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媛
鄉土資源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的開發與利用
文 張媛
農村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鄉土資源,本文從鄉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挖掘其中蘊含的教育價值,結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將鄉土資源巧妙地滲透到幼兒教育的過程中,滲透到環創的各個角落,讓幼兒學會互助合作,珍惜資源,樂于參與實踐,積極探索。
鄉土資源幼兒園環境開發利用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創設,并有效地利用環境,促進幼兒的發展。”鄉土資源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在開發幼兒智力、促進幼兒個性發展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作用。
我園地處城鄉結合處,有著豐富的農村鄉土資源和廢舊材料供幼兒操作,能充分地激發幼兒學習的愿望和動手的欲望,這是他們參與班級環境創設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十分重要且具有良好效果的教育過程,同時,還能從小就培養他們變廢為寶,不浪費任何資源的環保意識。
1.安全性
在利用鄉土資源創設環境之前,首先考慮的是安全問題。在幼兒園,安全工作是一項最為重要的工作。因此,我們會選擇一些純自然的木頭、農作物等,進而對這些材料裁剪、磨光,保證無尖角、無刺,確保材料自身的安全性。然后,我園會再對幼兒進行一些必要的安全教育,使幼兒有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
2.全面性
自然農作物是最具有利用價值的鄉土資源。我園根據農作物的不同特點,用不同的創作手法對農作物進行了全方位的開發。我們縣城木板皮產業比較發達,利用木頭自然的形狀和特性,我們制作了走廊里的樹皮畫框、板皮畫、樹根藝術、活動室里用來展覽幼兒作品的展示邊框等等。
在各區域環境創設過程中,隨處可見鄉土資源的身影:音樂區,有木質的節奏樂器等,支持幼兒開展音樂表演活動;美工區,有木片、稻草、玉米芯等材料投放進行裝飾、上色等活動……這樣的教育讓孩子們學會了勤儉,學會了珍惜和利用資源,也讓孩子學會了創造,讓鄉土材料發揮了更大的價值。
主題環境對活動進程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一個好的環境,它為教師提供了向幼兒傳述教育意圖的途徑,為幼兒提供表現自己的機會,也給教師一個了解孩子發展的窗口。在活動的進程中,教師可以借助于環境,充分發揮環境的作用,讓環境推動活動的進程。
1.創設主題墻,體現農村特色的室內環境
在主題活動中,環境是直接反映主題內容和主題思想的橋梁。只有隨著活動進程和孩子的興趣,將材料逐一進行展示,促進活動的不斷推進。幼兒園面對的是3—6歲的幼兒,這一時期的幼兒好動、好奇、好問,他們容易對外界具體形象的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富有幻想。
針對我園的孩子,他們雖然生活在縣城,但爺爺奶奶家多數生活在農村,于是,用一些鄉土要素布置環境,更能讓幼兒感到熟悉、新鮮,引發好奇和探索。如:在農村常見的玉米桿,剪裁成長短不一的小棍,外面涂上漂亮的顏色,制成風鈴、房子等;秋季成熟的絲瓜、葫蘆,可以涂色以后制作成人物、動物等。再如:在主題活動“我的好朋友”中,我們在主題墻上利用秋季農作物實物——玉米,為主線設置了以下的內容:“玉米的朋友”和“我的朋友”照片展,讓幼兒在看看、說說中互相認識各自的朋友。了解農作物的朋友和人類朋友的不同,增進同伴間的認識和了解。
在大班主題活動“我從哪里來”中,我們收集了棉花、花生、水稻、小麥的生長全過程實物,包括:這些農作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等,做成網絡圖,讓幼兒去和墻面“對話”,關注農作物的生長過程,掌握一些科學知識。通過一系列主題墻的創設,孩子們隨時可以展示自己在活動中的探索和發現,這樣既發展了孩子的探索能力,又提高了幼兒參與環境創設的積極性。這些“環境”成了幼兒想象和思維的原材料,為幼兒創造了想象的空間。




2.創設主題墻,體現材料教育的多功能性
在主題墻的設置中,我們提倡幼兒利用多種農間獨具的自然材料來進行創設,更應做到具有教育性。環境就像一個“會運動的生命體”,和幼兒的身心發展一樣,它也會隨幼兒的心智變化而改變。這就要求幼兒能與環境材料進行“對話”。這些材料有著不同的生長條件,不同的動態和色彩。按照活動進程,提供幼兒不同的材料,讓孩子與這些材料互動,幼兒參與主題墻創設,讓幼兒真正成為環境的主人。幼兒與環境之間的互動,能讓每個幼兒在參與活動的同時,都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和自信心,使教師與幼兒之間產生積極的互動效應。在整體布局中,也引導幼兒的參與和策劃,引導幼兒從色彩、美感、材料方面合理布局,使墻面充滿意義和美感。
在主體墻中,大部分都是孩子的作品,選用的材料也是極具個人化和農村特色的。如:用蘆葦桿串成了一幅幅掛簾,用葫蘆做成了一個個小娃娃,有用樹皮做的,用樹根做的,還有用稻草做底,花布包邊做的,用玉米皮做的,有用貝殼做的等等。這些具有鄉土風味的材料在老師和小朋友的眼里變成了寶貝。平時不起眼的東西成了美化幼兒園環境的有用之材,整個環境布置中,都是孩子在找、在做、在出主意,教師只是提供材料,給他們一些提示和鼓勵。這樣,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幼兒的積極性。在此過程中,讓幼兒親自參與環境布置的整個過程,他們通過觀察、構思、動手,動手能力和創造性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幼兒學習環境是實施課程理念和目標的資源保障,創設與園本課程內容相符合的環境,也是課程實施的一個重要目標。在我們農村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這些資源具有低結構、多功能、挑戰層次多的特點,一種自然材料就蘊含著促進幼兒發展的多項意義。如:玉米芯和木樁在搭建區可以用來建構高樓大廈;在數學區可以用來區分長短、粗細、高矮、多少等;在戶外區,利用綁扎、連接串的方法,可以用來投擲、跳躍、跨欄等等;在美術區可以用來渲染、拓印、粘貼等。我們將幼兒的作品展示在活動室內,供他們欣賞的同時促進了孩子的個性發展。另外,幼兒園環境創設還應以民俗為文化載體,以幼兒發展為目標,利用展覽、照片、游戲環境的營造等,創設以民俗節日文化、民俗工藝文化等為內容的環境,增加幼兒對家鄉民俗文化的了解和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在實踐中發現,農村的鄉土資源并不比城市少,只要我們立足農村,細心挖掘,發揮本地區的資源優勢,充分合理恰當地運用這些資源為教育服務,一定可以為孩子創設一個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
(江蘇省徐州市豐縣機關第二幼兒園)
[1]楊靜.回歸自然,回歸生活,幼兒教育,2003(7)
[2]虞永平.多元智能理論與幼兒園課程研究,學前教育研究[J],2004(5)
[3]肖莎.談鄉土資源的利用,早期教育,2004(12)
[4]師云鳳.鄉土教育資源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的運用,學前教育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