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先洪 楊浩
摘 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圍繞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從供給側發力提升農業的質量和效益,促進農業的增效,農民的的增收。通過在農業領域開展“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以下簡稱“三變”)的探索與實踐,有效地提升農業的全要素生產率,促進農業的發展,農民的增收,農村產業的繁榮。結合農村“三變”改革的所取經驗與啟示,為“三農”的改革、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關鍵詞:供給側;三變;改革
在2015年10月11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由此改革的方向由需求側和供給側的兩端進行發力。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后,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需求側的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拉動經濟增長已經略顯乏力,需求拉動經濟增長在短期來看可能是有效的,但長期具有不可持續性。凱恩斯認為在短期內決定經濟增長是總需求而不是總供給,經濟的長期增長還是從總供給尋找。當前農業的改革應從供給側發力,尋找經濟長期增長的動力,而農業的供給側有土地,資金,勞動力,技術。對以往的農業領域改革梳理發現,“三農”改革發展一直以來都是時代的熱點,從源于安徽小崗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國家層面的允許農村土地進行流轉再到地方層面的農村“三變”改革,從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中農業領域的“構建新型農業體系,賦予農民財產權利”到2016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解“三農”發展新難題,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等都是立足于解決農民的致富,農業的增效,農村的發展。圍繞著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內的專家學者對此進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改革與發展研究院的孔祥智認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通過深化土地制度的改革來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二是通過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來農業的協調發展,增強競爭力,三是通過確保谷物基本自結、口糧絕對安全來確保農業的安全。發源于六盤水市的農村“三變”改革就是圍繞土地,資本,資金,勞動力資源,優化資源的配置,合理地有效地整合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資源,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農業資金的使用效率,擴大農業技術投入,科學合理地配置勞動力資源,有效降低土地的市場交易成本,立足于“土地”挖掘“土地”的潛力,釋放農業的土地資源,全力提升農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實現了農業的增產,農民收入的增收,農村市場經濟的繁榮。
1 探索與實踐:農村“三變”改革激發市場活力
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六盤水市進行一系列有益的實踐和探索,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村“三變”改革模式。農村“三變”改革凝練地總結為:土地公有性質與耕地紅線占用不改變、高效整合農業資源,盤活農村土地、高效利用涉農資金,有效激勵農民的改革。就是將農村集體的土地資源性資產和經營性資產作價入股,投入農村的涉農資金量化為集體和農民的資本金作資入股,將農民的土地承包使用權,住房產權(以下簡稱“兩權”)作股投入到公司或合作社進行規?;洜I,有效地提高農業生產率,促進農民的增收,集體經濟的增長等多方共贏模式。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六盤水市自2014年開展農村“三變”改革以來,全市所屬的鄉鎮全都參與進了農村“三變”的轟轟烈烈改革中,共計36.79畝集體土地,19萬畝四荒地,40.9萬平方米的水域面積,56.88萬畝農民承包地量化為股份進入市場經營主體。共計投入各類農業補助資金約4.5億元,有效地拉動村級集體資金3.8億元投入經營主體,整合農民的分散資金約2億元、社會資金約34億元進入到各類產業平臺。共培育企業189家,合作社280家、家庭農場32家等各類市場經營主體。形成了以獼猴桃、刺梨、核桃、藍莓等為主的特色現代高效農業產業,建成農業特色產業基地271.46萬畝,形成了三變+高效農業園區,三變+高效生態農業園區,三變+農業觀光園區產業集群。截止2015年底,六盤水市共計有12萬名貧困人口通過農村“三變”改革擺脫貧困”,其中農村“三變”改革帶動27萬余名群眾增收致富,通過與農民分享股權收益的方式人均新增收入就達到1200元,集體經濟積累新增收入8856萬元,村集體經濟積累平均達到24萬元左右,在全市范圍內全面消除村集體經濟積累長期為零的問題。
2 機遇與挑戰:農村“三變”改革的風險與困境
改革開放以來,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農業的勞動生產率,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基本解決農民的“吃飽”問題,但卻難以解決農民的“致富”問題。主要原因在于農業發展的特性,首先是我國的農業發展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造成土地資源的分割,農業分散式化經營,集體資源分散分布,資金的使用分散的矛盾。其次是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少,提示農業的生產率只能進行精耕細作。再次是在農業市場化改革之后,農村經濟缺乏規?;M織化的矛盾凸顯,投入農業的金融,科技,人才支持難以發揮應有的效益,農業變成更為弱勢產業。