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聯交易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它能夠簡化交易程序,節約交易時間,保障交易安全。另一方面,若規制不當它亦會影響公司的自主性,妨害企業經營管理秩序,損害利益相關人的權益,甚至危及企業的存亡。之所以將上市公司關聯交易作為重要的研究課題,正是因為其違背了自由、公平的價值理念。關聯交易的具體表現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更新變種,作為直接調整公司行為的《公司法》卻顯現出了其滯后性,對于新出現的一些問題,并不能起到規制作用,因此急需采取有效措施,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法律規范。
關鍵詞:關聯交易;公司法規制;利益相關人
1 關聯交易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關聯方
關聯方的實質在于一方對另一方的控制或者重大影響。這種控制是以利益的存在為載體的,所以,在確定關聯方時必須先明確利益的范圍。另外,在明確利益范圍時應將一些潛在利益考慮在內,比如親情、名譽等。因此可將關聯方概括為:企業財務和經營決策中,相互之間存在相互控制或重大影響關系的法人、自然人以及非法人經濟組織等。
(二)關聯關系
我國《公司法》將“關聯關系”規定在第217條。將關聯關系的主體稱為關聯人并不妥當,因為它未能將自然人和法人之外的其他經濟組織概括在其中。另外,這樣的的表述并不能說明關聯關系的主體只限于公司,各類型企業間都可以產生關聯關系。關聯關系主要的危害在于損人利己,關聯交易行為的主要目的是轉移利益,所以界定關聯關系需強調利益轉移這一特點。
(三)關聯交易
如果說關聯人的定義決定了關聯交易的主體范圍,那么,關于“交易”的定義則決定了關聯交易的事項范圍。我國《股票上市規則》運用列舉的方法來揭示關聯交易的內涵,即轉移資源或義務。然而,列舉的事項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不能完全的包括在內。在這一復雜情況下,我們在判定關聯交易時必須突出“轉移資源或義務”這一實質。
2 我國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的法律規制現狀
我國公司法對關聯交易的規制可分為直接規制和間接規制。直接規制主要有關聯股東董事的表決權排除制度、獨立董事制度、禁止借款條款、披露義務等。此外,《公司法》總則第21條明確了禁止不公平關聯交易的立場,《公司法》第149條也規定了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禁止事項。間接規制并未直接地、明確地對關聯交易相關事宜加以規制,但經仔細推敲,此類條文卻也潛在地對規制關聯交易給予了一定支持。具體而言主要表現為法人人格否認制度、股東代表訴訟制度、股東直接訴訟制度、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
值得肯定的是,現行公司法為規制不公平關聯交易提供了更多的途徑,構建了基本的框架。但是該法作為公司治理的基本法,其規制缺乏系統性,不能起到實質性作用,仍存在很大不足。首先,法律條文較分散缺乏協調性和系統性。其次,多數制度較為原則缺乏操作性。再次,針對的主體、適用的范圍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能充分發揮作用。最后,責任追究制度存在重大漏洞。因此我們有必要借鑒國外先進的研究成果,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
3 完善公司法中關聯交易法律規制的措施
(一)提高法律位階、整合相關規制制度
當前法律對于關聯交易的直接或間接規制較分散且立法層次不同,這在適用法律時造成了一定的困境。因此有必要對法規體系進行調控整合。具體方式為:明確一部對整個體系具有統治力的基本法,并以此為核心建立一系列的法律規范,合理安排其章節布局。這里的基本法不是另行制定一部法律,而只是對關聯交易的基本概念加以明確。事實證明,賦予《公司法》這一神圣使命最為妥當,其根本原因不言自明。
(二)擴大規制對象
對于當前法律規范的適用對象較窄這一問題,可采用以下對策:第一、關聯交易的當事方要規定為企業。因為關聯交易普遍存在于各類企業間,我國目前主要規定的關聯交易主體是上市公司,但它只是現代企業的一種形式。我們可以將其擴展至“企業”的范圍,從而擴大法律規制的適用范圍。第二、關聯關系需特別指明可以是兩者以上之間的交易,因為關聯交易可能發生于多方主體之間。用關聯方替代關聯人這一稱謂,進一步擴大其規范圍。
(三)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公開對于維護關聯交易的正當性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事實上,保護中小股東知情權其實就是保護其經濟利益。如果信息披露制度存在不足之處,將導致權力關系的嚴重不對等,中小股東將無法維護自身權益。披露的信息必須是直接的,并且能夠保證交易公開、公平的。因此,該制度應該明確信息披露的主體、形式、以及披露的時間。披露時間不得遲于董事會或股東大會做出決議之前。披露應采用書面形式,這種形式具有明確性能夠充分確保中小股東的知情權,同時也證明了具有披露義務的董事履行了其職責。
(四)完善不公平關聯交易司法救濟
1.針對公司債權人的救濟完善
(1)舉證責任倒置
當爭議雙方當事人私下難以達成協議時,獲取救濟的途徑便是提起訴訟,當不公平關聯交易進入訴訟程序時,按常理需遵循“誰主張誰舉證”的一般民法規則。但由于此類交易較為復雜,受侵害方知之甚少且處于弱勢地位,因此進行不公平關聯交易的一方應分擔舉證責任,即證明其行為是符合相應要求的的,否則要承擔不利后果。
(2)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完善
我國當前公司法對于這一制度的規定過于空洞,我們須將其適用的具體前提進行詳細表述。同時,明確指出關聯方股東利用不公平關聯交易逃避債務的應承擔無限連帶責任。
2.針對中小股東的救濟完善
(1)股東對公司提起訴訟的歸責原則
公司股東享有的各項權利都屬于股東的財產權,因此關聯交易對中下股東的侵害亦對其財產權的侵害。股權屬于我國《侵權責任法》所保護的民事權益,但《侵權責任法》并未規定關聯交易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因此我們可以考慮將其納入其中。確定了歸責原則意味著明確了舉證責任的承擔,由此可以推知交易的當事人應當適用過錯原則。中小股東并不直接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活動,因此對于關聯交易的證據很難取得。所以作為證據持有人的大股東承擔舉證責任更加公平,也有利于保護中小股東的權益。
(2)原被告的適格當事人
由于中小股東多而不集中,因此法律需要提前指明適格原告的資格條件,這樣才能順利進入訴訟程序。考慮到中小股東的特點,為了保障訴訟效率,原告可由法院公告確定,異議期內無人反對,則原告適格。由于不公平關聯交易的特殊性,原告針對哪一方提起訴訟亦需法律明確指出。
4 結語
不公平關聯交易的一系列危害致使對其進行有效規制勢在必行,我們需要借助法律的合理防控來揚長避短。要想真正解決這一問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事在人為,我們的努力終將推動法律不斷的進步完善。對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的研究涉及多個領域,唯有各方共同努力,這一問題才能被妥善解決。
參考文獻
[1]路程.關聯交易法律規制研究[J].山西科技,2014,(04)
[2]李建偉.關聯交易法律規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孫愛林.關聯交易的法律規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高春亞(1990—),女,漢族,河南商丘人,就讀于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金融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