,實現課程的游戲化、生活化、社會化。
1.有效利用自然資源。創設開放式的學習環境,組織幼兒開展小南湖踏青放風箏、重陽節親子沿湖走、爬云龍山、農田采摘等活動。利用幼兒園的草坪、種植園、動物角,讓幼兒在觀察、操作、體驗中自由探索,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養熱愛家鄉、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2.有效利用家長資源。設計家庭資源調查表,調查統計幼兒家庭成員的職業、愛好、特長,充分挖掘家長資源,中大班每月安排兩次外出實踐或請家長來園助教活動,以支持、促進幼兒園多元化教育。如:帶領幼兒到家長所在的軍校、消防隊參觀,到超市體驗購物,請特警家長來園進行安全主題教育,請醫生家長進園進行愛牙教育,請有特長的家長教授剪紙、絲網花制作等。
3.建立社區民間藝術教育資源庫。與徐州民俗館、馬莊農民樂團建立聯系,走出去:如到民俗博物館、藝術館參觀、逛云龍山廟會等;請進來:邀請剪紙、泥塑、編結等藝人走進幼兒園,讓幼兒與民間藝人面對面,互相交流、共同操作。
4.建立網絡資源庫:合理使用網絡資源,通過幼兒園的網站建立游戲庫,利用微信、QQ群等途徑搜集整理家長、老師們提供的游戲,為課程游戲化的開展提供豐富多樣的網絡資源。
5.建立課程資源室:各班設置資源收集箱,動員幼兒及家長收集大自然和生活中各類可利用的資源,將課程資源、游戲材料等分類存放入八個課程資源室。
課程游戲化建設增強了我園教師的課程意識,樹立起了正確的兒童觀、游戲觀、課程觀,并在專家引領、同伴互助,反思、研討、交流等多種活動中進一步提升理念。在課程游戲化的實施中,倡導教師“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充分激發教師的專業熱情,通過案例專題講解、過程性指導、觀摩交流等方式有針對性地開展教研活動,關注課程實施中理念與行動的結合,引領教師努力提高觀察、評析能力,增強教師課程方案設計和實施能力,促進教師課程游戲化水平和專業能力的提升。
實施課程游戲化優化了幼兒活動,使游戲環境、游戲材料更貼近幼兒,使我們深切感受到這才是以幼兒為主體、遵循幼兒生長規律的活動。幼兒在游戲中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認真專注、敢于探索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造的學習品質,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活動所不能達到的。課程游戲化建設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我們將不斷挖掘游戲化課程資源,拓展課程游戲化的途徑和方式,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游戲和生活環境,寓教于樂,真正實現活動游戲化、活動生活化,促進幼兒健康快樂成長!
(江蘇省徐州市星光第二實驗幼兒園)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04
[2]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