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秋杰
摘 要:科舉制度被有些學者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其影響深遠。科舉制是特殊的歷史社會環境下的產物,它的形成與發展具有濃厚的政治學色彩。本文從科舉制的政治學意義及其現代影響兩方面入手,探討科舉制度在中國古代和現代兩個歷史維度中的不同作用。
關鍵詞:科舉制;政治學;中央集權制度;儒家
中國古代科舉制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在科舉制度之前,中國古代選拔文官的主要制度有世襲制、察舉制等,世襲制是以血緣關系為選拔依據,不考慮其才能;察舉制是一種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的制度,也稱為“選舉制”。這些選拔制度基本上被大貴族所壟斷,平民百姓無法接觸上升渠道。而科舉制度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種不公平的狀況。
科舉制度起源于隋代,確立于唐朝。科舉制度的完善成熟是在宋代,其在政治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科舉制以一種盡可能客觀、平等的標準對待所有考試者,“取士不問家世”的普及使平民書生能夠站在與貴族子弟幾乎齊高的門檻上競爭。明代科舉制度的建立沿襲唐宋,并在唐宋科舉制度的基礎上增刪調整,而清代科舉制度幾乎沿襲自明代。值得一提的是,明代以四書五經原文命題,考生必須以仿古人口吻的固定格式作答,不允許自由發揮,稱為“八股文”。以“八股文”為考試內容的明清科舉制度,受到了明清思想家及后人的批評,認為其學非所用,荒廢實學,鉗制思想。
從文化角度而言,科舉制度確實存在種種弊病,但從政治發展角度看,科舉制相較于世襲制、察舉制,確是社會的進步。作為國家選任官員的制度,勢必要適應政治體制的發展。科舉制度的建立和發展,使中國的封建統治者在中央集權專制制度中,找到適合的選官任人制度,滿足了統治者政治統治的需要,從而加強了封建統治中央集權制度。
1 科舉制的政治學意義
(一)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科舉制使中央政府能夠網羅天下英才,擴大其政治統治的基礎。重要的是,人才選拔、官員任用的權力收歸中央,地方上的離心因素逐漸消解,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是符合統治者要求的用人制度。
科舉制選拔人才的方式是自上而下的,與漢代以來的察舉制自下而上的層層推薦有本質區別。科舉制制定了人才衡量的標準,并將選擇權力全部移交中央。但在科舉制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是從下到上執行的。在唐代的科舉中,是先“鄉貢”而后“省試”;移植到明清,也是先“鄉試”而后“會試”。但是這種先下后上只是次序問題,而不是選官主動權自下而上的意思。
(二)社會穩定效應
科舉制將儒學和入仕結合起來,想要為官,必須精通儒學。科舉考試以儒家經典為唯一標準,“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使儒學隨著科舉制度的推行而制度化。科舉制度鞏固和加強了儒家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學派中的統治地位,另外,儒學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構建了社會穩定。
儒家政治思想就是以民為本,實行“仁政”“王道”。在老百姓看來,不平等的社會秩序是天定法則,只需要通過勤于耕作,也能夠有希望擁有土地和豐厚家財,有朝一日使后代有書讀,通過后代的勤奮讀書使整個家族走上“學而優則仕”的康莊大道,這種寄希望于代際流動的愿望與佛家輪回學說共同促進了社會的穩定。儒家思想的政治化,進一步強化了封建社會君主專制制度的正統意識和家國同構社會穩定的意識。精英文化在君主專制和小農經濟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三者構建了穩定的社會框架,作為精英文化的主要傳輸渠道的科舉制,對社會穩定意義重大。
(三)重構社會階層
科舉制使得中小地主以及出身寒門的社會底層知識分子,能夠在相對公平的客觀條件下,憑借考試成績躋身官場,成為統治階級的一份子,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以及官場的吐故納新。
不可否認的是,科舉制度確實折射出了公平競爭的精神,使底層杰出的知識分子也能夠參與政治。但事實是,即使是在看似相對公平競爭的科舉制度下,也鮮有一步登天的新貴,占社會小部分人口的紳士階層和富人階層,控制了大部分的進士席位,而以貧農、手工業者、小商販為主體的社會底層人群,若沒有外部力量的幫助,僅憑自身努力躋身社會上層的,少之又少。
