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麗
玩中學問大
———以“慧玩”課程之《旋轉的秘密》為例
文 王麗

玩是孩子的天性。在玩的過程中,孩子感受到自由、自主、創造及愉悅。在幼兒園的實踐中,教師應充分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結合幼兒的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在構建幼兒『慧玩』課程中,我們注重通過創設適宜的環境,提供合適的材料,讓幼兒在游戲中進行學習。現以大班科學活動《旋轉的秘密》為例,談談孩子玩中的學問,玩中的成長。
創景激趣,引發“玩”的興趣
在活動的準備階段,老師和孩子一起收集各種各樣的陀螺,讓孩子們一起觀察:“你帶來的陀螺是什么樣的?”等幼兒充分觀察表述后,激發幼兒玩的興趣與欲望:“這么多好玩的陀螺,你想玩嗎?”“請你去試著玩一玩,看看怎樣能讓陀螺轉起來。”此時,孩子們興奮不已,他們自由游戲、自主探索,最后老師和孩子一起在發現中總結:“不管哪種陀螺,都要把尖尖的一面朝地面,然后給它一個力,它才能轉起來。”
分析
活動一開始,教師帶領幼兒一起進入“陀螺世界”,融入到活動的情境之中,通過“認識各種陀螺→玩陀螺→總結玩法”等環節,創景激趣,引發幼兒玩的興趣,激發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1.教師首先以“陀螺展”的方式,讓幼兒介紹自己帶來的陀螺,引導孩子們從陀螺的材料、形狀、顏色等方面進行比較、表述。幼兒發現,陀螺有木制的,有塑料的,還有鐵制的等等。
2.此時此景,“玩起來”是孩子們的心聲。教師這時給予孩子充分的時間與空間進行自由探索,和孩子一起玩陀螺,玩各種材質的陀螺,在玩的過程中感受其中的樂趣,發現其中的奧秘,這樣的體驗對孩子來說是受益無窮的。
3.在“玩”的過程中,孩子們在體驗、在發現,孩子們表達出他們在玩的過程中所看到的零碎的、精彩的體驗,而后教師帶領孩子一起總結經驗,發現不管是哪種陀螺,要讓它轉起來,是有一定的操作要求的。孩子們在總結奧秘的同時,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這是一種經驗的提升,更激起幼兒參加后續活動的積極情感。
組間質疑,創新“玩”的花樣
在總結了陀螺玩法以后,老師再次拋出話題:“剛才我們都是在地板上玩的。如果在不同的地方玩陀螺,會有什么新發現呢?”此環節中,提供的材料有玻璃、沙盤、地毯、皺紋紙等,教師提出要求“你可以和好朋友到不同的地方去玩,然后把你們的發現記下來。”這時,幼兒帶上自己喜歡的陀螺,尋找感興趣的材料,到各種材質上進行操作實驗。多次探究得出結果后,及時用自己的符號進行記錄,在分享后共同得出結論:“越光滑的地方,陀螺轉得越快,粗糙的地方,轉得較慢。高低不平的地方轉不起來。”
分析
這部分是孩子的自主探究式學習,通過一系列的猜測、討論,然后小組合作進行嘗試,發現陀螺旋轉的規律。這一過程中要注重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在“猜測、嘗試、記錄、表達”這一系列的步驟中,幫助孩子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和嘗試,敢于創新各種玩法,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1.首先讓孩子猜測:在不同的地方陀螺會怎樣轉呢?這看似隨意的猜測與想像,在不經意間調動了幼兒積極參與活動、迫切想要去探究的愿望,這正是指導者的用心之處。對于幼兒,培養他們積極參與科學活動的情感、態度尤為重要。
2.幼兒經過組間質疑、小組探討后,孩子們尋找各種材料去共同探究、共同發現。過程中,孩子們會發現:“玻璃上轉的飛快”、“沙子上好難啊”、“紙上也能轉,就是太慢了”……一個提問,孩子們在不同的地方創新玩法,感受發現帶來的樂趣。
3.操作時的記錄是幫助孩子總結的過程,激發孩子想要知道“究竟“的迫切心理。幼兒在操作卡上用自己的各種符號進行記錄,與同伴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教師幫助孩子進行歸納、總結、提升,發現陀螺轉得快、慢還與接觸的地面材質有關。這里沒有生硬傳授,而應用一種適宜的方式與孩子進行了互動。
經驗遷移,尋找“玩”的材料
在孩子們和陀螺充分游戲之后,又一個問題產生了:“在我們的生活中,除了陀螺能轉起來,還有什么也能轉呢?”拋出這個問題后,孩子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開始回憶、表達。老師大膽放手,讓孩子走出教室:“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去幼兒園找一找!”教室里瞬間沸騰了,孩子們三五成群,結伴去尋找、去發現。“這些玩具是靠什么力量轉起來的呢?”玩過之后再按照“人力、電力、風力”進行總結分類。
分析
活動中,提供環境、物質材料,幫助幼兒進行“陀螺旋轉”的探究,注重過程中探究興趣的培養、能力的養成,以及經驗的積累,其終極目標是讓孩子學會關心周圍世界。因此,結合孩子的生活規律,讓幼兒尋找更多的旋轉物,發現更多關于旋轉的秘密。充分激發幼兒繼續探究的興趣,進行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在與周圍材料的互動中體會其中的無窮奧秘。
1.在總結了陀螺旋轉的規律之后,進行經驗遷移,談論生活中還有哪些能旋轉的物體。此時,孩子們開始拓展延伸自己的生活經驗。
2.課程游戲化理念提倡教師要放手。活動進行到這一環節,教師充分放開,讓孩子們自己和好朋友去幼兒園的各個地方尋找能旋轉的物體。這時候,孩子們是自由的、愉悅的,他們在尋找中發現,在發現中思考,用多途徑、多元化的方式感知周圍世界。
3.在幼兒找到更多旋轉的物體之后,再次“玩起來”已經是必然,更是孩子的迫切需求了。“它們是怎么轉起來的呢?”孩子們在游戲中發現:“風車需要風的力量,小汽車需要依靠電池,溜溜球就像陀螺一樣,需要我們給它一個力……”然后,再適時出示“人力”、“風力”、“電力”標志,讓幼兒進行分類,這是高層次的一種歸納與提升,這個分類標準來自于孩子的總結,也是適合孩子進行操作的。此時的分類,沒有強制,水到渠成。
活動進行到這兒,還遠遠沒有結束!一個科學探究活動,絕不僅僅只是限于“我玩了”,而應該繼續進行延伸與拓展,通過立體的、外延式的探究,引發幼兒新的思考,激起孩子的科學想象與創造。“在我們的身邊,還有許多好玩的玩具,去玩一玩,別忘了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期待通過這樣的延續,讓幼兒不斷感受“玩”中的奧秘,在更加豐富、有趣、生動的“慧玩課程”中感受到玩中的學問。
(江蘇省海門市少年宮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