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暉



摘 要:從信息棧理論與競爭情報概念角度出發,針對企業內競爭情報傳遞和交流如企業內部跨等級、跨部門的傳遞,企業局域網絡交流以及企業員工與員工、員工與客戶間交流等方式進行棧理論分析,并就每一個模式的具體內容做了闡述。認為重視企業內部交流尤其是員工的交流,有助于企業的競爭情報工作。
關鍵詞:企業;競爭情報;棧理論;競爭情報傳遞
競爭情報是企業決策的基礎,幫助企業尋找自身有特色的競爭戰略和優勢。但人們常忽略企業內部交流過程也是競爭情報的重要來源。目前企業內部競爭情報傳遞關于人際關系網絡方面的研究認為,企業內成員都可能為競爭情報部門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源,通過企業內部人際關系網絡,可拓展競爭情報的搜集渠道[1]。因此,從信息交流角度看,利用棧理論對企業競爭情報交流進行研究,有利于企業合理有效地發掘競爭情報。
1 企業競爭情報
企業競爭情報是指企業為適應市場競爭需要、提高企業競爭力、贏得競爭優勢而進行的一切關于宏觀環境、競爭環境、競爭對手和競爭戰略等的全面、持續監測過程[2]。國外企業競爭情報工作的實踐表明,企業要得到的競爭情報信息中,有90%可通過合法途徑獲得,而這其中80%可能蘊藏在企業內部[3]。所以企業競爭情報研究應注重開發企業內部信息資源。
2 企業內部競爭情報分析
2.1 企業內部競爭情報
企業內部競爭情報主要是從企業自身情況以及內部分析出發,充分考慮企業的戰略趨向科技實力產品開發財務狀況以及各部門情況,將各種內部信息轉化為情報[4]。從信息交流角度來講,企業內部競爭情報存在形式主要有企業內各專業組進行的各種業務交流活動(專題報告、專題研究會等)的文獻或文件。
2.2 企業內部信息交流形式
企業競爭情報源,指一切產生和持有企業競爭情報的個人和機構,或者負荷情報的物件。企業的員工因工作需要潛意識或無意識的從事了搜集情報工作,每個員工都是情報源。通過人際網絡法,可以充分獲取信息,挖掘正式交流中所不能體現的情感信息,還可以傳遞隱含知識。因而員工是獲取競爭情報的重要來源之一。目前,本文最企業內部交流的形式主要劃分為四點:
一是企業競爭情報的正式交流,即企業內部通過企業競爭情報部門收集、整理、分析到企業決策層做出相應決策處理的過程[5]。二是企業內部組織結構間交流。企業內包括縱向結構和橫向結構。一般上下兩層的交流較為正式與密切,而其它跨等級結構、跨部門的交流較少。所以,現代組織結構的發展需要促使企業改善組織結構,加強內部橫向交流與溝通。三是企業員工與客戶間交流。企業客戶是最大的信息來源,而如何收集和把握這種消費偏好,是企業能否占領市場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四是企業內互聯網交流。目前多數企業建立了內部網絡,實現與Internet的互聯,但多局限于內部的正式工作交流。企業決策層與競爭情報部門常忽略員工個人獲取信息渠道。因此,利用信息棧理論對企業內交流進行分析,有利于企業合理有效地發掘有價值的競爭情報。
3 基于信息棧模式的企業競爭情報分析
3.1 信息棧的內涵
信息棧理論是嚴怡民教授在《現代情報學理論》書中提出的概念,如圖1。信息棧理論對信息交流的理解和認識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信息交流是指不同時間或空間上的認知主體(即人或由人構成的機構、組織等)之間相互交換共享信息的過程。信息交流的棧模式主要通過信息交流的定義來描述,信息棧(W)指信息流動中的環節(S和R之間的多種中介環節),而信息源(S)與信息棧之間、信息用戶(R)與信息棧之間就是一種委托與代理的關系,所以棧交流也稱社會代理流[6]。信息棧是信息所經過的環節,它是人或者人工系統(如信息機構、圖書館等),具有接收、處理、存貯和傳遞功能。信息傳播除了S和R直接交流外,其余均需有信息棧參與,這種有信息棧參與的社會信息傳播過程,稱之為“棧交流”,S與R的直接交流則可稱之為“零棧交流”[7]。
3.2 基于信息棧模式的企業競爭情報
學者王琳提出了在零棧交流模式和棧交流模式的基礎上,可將棧交流模式再劃分為組織棧交流模式和個人棧交流模式[8]。柯青等學者針對網絡非正式出版信息(如電子郵件、論壇的信息)的新型交流方式,提出“準零棧”和“虛擬信息棧”概念[9]。所以,本文將企業競爭情報交流主要劃分為零棧交流模式、準零棧交流模式、組織棧交流模式和個人棧交流模式四類。
零棧交流模式是信息的生產者與利用者之間直接進行的“點對點”信息交流模式。如企業內各員工之間,員工與上司之間,組織之間的直接競爭情報交流(圖2)。該模式具有時效性、選擇性、交互性好等特點,易擴大影響范圍,降低交流成本。
準零棧模式兼有零棧交流和棧交流的特征,可解釋企業內部網絡途徑交流,網絡可視為虛擬信息棧(圖3)。該模式是一種“點對面”的交流方式,將未處理過的信息,直接接收和傳遞。企業內有價值情報常會存在此交流模式中,它面對的主體是企業多數員工,信息公開透明。
組織棧交流模式指由專門的組織機構或行業來發揮對信息的接收、處理和傳遞功能的信息棧,其操作嚴謹、規范。它是企業通過內部競爭情報部門將有價值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傳遞到企業決策層做出相應處理,再傳遞到其他員工的交流過程(圖4)。由于該模式嚴謹的信息處理控制環節,成為企業獲取競爭情報的主要途徑。
個人棧指單獨個體根據個人偏好和知識需求與背景來進行信息接收處理、傳遞的信息棧。例如企業員工在會議、客戶交談時所獲取信息的過程(圖5)。該模式信息棧傳遞的信息內容、質量取決于個人本身。根據企業人員素質的不同,企業會取得較關鍵的競爭情報,但也會毫無收獲,因缺乏一定的操作規范性而隨意性較大。
4 結論
綜上所述,根據棧理論對企業內競爭情報傳遞方式劃分得出,員工是獲取競爭情報的關鍵因素。在企業人際網絡復雜的系統中,對其進行零棧交流、準零棧交流、組織棧交流和個人棧交流的劃分,有助于企業競爭情報人員在員工間或部門間的交流中找出主流模式,從而降低獲取競爭情報的成本,提高獲取效率。
參考文獻
[1] 盧燕秋. 基于人際網絡的企業競爭情報活動探討[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13): 168-171.
[2]高誠. 試論企業競爭情報的內涵、作用及獲取途徑[J]. 現代商業,2008(12):43-44.
[3]殷之明,姚遠,趙景明.非正式交流與企業競爭情報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 2005(2):73-76.
[4]張琳.淺析企業競爭情報的獲取途徑[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31):62-63.
[5]張軍亮,于成杰,郭楠. 試論企業競爭情報獲取途徑及相關法律問題[J]. 圖書館學研究,2011(5):98-101.
[6]黨躍武,譚祥金.信息管理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3-104.
[7]馬費成.信息管理學基礎[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47-50.
[8]王琳.網絡環境下科學信息交流模式的棧理論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04(1):20-21.
[9]柯青,沈惠敏.網絡非正式出版信息交流的棧理論研究[J].情報資料工作,2006(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