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菁菁
摘 要:我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至今已取得一定進展,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筆者認為人民幣推廣面向不同區域應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當前中國與拉丁美洲國家的經貿合作處于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期,在此背景下,建議通過推動我對拉人民幣投資,擴大人民幣貸款份額,加強金融合作和推進大宗商品人民幣計價等途徑,加大人民幣在拉美地區的流動性,促進國際化進程的繼續深入。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中拉經貿關系
1 人民幣國際化的啟動,發展與下一步考慮
1.1 金融危機來我國開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過程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為規避美元、歐元等主要國際貨幣的匯率風險,我國開始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人民幣的國際化,從宏觀層面來說可降低我國外匯儲備風險,有助于我國外匯儲備結構調整;從微觀層面來說,有利于我國企業從事對外貿易時控制匯率風險,降低風險管理成本。
1.2 人民幣國際使用持續穩定發展
我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發展至今大致經歷了經常項目下的人民幣自由兌換、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與不同國家開展貨幣互換、資本項目逐步開放、逐步建設人民幣離岸市場等五個階段。截至目前,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七大貿易融資貨幣、第四大支付結算貨幣、第七大儲備貨幣和第九大外匯交易貨幣。截至2015年底,中國人民銀行共在20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或貨幣當局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總規模超過3.1萬億元人民幣;中國香港、新加坡、倫敦、法蘭克福等國際金融中心結各自特點形成離岸人民幣中心;全球超過40個國家已將人民幣納入其外匯儲備。2015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頒布《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我國企業可用人民幣進行境外直接投資,標志著資本項下的人民幣國際化實現歷史性的跨越。2015年10月,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一期正式運行,境內外金融機構可通過該系統 進行人民幣跨境和離岸業務的清算和結算。同期,我國央行在倫敦成功發行了50億元人民幣計價國債,是其首次在境外發行本幣央行票據。
2015年1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執行董事會決定將人民幣納入SDR(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充分表明世界貨幣基金組織對我國推行人民幣國際化等金融改革的認可態度,對提升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競爭力大有幫助。
1.3 人民幣國際化的下一步考慮
至2015年,我國用人民幣結算的貿易額占貿易總額比重約三成,已處于較高水平,短期內提高這一比重的潛力有限。因此,下一階段人民幣的國際化應主要依賴于對外資本輸出,而非通過貿易輸出。同時,在利用資本輸出加大人民幣流動性的基礎上,建設成熟的人民幣離岸市場以完成人民幣在海外的積累沉淀和自我循環。同時,應根據我與不同地區經貿關系特點有針對性、有側重地推廣人民幣“走出去”。
2 中國與拉美地區經貿合作關系發展與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高度契合
2.1 中國與拉美地區經貿關系快速發展
拉丁美洲地域廣闊,資源豐富,人口眾多,是世界上新興市場國家最為集中的區域。本世紀初以來,中國與拉美地區國家經貿合作規模持續擴大,領域不斷拓寬,進入全方位、快速發展階段,雙方形成相互倚重和共同發展的經貿關系格局。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15年中拉貿易額達到2365億美元,相當于2000年中拉貿易的20倍。2014年,中國對拉美直接投資流量和截至當年我在拉直接投資存量分別為105億美元和1061億美元,分別占中國對全球直接投資總量的8.5%和12%。
2.2 中拉經貿合作亟需升級優化
拉美地區一直依賴初級產品出口實現經濟增長的基本發展路徑,而中國多年高速增長制造了對原材料初級產品的巨大需求,二者結合推動中拉貿易在本世紀內飛速增長。如今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放緩,對拉美大宗商品的進口需求下降,加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劇烈波動,2014年以來中拉貿易額止步不前。
近兩年來,雙方開始探討經貿關系的多元化發展,嘗試改變過去以大宗商品貿易為主的經貿合作模式,結合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推動以投資為主要形態的產能合作和全產業鏈合作。在中拉經貿合作轉型升級蓄勢待發的背景下,人民幣的國際推廣若搭乘這班快車,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與中拉經貿合作發展高度契合
