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偉
摘 要:本文在反危機與再平衡的背景下探討了世界經濟,并針對中國經濟,提出了確立面向全球的經濟大循環新戰略、繼續加強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合作、積極加深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合作、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等發展對策,旨在促進我國經濟進一步走向繁榮富強。
關鍵詞:反危機;再平衡;世界經濟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世界經濟格局不斷變化,呈現新的格局,分化加劇成為必然趨勢。新興經濟體取得了極大的技術進步,經濟體量不斷壯大,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得以提升。發達國家貨幣政策分化、大宗商品價格波動、政治矛盾、恐怖襲擊等問題阻礙了經濟進一步穩步發展,這些情況的出現使各國經濟、政治、和社會變的復雜和動蕩。
1.反危機與再平衡中的世界經濟走向
在過去的三年中,美聯儲是否加息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非農產業發展復蘇、失業率下降及消費者信心回升等有效的加強了市場的加息預期。投資人員對經濟發展充滿期待,認為市場已經做好了加息的準備。與此相對,歐洲央行將繼續降息,以提振經濟,但是實際市場反映不好,認為現在的力度不能有效的提升就業率。
在中國,很多投資人都還在觀望。實際上問題的關鍵在于中國經濟是否能夠繼續高效靈活運轉,維持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如何能夠適應和面對中國新的經濟發展形勢,提升企業競爭力,適應新的世界經濟格局是現在我們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2.世界經濟走向發生變化根本原因
2.1 全球經濟多極化加速發展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增加,3.0版全球化模式開始消退,而4.4版全球化模式正在朝著“一超多強”的方向發展,發達國家和經濟體制變革一起主導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站在國家的層面上看,“一超多強”的局面具有一定的穩固性,但是各經濟體彼此之間的差距正在縮小,而且其經濟力量也發生了變化。這就表明全球經濟的模式正在朝著多極化的方向發展,新的全球化模式正在增強。發達經濟體特別是美國的經濟力量占據關鍵地位,其在金融市場、科學技術和軍事發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視。但是,從現在的世界經濟發展模式來看,新興經濟體經濟體量不斷壯大,尤其中國的GDP增長速度之快,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2.2 新興經濟體優勢顯著體現
新興經濟體是促進世界經濟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關鍵力量,也是世界經濟新格局產生的重要因素。后發的新興經濟體能夠利引進、模仿、學習發達經濟體的技術和制度,利用自身豐富的礦物質資源、人力資源等優勢快速發展,并從中獲得相應的利益。隨著互聯網技術等技術創新給各國人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新興經濟體國家借助發達國家的幫助也是十分常見的,這就體現了后發優勢的效用。新興經濟體的學習成本相對發達國家要低一些。通過“新興市場論壇”的估計值,到2050年,全球的平均生產率將會上漲到發達國家的2/3,亞洲的生產率逐漸達到最發達經濟體的水平。以亞洲新興市場為例,統計發現自1990年至今,美國、日本以外的有關亞洲國家新興經濟體的生產率都在上漲,并且和美國以及日本之間的差距正在減小。
2.3 比較優勢帶來紅利
以比較優勢理論為基礎,各國以其資源稟賦等實際的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保證了其自身利益,進而實現了帕累托改進。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的比較優勢主要表現在“三個紅利”中,也就是人口紅利、資源紅利和制度紅利。
2.3.1人口紅利。發展中國家的人口數量較多。在很多發展中國家,人們對于生育沒有節制,所以年輕人相對較多;但是發達國家人口生育率比較低,人口呈現負增長,進入老年社會的速度在加快。隨著發展中國家的不斷發展,全球20到64歲之間的勞動力人數正在不斷上升,人口紅利的好處也體現出來了,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實現了更多的經濟利益,使得全球貿易和投資不斷加強。在亞洲,隨著生產力的提升,勞動生產率每年以大約1. 8%的速度增加,而亞洲國家人口的年增長速度雖開始下降,也達到了1. 0%左右。在中國,雖然勞動力人數還會持續增長,但是增長速度會放緩,根據統計,中國人口數量在2020年以后就會開始放慢。總體而言,很對發展中國家都具有較為豐厚的人口紅利,以此來增加本國的經濟利益。
2.3.2資源紅利。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土地資源比較豐厚,面積較大,自然資源比較充足。其中金磚五國最為典型:中國、俄羅斯、巴西、印度和南非都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美國地質勘探局(USGS)及萬國投資研究所發表的《萬國集團全球市場研究報告》中表明,南非是全球不包含內生礦產資源最為豐厚的國家,金屬礦儲量十分豐富。
2.3.3制度紅利。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由于制度不完善而導致產權保護和契約實行兩個方面的交易成本越來越高,在整體交易過程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從而通過制度創新可以減少交易成本,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這就是“制度紅利”。中國在新興經濟體制中得到制度紅利最為明顯。從1977年改革開放到現在為止,中國經濟發展得到了制度紅利,其中制度紅利的來源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農村集體土地經營制度轉化成為農戶家庭土地經營制度;其次以計劃經濟制度轉化為市場經濟制度;再次就是由封閉經濟體轉化為世界經濟開放體的過程。
2.4 一體化不斷加強
