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
摘 要:從全國看農業產業結構,近些年的調整確實有所好轉,逐步合理配置經濟作物與糧食,多種產業與經營正快速發展,基本適應了我國經濟發展,滿足了社會發展與城鄉居民生活需要。但現如今農業調整結構與過去的外部環境、內部條件存在較大不同,對其調整需實現的目標大大超過正常階段的要求,農業產業結構還具有諸多問題。
關鍵詞:經濟發展;農業產業;產業結構
在新階段我國農業發展要以調整產業結構作為戰略任務,其原則就是富裕農民、搞活農村經濟、農產品優質、提高單產。一直以來在農村發展經濟中,農村產業結構是核心問題。農業產業優化調整結構不但是新階段發展農業的外部需要,也是發展農業的自身內在需求,對于加快建設新農村、提高農業競爭力與綜合效益,以及增加農民收入都有著現實意義。農業產業在我國調整結構已歷經三十多年,對其進行了極大的完善,明顯提高了其合理化程度。但仍面臨各種不同的困境,本文闡述了農業產業調整結構的重大意義與問題,并歸納出一些思路,以便更好更快的對我國農業產業優化調整結構。
1 我國對農業產業調整結構的意義
1.1 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
要想順利實現和諧社會、落實科學發展觀,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實現此任務不僅要重視對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還要重視農村生產力的發展;不僅要重視發展農村經濟,還要重視農村建設三個文明,它是集成了發展經濟與社會進步、加之內在修養與外在表現的科學和齊全的體系,涉及了農村步步實現現代化的各種內容,折射出新形勢下農村全面進步的核心要求。只有對農業產業展開全面化、戰略性及科學性的重大調整,依托市場需要,優化農產品結構配置,構建符合現代農業的特殊體系,這樣才可改善整體社會資源,以便加快增長經濟與提高農業效益,進而創造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
1.2 實現小康社會的根本要求
步入小康社會對現有的農業及農村經濟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只有對農村經濟開展全面性的調整結構,并優化農產品種類與質量,才能達到人們為了生活質量提高而對農產品優質化及多元化的要求,這樣經濟增長動力、市場空間才能更加強勁、廣闊。農村經濟結構只有實行全面性的調整,對農村逐步轉移過剩的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加速農村盡快實現現代化、城鎮化的進程,以此方能為未來的小康社會創造深厚基礎。
1.3 農產品實現競爭力增強的基本途徑
伴隨經濟為全球化加速進程,農村經濟、農業正處于競爭白熱化的國際市場中。但因農業的整體質量在我國不高,大多農業技術水平偏低,國際市場中不具競爭優勢,這對農業無法避免的產生了強大沖擊與壓力,尤其在市場中以家庭生產為單位的小農經濟更沒有優勢,在競爭中正因為地方農業的低端生產經營,使其處于劣勢地位。農業產業只有經過調整戰略性結構,使資源正在做到優化配置真,努力發揮相對優勢,力推農業轉向外向型,這樣現有資源優勢方可轉為產品優勢,在國際市場中強化我國農業的實力。
2 我國農業產業調整結構遇到的問題
2.1 農產品缺少優質的品種與品質
農業調整結構主要限制在調整品種結構上,農產品的多元性、優質性與專用性,對市場需求結構一直無法適應變化,近些年不少地方一直在總體數量上對農業調整結構下功夫,協調產銷與市場研發工作有待進步。所以通常農業調整結構更注重于調整品種結構,農產品盡管在多元性、優質性與專用性上發展很快,但對需求結構一直無法適應變化,造成難以根本解決普通農產品較多、特優質的新產品較少,一般性產品較多、專用性產品偏少,劣質或低層次產品偏多、高檔產品很少的問題,很難讓農業提高競爭力,乃至讓農產品增加了經營成本與供求矛盾。
2.2 農業存在較差的產業化經營
就目前而言,相比其他部門農業明顯收益較低,進而造成當前大量流失農業資源,致使農村出現大量棄農務工現象,農民務農的積極性極大受挫。除此之外,脆弱的農業基礎,并且尚處初級階段的產業化經營,管理水平極低。自對農村改革經濟體制以來,盡管有一些專業化鄉鎮、專業農村及專業戶在我國出現,但因投資專業化經營的風險偏大,另外農業本身比較脆弱,如今大部分地方還在沿襲傳統體制,那些全而雜的經營模式還沒從本質上打破,農戶生產趨向于跨業化、多元化。尤其是農村市場體系在當前發育緩慢的環境下,生產經營中農戶無法把握市場狀況,做出準確的決策,只能依賴自身常年的經驗判斷,開展全而雜的生產,因此生產經營難以形成當地特色的格局。
2.3 制度缺乏創新與嚴重的體制障礙
