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磊 遲昕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在經歷了以鳳姐、芙蓉姐姐為代表的1.0時代和以車?!矮F獸”等為代表的2.0時代后,網紅迎來了“微博吸粉+孵化公司炒作+多渠道變現”的3.0時代。與此同時,電商和社交化營銷逐漸開始主導市場,傳統的商業模式被顛覆,網紅經濟發展成為新的風口。本文以部分典型的網紅為例,對網紅經濟的盈利方式、未來發展前景進行分析,并試圖對網紅經濟的未來發展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網紅;網紅經濟;盈利方式;未來發展
1 網紅經濟的盈利方式
從社交網絡中崛起的網紅們,在擁有粉絲后,憑借著各自的引爆點,開始嘗試各類盈利模式,概括來說主要有以下四種盈利方式:
一是廣告。這是最常見的一類方式,它并沒有過多設限,幾乎各類型的網紅都可廣告化。很多時候當網紅擁有大量粉絲后,公關、中介機構便會主動介入,要求插入廣告。
二是打賞。在微信公眾號、微博上均有打賞的設置,而YY等直播型平臺上則開通了打賞虛擬物品的業務。例如papi醬、咪蒙等網紅都在微信公眾號上開通了打賞功能,打賞的人數之多難以想象,部分打賞人數超過了3000人。
三是形象及版權等運作。作家型及部分內容型網紅最易進行形象及版權化運作,因為有作品沉淀。知名微博星座博主同道大叔便是其中的代表,他利用自身優勢,制作了《大叔吐槽星座》系列漫畫,并在2015年出版圖書《千萬不要任何摩羯》。
四是電商及縱向產業型發展。這一類中最典型的案例便是網紅通過淘寶店盈利。這些網紅在開設淘寶店之前,就擁有龐大的粉絲量,且粉絲的粘性非常高。其淘寶店和傳統店鋪最大的區別在于,用戶和店主之間的互動溝通非常強,粉絲愿意為他們的明星買單。擁有406萬粉絲的張大奕和擁有142萬粉絲的雪梨都是其中典型代表,據估算,雪梨全年可凈賺1.5億元人民幣。
隨著網紅經濟的發展,如今已有眾多專業的孵化公司出現,全鏈條的參與更是豐富了網紅經濟的盈利方式,但在“網紅”被產業化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于網紅個人應該以怎樣的形態參與、如何防止粉絲紅利耗盡等問題的思考。
2 網紅經濟面臨的挑戰
1、網紅自身面臨困境
第一是網紅生命周期普遍較短,持續走紅能力差。 網紅經濟的最大優勢是可以使得個人品牌在短時間內獲取較大關注度和購買率,快速賺取“第一桶金”,但是要做到長期有效的維系個人品牌建設則任重道遠。
第二是內容屬性模糊,粉絲延展價值不足。如今網紅段子手們大多都面臨著這樣的問題。段子手們一直致力于拯救眾人不開心,但眾人是誰?可見她們的目標用戶群并不清晰,這樣勢必導致其無法成為垂直門類的內容生產者。吳曉波曾指出,在社群經濟意義上,互聯網=連接+價值觀+內容。從這個角度看,網紅們只輸出內容,沒有輸出價值觀,便很難聚攏擁有消費能力的粉絲社群。
2、外部環境中的不利因素
第一是內容同質化,信息過載。如今大多數網紅都深陷“模仿”的漩渦,難有突破。同道大叔大火后,順勢出現了一批星座博主,每一個新“同道大叔”的出現,都會分流一部分注意力,而當越來越多的“同道大叔”出現時,受眾難免審美疲勞。
第二是互聯網時代,受眾注意力轉瞬即逝。每個互聯網產品,都有一個生命周期,人人網經歷了興起到改版再到落魄,如今已然淘汰;微博、微信公眾號的頂峰也已過去,慢慢進入衰退期。在瞬息萬變的互聯網時代,熱點切換頻繁,受眾越來越沒有耐心,注意力轉瞬即逝。
3 網紅經濟未來發展建議
1.引入資本、團隊,由UGC模式轉向PGC模式
內容型網紅在初期大多靠個人創作,處于UGC模式,papi醬在初期就一直靠個人創作視頻。但一個人單打獨斗,在創作開始也許可以聚攏人氣,但隨著人氣的劇增,粉絲要求的提高,個人很難持續保持高水平的創造能力。
如今papi醬也順勢而變,由UGC模式轉向PGC模式轉變,此后其視頻將基于精準的用戶需求進行重新設計,從而有利于其針對特定受眾人群的其他服務需求進行延伸,形成有價值的個人品牌,走向更專業的發展道路。
2.探索可持續的盈利方式
一般認為,網紅的發展需要經歷三個階段,分別是:品牌樹立、粉絲積累、流量(粉絲)變現。仍以Papi醬為例,她已成功走過前兩個階段,但卻被攔在了第三道門前。從現在的趨勢來看,她最有可能嘗試的是電商、服務及廣告這三種盈利方式。此外便是服務,組建團隊,提供更多優質的視頻內容服務,嘗試內容付費,多級會員制度等等,皆為可行之策。
3.緊抓內容創業的風口
如今網生內容對于傳統內容生產、傳播、消費及其衍生價值鏈的顛覆將是全方位的。這一波縱貫多種介質、多種內容格式的巨大變革,有的已經發生、有的近在眼前。羅輯思維便是通過精短的60秒和會員培訓等優質內容占據了重要的流量入口。由此可見無論是什么平臺、什么渠道,怎樣的形式、怎樣的推廣,只要你有內容和看點,能夠精準擊中某些用戶的心,那么你便抓住了內容創業的風口。
參考文獻
[1]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引爆點[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王赟 .我國新媒體經濟的運營與發展淺談[J].媒體營銷,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