現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斷加強,最為明顯的特征就是區域一體化趨勢的增強。在合作共贏的環境中,很多國家都和鄰國構建了合作關系。世界最為著名的區域一體化組織就是歐洲共同體,即現在的歐盟。歐盟市場的構建,保證了各個成員國之間健康的貿易環境,從而有效的促進了歐洲共同體的發展。除歐盟之外,還有一些區域性的一體化組織,比如東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南方共同市場等。區域一體化使的一些中小型國家積極融入到世界經濟中來。世界銀行報告有關資料證明,3. 0版全球化有效的推動了東亞地區經濟的發展。
3.中國經濟發展新戰略
3.1 確立面向全球的經濟大循環新戰略
在全球經濟大循環中,為了保證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依據國家經濟的發展變化,研究和構建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特色的戰略。中國要從面臨的新環境中的新特點出發,構建全球化的經濟發展模式。以中國自身為基礎,以對外投資為主要方式,有效的利用世界各國資源,進一步促進我國經濟和全球資源的融合發展,在全球范圍中構建更加全面、更加深遠、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
3.2 繼續加強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合作
中國現在擁有高數量的高素質人才,擁有充足的資本優勢,在國內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在制造業生產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也擁有很強的實力。中國積極參與國際貿易、跨國投資,通過與世界各國的合作交流,實現了雙邊互盈。中國借助于G20、歐亞經濟論壇、IMF等體系,為我國經濟的開放性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中國以更加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以美國為主體的TPP系統,吸引更多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參與亞投行建設,從而有效的推動全球基礎設施的完善和物聯網絡的運行。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世界可能會由此出現多個強國共同管理的局面,極大促進多極化的發展,中國將在未來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發揮其真最大的價值。
3.3 積極加深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合作
中國應當進一步發揮“金磚五國”的協調優勢,來進一步強化和提高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和交流的力度,從而有效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的進一步合作。在國際金融體系中,新興經濟體的作用是有限的,所以中國要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合作,掌握更多規則制定權。現在,“金磚五國”在世界銀行中的投票權只有1300,而美國達到了1500;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金磚國家”投票權綜合為1100,而美國一家就占大約17%的投票權。中國應當大力推進與新興經濟體制之間的貿易合作和投資,進一步提高對非洲國家、拉丁美洲國家的投資,獲得更多非洲國家、拉丁美洲國家的認同,使得中國和非洲以及拉丁美洲之間的經濟合作更加的緊密。總體而言,今后中國在與發展中國家合作過程中,經濟合作重心要在持續維護貿易合作的同時,進一步加強中國對有關地區和國家的投資強度,以發揮我國業已積累的資本、技術優勢。
3.4 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戰略的提出和實行能有效的解決我國經濟遇到的困難。首先,“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戰略能夠幫助我國處理過剩產能和過剩資金使用方面的問題。過剩產能對中國的經濟造成了阻礙,該戰略的實行能夠拓展的新的市場渠道,從而有效解決國內的過剩產能。同時當前中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資金,“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可以吸納國內過剩資金的使用,具有可實行性。其次,“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戰略的實行能夠幫助中國解決所面臨的資源短缺問題,充分利用世界各國資源。中國的石油、天然氣、鐵礦石、銅和鋁等能源和資源主要依賴國外進口,該戰略的提出可以對進口貿易渠道進行有效的建設和保護。再次,在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進一步促進我國西部大開發,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融合,使得我國經濟朝著更加繁榮富強不斷前進。
4.結語
現在世界經濟格局多極化格局已經呈現,并且正在不斷的深化和加強,新興經濟體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中國經濟在穩步發展過程中占據了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十分重要的地位。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的不斷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戰略也急需進行相應變革,以順應時代趨勢和建立自己的優勢和地位。中國需要樹立長遠目標,積極加入到全球經濟治理的過程中去,發揮其更大的價值,有效的推動南南合作和世界經濟的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孫娟娟.全球經濟失衡與兩岸產業合作調整——基于國際分工的視角分析[J]. 福建江夏學院學報. 2013(01)
[2] 丁凱,黃衛平.后危機時代世界經濟發展格局的不確定性[J]. 當代經濟研究.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