為激發農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從改革的供給側發力,圍繞土地,資金,勞動力,技術進行農業產業結構的布局,在農民的增收致富上進行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繼全面深化改革之后,在供給側圍繞土地,資本,技術,勞動力,著力提升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農業產業的競爭力。對農業產業發展而言充滿機遇與挑戰。首先,農業發展的脆弱性的制約,農業產業的發展易受市場的支配,農特產品的生產需要符合市場的需求,選擇什么樣的產業發展往往是根據以往的農業產品的“性價比”來決定的,而市場的信息是變化莫測,瞬息萬變,這無疑增大農業產業發展的不確定性。其次,農業抗風險性的制約,農業發展也易遭受雨雪天氣等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的因素的侵襲,農業產業發展具有不可預見性。第三,農業改革的市場的違約風險性,農業進行農村“三變”改革之后,農民土地資源和集體資產并入到進入合作社或者公司,相對于合作社或公司而言,農民是弱勢群體,如發生違約風險(農民如若退出合作社或公司),權益難以得到保障。第四,農業發展的法制滯后性,由于缺乏相應的法律保障,如企業或合作社若改變土地的用途,改變土地的使用方式,以土地資源進行非農化建設(房地產開發)時,現行的政策缺乏必要獎懲制度。
3 經驗與啟示:農村“三變”改革的路徑與推廣
3.1 政府引導,市場運作
為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六盤水市圍繞著土地,資本,技術,將農村資產股權化,土地股份化,資金股金化的農村市場化改革。其中地方政府必然要在這場改革中發揮主要的引領和主導作用,政府支持和鼓勵資金,土地,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通過量化為股權的方式進入農村市場,引導經營主體進行規?;洜I,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流轉或者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等多種方式發展規模經營,按照市場化方式運作,從而形成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市場化經營模式,以采取抱團發展的方式使集體經濟、農民、公司三者形成利益聯結。通過市場化運作有效地解決個體獨立經營的市場風險,然后按照分享股權的方式獲得收益,能夠高效整合資源,從而繁榮和壯大農村市場經濟。從而形成了各類產業平臺,以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產業園區,生態農業園區,農業觀光產業園區為主的產業園區。
3.2 規范產權,厘定權屬
農村“三變”改革的一個重要關鍵因素是明晰產權歸屬,確立和規范農村市場主體,產權交易,土地流轉,厘定權屬關系。六盤水市以產權改革為突破口,依照不動產登記條例進行土地確權頒證工作,全市對所屬的自然資源進行全面地核查,登記,評估,確定集體土地所有權,個人土地承包經營權,房屋所有權,宅基地的使用權,林權的確權登記。有1400萬畝集體土地,70余萬畝承包地,6.4萬畝宅基地,546萬畝林權,進行確權頒證登記工作。依照土地登記制度,鼓勵和引導集體組織將土地資源流轉,并核實和清理集體的資產,地方政府牽頭組織建立農村土地產權交易平臺和制定產權流轉管理辦法及相應的實施細則。有效地明晰了產權的歸屬,詳細地掌握農業的土地資源,為農村三變改革奠定基礎。
3.3 引入資本,防控風險
資本進入農業能夠加快農業的快速發展,激發農業的生產力,增強農業的抗風險能力。然而涉農信貸進入農村市場經營主體,需要創新投融資的體制機制,突破體制障礙,發揮資本服務“三農”的效益。六盤水市首創在全國開展“兩權”抵押試點,解決農業發展長期投融資不足的問題。與此同時相應地開展農村合作社互助組織,將公司,農戶,集體三者的利益鏈接在一起,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模式。同時還將農戶和經營主體的信用納入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推廣農村信用工程建設,支持公司,集體,農戶建立融資擔保機構,有效地防范了資金鏈斷裂的風險。農業產業屬于自然風險高危產業,易遭受冰雹雨雪等極端天氣侵害,為減少經營主體,集體,農民的損失,積極引入保險機構防控風險,政府加大對農業保險補貼力度,擴大特色農產品保險的覆蓋范圍。
3.4 比較優勢,共享收益
六盤水市地處烏蒙山區,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土地貧瘠,人均耕地少,貧困人口多,95%的土地屬于山地,農業的轉型升級只有因地制宜選擇發展山地高效農業。全市按照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改革要求從供給側發力,在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上,圍繞著市場需要什么就發展什么,什么產品賺錢就種什么,充分發揮農特產品的比較優勢,有效地提升農特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同時在利益保障上,為降低農民的市場風險,保證農民的權益不受損,企業或合作社采取最低收購價定價方式,產業收益的股份分紅,當期利益返還等多種方式確保農民的后顧之憂。針對特色農業掛果成熟周期長,見效慢等問題,地方政府引導鼓勵農民在流轉的土地上大力發展林下種(養)植,采取了以短養長的方式既保障當下農民的現時收益又兼顧農民預期的長遠收益。
4 小結
從農業供給側的土地、資本,技術、勞動力等來觀察在農業領域的開展的農村“三變”改革,經驗和意義具有啟示和推廣意義。首先是將農業打造成產業聚集,以農業產業園區為平臺,整合農村土地資源,資金資源,人力資源形成規模效應,政府引導公司,集體,農戶朝著同質化的方向發展,為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提供地方經驗版本。其次是規范的產權制度,建立產權交易平臺,有序的解決土地流轉,流通,讓農業的發展適應市場化改革的要求。三是引入資本進入農業領域加快農業產業的現代化,發揮山地特色農業的“特”的優勢,有效地增強產業的競爭力,有力地解決農民的增收,農業的增效,農村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遠坤; 農村“三變”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 行政管理改革,2016年1月
[2]李再勇;“三變”:深化農村改革的哲學實踐思考[N] 六盤水日報,2016年1月25日第011版
[3] 哈文麗; “三變”變出新天地—水城縣農村資源改革探索[N]第三期 當代視線 2015年6月23日
作者簡介
陸先洪(1988—),男,貴州六盤水人,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楊浩(1991—),男,四川西昌人,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