從制度的角度講,還沒有完全形成支撐農業發展的市場制度,政府在對農業產業制定政策及防范措施上還沒有足夠的經驗和理論支持,同時組織農業生產的方式比較落后,市場大與生產小并存的矛盾嚴重。從體制的角度講,首先,我國不同政府部門對農業生產、加工與出口、流通及金融投資等進行管理,這種對傳統體制格局的沿襲,已使農產品提升實力與農業產業優化結構受到嚴重阻礙,這樣我國農業就很難發揮出比較優勢,更談不上滿足國際要求;其次,地方政府使用的經濟職能過多,造成過度行政干預與行政區域替代經濟區域普遍存在于農業調整結構中,要項目、爭資金、全而雜,雷同產業與分割市場,很難具有比較優勢,更難形成產業優勢;最后,決定政策者從感情上存在一定情結,自然不自然的就凌駕市場,職能缺位與越位同時存在,在很大程度上考核、管理農業發展仍滯留于計劃思維之中,輕視體制重視經濟指標,輕視結構重視速度,繼續盛行傳統經濟管理方式下的催種與催收,并且調整結構所對應的服務存在嚴重缺口,農業產業調整結構與許多農業金融投資、稅收財政政策發生矛盾沖突。
3 我國對農業產業優化調整結構的思路
3.1 以市場為主導開拓流通渠道
我國要想對農業產業優化調整結構,就需要重視市場主導,引導農民按照市場規律的要求,安排合理的生產規模與產業結構,將資源優勢發揮出來,同時讓資源優勢轉為農產品、市場優勢;宏觀方面政府需積極的調控,以市場為指向,增強農產品市場體系的塑造;借助農產品流通體制的更新改革,使農產品流通活躍,為農產品生產及銷售不暢、脫節市場解決問題;需要布局合理、規劃統一,配套實施漸漸完善,對管理農產品市場提升水準;要加快建設原產地批發市場,促進銷售批發市場的逐漸完善;對農產品配套的市場設施要加快建設,諸如加工、儲運、包裝、分批分類、服務信息等;對批發市場要進行規范,大力培育包括批發商與代銷商在內的中介機構,推動交易方式的改進,逐漸面向公眾實行交易樣品、競價拍賣等方式。條件成熟的地區,能夠實行生產基地密切結合配送中心、連鎖經營的流通新方式,擴展農產品市場與打通流通渠道;綠色通道的方式要繼續推廣,掃除各類關卡,杜絕亂罰款與亂收費現象,使農產品運輸暢通無阻,尤其讓鮮活農產品實現運銷暢通得到保障。
3.2 農業應注重發展產業化經營
在農業產業調整結構中產業化是動力機制。市場機制在市場經濟中對農業配置資源起到基礎作用,這就要建立將農戶、加工、生產、銷售及市場銜接起來的經營機制,讓農民為了順應市場需求與農業調整結構要求,將本地優勢充分利用。從有的地方先行先試的經驗看,引導農業調整結構需要產業化經營這個動力。需要運用各種方式對農業實施產業化經營。首先,產業政策的導向作用,正因市場自身缺陷決定僅依賴市場力量是不夠的,政府需要對農業強化政策引導。從稅收、銀行貸款及財政角度,對農業產業化切實實施優惠政策。其次,各地需培育出本地的龍頭農業企業,產業化經營的效果如何,龍頭農業企業經營狀況是關鍵。龍頭農業企業要具備雄厚實力、影響力強、技術水平高、輻射面廣,并能洞察市場情況及時引導農民對農業生產進行調整。最后,為產業化經營營建必要的市場體系,要想引導農民對農業生產進行調整,一定要建設好農產品的信息網絡、質量標準及市場體系。只有建立合理的嚴格的質量標準,農產品才能得到真正的優質優價。
3.3 從體制上予以農業產業調整結構的制度保障
市場制度當屬市場經濟的重點中的核心,因而農業優化結構要以市場制度為基礎策略。首先,通過將正式與非正式制度合并使用,在產業調整結構中切實尊重農民自由交換、自愿選擇、合作公平的權利。現如今既要維護與界定好農民的權益,又要注意不因保護全局、長遠與集體、國家的利益而損害農民的權益。防范打著為農民調整結構的旗號而剝奪他們自主決策權的不良現象。其次,對當前農業的管理改革體制,協調好農產品加工生產、金融投資、流通與農業科研教育的關系,促使農業生產提高組織化程度;對大宗農產品的流通取消壟斷限制,根據有助于農業提高國際實力與發揮比較優勢來調整其流通、財稅、金融投資及貿易等政策。最后,破除行業壟斷與區域封鎖,生產糧食的區域要自行調整政策,對農業生產實行明確的區域分工,以便讓農業、流通及市場整體上個臺階。
4 結論
綜上所述,農業事關國家與黨的發展全局,在部署新農村建設的戰略中,應對農業產業加快優化調整結構,使產業布局更加合理,科學使用資源,盡顯區域優勢,推動農民實現增收;以產業化經營推動農業產業調整結構,不但能夠體現出高質量的結構調整,還能實現產業朝著規模化方向發展,進而保障農業又好又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凱等.《中國農業產業鏈管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67-68
[2] 周向平,高順全.立足本土,大力發展林業產業[J].中國林業,2010(10):44-44
[3] 劉小艷.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家科技,2011(05):10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