盡管在豐滿的理想面前,現實難掩骨感,但是科舉制度對于社會仍然具有特殊的凝聚作用,即使從底層躍入新貴階層的精英鳳毛麟角,但他們對于絕大多數失意者具有精神領袖的象征意義,在緩解了失意者的受挫感的同時,使他們繼續在科舉考試中披荊斬棘。
2 科舉制的現代影響
光緒三十一年八月初四( 1905年9月2日) ,清政府頒發詔書,自次年起停止科舉考試,標志著隋朝以來延續了1300 年的科舉制度被劃上了句號。在西學東漸的社會浪潮中,以儒學為主要知識范疇的科舉制已不能培養出經世致用的人才,儼然步入途窮之境。
文官制度起源于西方國家,是在宋元時期中國科舉制度傳入西方后,西方統治階級吸取中國科舉制度的精華,同時在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礎上,逐步完善形成,最終確立了西方“公開考試、擇優錄取、政治中立、法律保障、統一管理”為原則的公務員制度,使行政工作的運行具有連續性和穩定性。西方國家的公務員制度是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所以他們的公務員制度使用了符合現代市場經濟和現代行政管理的科學方法,呈現出了深刻的資產階級特征。
雖然西方的文官制度受中國科舉制度的影響,但兩者的區別也很大。在考試內容方面,中國科舉考試的內容強調詩詞歌賦文學,忽略了自然科學知識,而西方文官制度在考試內容的覆蓋方面更全面合理;在服務對象方面,中國科舉制度選拔出的官員最終是為封建統治者服務,實質上是封建統治者鞏固政權的工具,而西方文官制度選拔出的官員是直接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取利益。
中國的公務員制度是在借鑒和創新西方公務員制度的基礎上,同時結合我國國情而建立的,比如我國對公務員的基本要求是要忠于中國共產黨,而西方國家要求公務員黨派中立。科舉制度在古代的消亡有其歷史必然性,而現代公務員制度將考試這種選官選才方式沿襲創新,是對傳統制度中的精華部分進行借鑒繼承。
科舉制度統一考試的形式、公平競爭的機制,除了對國家公務員考試制度的形成產生積極影響外,人們更多地將其與高考聯系起來。幾乎每年高考期間,都會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類似的段子:“這兩份名單您認識多少人?第一份名單:傅以漸、王式丹、畢沅、林召堂、王云錦、劉子壯、陳沆、劉福姚、劉春霖。第二份名單:曹雪芹、胡雪巖、李漁、顧炎武、金圣嘆、黃宗羲、吳敬梓、蒲松齡、洪秀全、袁世凱。哪份名單上您認識的人多一些?答案揭曉:前者全是清朝科舉狀元;后者全是當時落第秀才。謹以此文寬解所有的考生以及其父母。”這便是將古代科舉制度與現代高考相類比的典型案例。雖然科舉考試與高考兩者的報考條件、考試目的、考試內容大相徑庭,但人們似乎更容易將科舉考試與高考聯系起來。科舉制度和現今的高考制度,分別是中國傳統教育與當代教育的代表,同時考生也都是在相對公平的環境中進行競爭。但是科舉制度同時也是進入仕途的途徑,在當時君主專制的社會背景下,有著濃厚的政治意味。而高考的目的是繼續在高等學府中學習,而不是進入仕途。所以將科舉制與現今公務員制度進行類比,應該更確切些。科舉制的形成和發展,促進了古代“官本位”文化主宰著社會生活,以“官”的大小定位等級,而在如今的公務員制度中,強調淡化“官本位”思想,多了“人民公仆”的意味。
當然,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也有其消極影響。由于科舉考試采取同一標準,試題內容的單一和簡單在一定程度上禁錮了考生的思想,在閱卷過程中也存在徇私舞弊的現象。另外,由于科舉考試范圍的限制,導致考生在學習科舉考試所考書本知識以外,就不再涉獵其他方面知識。從國民素質教育的角度來看,科舉制度并沒有全面提升國民素質,只是將其作為晉升仕途的單一手段。
科舉制作為具有中國古代社會特色的制度,具有歷史合理性,也產生了深遠影響。科舉考試錄用制度為各國公務員制度奠定了基礎,研究科舉制也為我國公共管理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借鑒。
注釋
[1]劉文瑞,楊柯.試論科舉制對中央集權體制的歷史作用.天府新論,2009(2).
[2]史衛東.科舉制度對近代中國社會流動、社會穩定影響分析.科學·經濟·社會,2005(3).
[3]劉劍萍.試論科舉制的變遷、歷史作用和對現代管理的借鑒意義.新西部,2012(6).
參考文獻
[1]徐輝.廢除科舉制與中國社會的現代轉型.廈門大學學報,2003(05).
[2]屈超立.論科舉制的政治功能——唐宋與明清的比較.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3(05).
[3]王海雷.科舉制度的發展及其現代影響.西安社會科學,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