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誼
文物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存,是歷史文化的載體,它具有時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人類對文物價值的認識是隨著社會進步而不斷發展和加深,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全面發展,文物保護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人們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旅游業發展高潮迭起,這一方面有利于推動我們的文物部門的工作,但同時,給我們的文物工作的發展也帶來更多的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
1 合理利用文物資源
保護文物的目的是為了利用,如果文物都沒有了,還談得上什么利用,這從我們新時期“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中也得到充分的體現,要永久保護好文物,就要深刻地認識和理解為了文物自身的保存而進行文物保護這一重要目的,并充分體現于我們文物工作之中,不能片面強調文物的開發利用,造成文物資源的流失和破壞。
文物資源的利用是多方面的,對充分利用文物資源進行研究,發揮教育功能,對外文化交流,都是合理利用的方面。在當前,合理開發文物資源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消費的需求,開展文物旅游,更是文物利用的重要工作內容。早在1992年5月,李瑞環同志在西安全國文物工作會上的講話中就已經指出:“利用文物資源,吸引海內外游客,是發展我國旅游業的一大特色和優勢,也是開展國際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文物工作者必須去適應這一新形勢,努力做好文物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工作。
2 正確處理文物保護和合理利用的辯證關系
文物和旅游的關系密切,文物是旅游的重要資源之一,是旅游的載體,旅游是文物資源開發利用的中介機構,為文物保護提供一定的經濟保障,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著社會效益。
旅游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為文物保護部門而言,發揮文物的經濟效益是在有效保護的前提條件下開展,但作為旅游經濟部門來講,則有可能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甚至在有關權力機關的支持下以發展經濟為由,置文物保護法于不顧,破壞文物景觀,在文物景區內,不按規定開發項目,超范圍開發,造成環境污染等,進而對文物的保護造成威脅,搞殺雞取卵式的開發事例時有發生。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是國家發展的大政方針,旅游作為第三產業的龍頭產業之一,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對推動經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這難免會使我們的各級政府部門在處理文物和旅游發展的問題時,必然會有一定的傾向性,特別是有的政府官員,為了在任期內突出政績,對文物旅游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追求短期效益,但這又恰恰是保護文物旅游資源工作不允許的,這種不顧文物工作的自身規律破壞文物的行為如果不及時得到制止,眾多的文物古跡毀在這些人手里。
必須正確的認識文物資源——旅游——地方經濟的關系,有了文物,有了文化遺產資源,才有文化旅游,有了旅游,才能帶動與其相關的地方經濟的發展。文物是源,旅游、地方經濟是流,只有正本清源,才能長流不息。以旅游帶動經濟發展是正確的,但發展旅游絕不能以造成文物破壞為代價,這不僅會造成我國文物資源的損失,而且更不利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這就需我們正確處理好文物保護和合理利用的辯證關系。
3 文物管理部門在新形勢下應如何面對機遇和挑戰
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物大國來說,我們的文物、博物館事業的總體水平不能滿足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文物事業的發展還不能完全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要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就必須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如果我們因循守舊,觀望等待我們就會落伍,就會被淘汰。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必須處理好保護文物與合理利用,發展旅游的關系。文物和旅游部門必須加強合作、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支持、認識統一,達到雙贏;文物部門在保護文物的前提下,強化旅游意識,多為旅游發展服務;旅游部門尊重文物工作的客觀規律,彼此密切協作共同把握好“度”,從而達到兩利和共同為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