結合中拉經貿發展前景與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狀況,綜合考慮國際環境因素,筆者認為人民幣在拉美地區推廣的理想途徑和目標為:通過對拉美資本輸出轉移和消化我國過剩產能,在此過程中一方面創造和培育拉美國家對我國經濟的穩定而可持續的外部需求,另一方面在該地區建立以我國為產業龍頭的國際分工體系,最終實現將人民幣發展成為拉美地區廣泛使用的國際貿易、投資、融資儲備的重要交易貨幣,和成為該地區區域性主導貨幣的次級全球性貨幣的核心目標。
美國“馬歇爾計劃”和日本的“黑字還流計劃”對我在拉美推廣人民幣使用有重要的借鑒作用。二戰后為轉移過剩產能和緩解國內經濟壓力、重新打開歐洲市場,美國提出“馬歇爾計劃”,在1947年-1951年向歐洲國家提供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向歐洲重建大規模輸出了美元流動性。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政府實施了“黑字還流”計劃,通過提供政府援助和商業貸款,使外匯儲備、國際貿易盈余和國內私人資本重新流入發展中國家,以達到縮小國際收支順差和促進日本對外投資等經濟目標。兩種計劃均主要通過以本幣對外投資將國內貿易盈余和外匯儲備集中輸入特定區域,帶動當地生產發展從而制造對本國機械設備等產品的需求,并通過出口收款回收本幣。如此循環,大大加快當時美元和日元的國際化進程。
人民幣在拉美的推廣可參照“馬歇爾計劃”和“黑字還流計劃”的基本思路,打破目前人民幣國際運用主要限于對國內投資和進口貿易的局面,實現人民幣通過“資本輸出——出口收款”這一循環,加大在人民幣在中拉經貿合作中的使用份額。結合中拉經貿合作轉型升級期的需求特點,建議重點在以下方面做工作:
(1)鼓勵企業對拉投資,促進人民幣資本輸出
目前我對拉投資主要集中于能礦領域,近年來逐步向制造業、農業、高新技術等領域擴展。拉美地區國家普遍基礎設施發展不足,制造業水平較低,亟需引進資本和先進技術,以實現產業升級、經濟模式轉變和加入全球價值鏈體系的訴求,這為我企業在拉開展務實合作提供了機遇和空間。我應鼓勵企業以收購、并購、設立境外產業園區等形式,在轉移產能、擴大市場、搶占資源渠道等領域,對拉美進行直接投資。
目前中資企業在拉投資大多選擇以美元進行,人民幣輸出規模非常小。為推動對外直接投資這一最重要的流動性輸出手段,建議考慮通過適當貼息政策鼓勵企業以人民幣開展對外直接投資,通過提升對外直接投資形成人民幣資本輸出,緩解我國國際收支經常賬戶順差導致的升值壓力。
(2)推動重大項目合作,擴大人民幣融資需求
拉美國家大多為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發展愿望強烈,但資金實力較弱,特別是在重大戰略性項目中的資金籌措能力不足。當前美聯儲加息對國際投資流向產生影響,導致拉美地區資本外流,國際融資成本增加,難度更大。同時大宗商品量價齊跌的國際形勢也導致以委內瑞拉、巴西、阿根廷為代表的拉美國家發生國際收支失衡,美元流動性短缺。面臨上述問題,拉美國家擴大人民幣使用規模的意愿加強。
為向拉美地區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和重要戰略項目提供資金支持,我國政府設立了中拉基金、中拉產能合作基金等總額超850億美元的多雙邊融資安排。在落實上述安排的過程中,我應大力推動拉美地區項目運用人民幣貸款,使其成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有效載體。結合這一趨勢,應抓住當前人民幣升值預期趨弱、匯率趨穩、人民幣融資接受程度提高的有利時機,推動境外人民幣融資。同時,鞏固Shibor作為人民幣融資利率計價基礎,降低人民幣融資成本,提升競爭力。
拉美重大項目的開拓發展也將為對拉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對拉大型機械設備產品的出口帶來機遇。輸入拉美地區的人民幣可通過上述渠道回流,形成循環。
(3)提升大宗商品人民幣計價比重,降低貿易風險
貿易尤其是油氣、礦產等大宗產品貿易在短期內仍是中拉經貿關系中的壓倉石。我國擁有龐大的儲備資產作為人民幣支付能力的有效擔保。憑借巨額外匯儲備的影響力,我應努力提高中拉大宗產品貿易中人民幣計價比重,在拉美推動以人民幣計價的大宗商品市場的形成,逐步奪取國際大宗產品市場的定價權,降低我進口企業的貿易成本和匯率風險。
(4)促進金融合作,幫助人民幣海外沉淀和循環
目前我在阿根廷、智利等地已設有人民幣清算行。下一步可考慮在拉美金融體系較完善的國家(如巴拿馬、智利等)建設人民幣離岸市場。這不僅有助于人民幣在海外產生自我循環和沉淀,還有利于人民幣國際化擺脫對投資和貿易的依賴。在此基礎上,可嘗試在拉美市場發行人民幣計價債券,為提供更加豐富的離岸人民幣投資工具,避免跨境人民幣投機套匯和無序流動等問題的產生。
3 結語
人民幣實現國際化這一目標,既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完善的金融市場作為支撐,也需要放眼全球大局和針對區域的推廣策略和設計。雖然在拉美地區推廣人民幣使用具備良好條件和廣闊前景,但目前拉美地區仍是美元勢力范圍,無論是在貿易、投資還是金融領域,美元在拉美占據的絕對主導地位短期內不會改變,人民幣將作為一種補充資源,而非取代美元。應認清這一事實,借鑒美元和日元等貨幣的推廣經驗,制定合理有效的策略,逐步擴大人民幣在中拉貿易、投資和金融合作領域的份額。
參考文獻
[1]王春滿 楊梅 馬宇博 辛文玉.我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及策略[J].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4(1):54-55
[2]鄭之杰.人民幣國際化戰略思考[J].中國金融,2014(6):9-12
[3]劉勇.依托“一帶一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J].新金融評論. 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