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實習教學體系與模式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實習教學課時及時間安排、實習基地的確定是實習教學模式的基本環節。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管理與評估構成了完整的實習教學體系。作為實踐教學體系的兩個最基本的內容之一的實習教學在高校教學體系與模式建設中則長期處于落后狀態。有效實習教學對實習教學體系與模式的構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實習教學;分階段;模塊化;全方位;創新能力
Abstract: Innovating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 pattern is needed due to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ing economy. The pattern of practice teaching is determined by class hours,the arrangement of theseclass hours and choosing bases for practice. The whol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consists of teaching contents,methods management and assessment. The practice teaching, one of the two teaching contents which are the most basic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is lagging for a long time as for theteaching system and patter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ffective practice teaching makes higher demands on building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 pattern.
Key words: Practice teaching; staging; modularization; omni-direction, innovation ability
1 引言
為了更好地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保證實踐教學的有序、健康的發展,協調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關系,有必要對實踐教學的體系和模式進行分析和研究,構建符合高等院校教學的、完善的體系結構[1]。
實驗與實習是同屬于實踐教學體系的兩個分支,它們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是高等院校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將根據作者多年從事實踐教學的體會對實驗與實習教學體系和模式作分篇探討。以下先就實習教學進行分析(以機電類為主)。
2 實習教學模式
實習教學模式包括實習教學課時及時間安排、實習基地。實習教學模式非常重要,涉及到實習內容和理論教學的銜接以及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學校工程訓練中心及校外實習基地的軟平臺,機械、機電類學生完整的專業基礎及專業實踐的教育管理平臺以及近機類、人文、經濟、管理類學生的公共基礎實踐的教育管理平臺。實習教學模式的建立能使整個實習過程有條不紊的進行,對學生實習內容的完成及創新能力的培養起決定性作用。
2.1 實習教學課時及時間安排
以培養實用型、應用型學生特點的本科應突出安排實習教學課時,提高實習課時在教學中所占比重。實習時間依照教學規律及實習內容的特點安排。實習過程一般分為三個階段,不同專業本科四年的實習時間可以做相應的調整。
第一階段安排在第一學期末與第二學期初,一般為一周時間(30學時)。主要是見習、參觀,內容以工業認識實習為主。
第二階段安排在第二、三學年,一般為八周時間(240學時),可以在第二學年安排四周(120學時),第三學年安排四周(120學時)。該階段主要是課程實習,內容以傳統的基本制造工藝學習、電子電工基礎學習為主,現代制造技術實習為輔, 學習目的是讓學生廣泛地了解傳統和現代的制造工藝概況,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和基本的操作技能,為以后的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第三階段一般安排在第四學年,主要是畢業實習。課時結合畢業設計一般安排十二周。為深化和強化階段, 學習內容應結合專業及畢業設計特點,選擇不同的模塊進行,其學習目的是在鞏固和擴大基礎學習的技能和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綜合應用和分析的能力,達到能初步的基礎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個階段既相對獨立,又逐步深入。
2.2 實習基地
實習一般選擇校內和校外兩大實習基地。校內以工程實訓中心為主,要求工程實訓中心能營造典型的實際應用環境, 使學生在極為接近實際工作現場的條件下不僅得到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的訓練, 而且也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和職業素養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校內實習基地需要根據不同實習項目的設計要求配備儀器設備,運轉過程中還需要大量資金和材料處投入,單一建設很難形成規模效應,所以,目前很多高校在校外通過各種形式、各種渠道建立了自己的校外實習基地,滿足學生對實習的需要,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校內校外實習基地的選擇要根據三個實習階段的需要來確定。
第一階段工業認識實習在校內基本可以完成,通過陳列室、電化教室或CAI多媒體教學來實現。條件許可時可以到學校附近的企業去見習,增加學生對企業的了解,同時,真實感更強。
第二階段的課程實習,必須緊扣課程教學要求,實習內容根據課程設置安排,讓學生實現從理論到實踐,從專業知識到基本技能的認識。比如機械制造工藝課程的學習,可以安排切削機械加工實習(車、銑、刨、磨、鉗、鏜)。電子電工基礎課程的學習,可以安排典型機電產品的拆裝和調試實習,機電產品的拆裝、調試檢驗及制造的綜合實踐。現代制造技術課程的學習可以結合現代制造技術實習,如數控加工技術實習與特種加工技術實習(線切割、電火花、激光加工、電化學實習超聲波等) 及工業機器人技術(液壓機械手、裝配機器人等)。實習地點根據校內外實習基地的師資、設備等實際情況來確定。
第三階段實習是畢業實習,根據實習的畢業設計確定實習地點,主要滿足學生畢業設計課題中參數、數據等資料收集的需求。
基地的選擇好壞是完成實習的關鍵。過去高校實習基地建設速度緩慢,在認識到學生知識的綜合應用及創新能力的培養的重要性及市場經濟對高校培養畢業生要求的迫切性后,都加快了基地建設速度,使基地的硬件及軟件設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實習教學課時及時間安排、實習基地是實習教學模式的兩個主要的方面。實習教學模式的建立有助于實習教學長期穩定、有效地進行。
3 實習教學體系
實習教學體系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管理與評估構成。它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工程能力及創新能力為目的。
3.1 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工業認識實習內容,如: ①機構及機械運動的認識; ②典型機電產品構造、工作原理; ③工程材料; ④刀具、量具與刃具; ⑤制造工藝; ⑥機械、電子制造及產品生產線的認識; ⑦ 計算機應用; ⑧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認識; ⑨生產安全運行管理。二是配合課程教學和提高學生技能的部分,即基本制造工藝實習、現代制造技術實習、電工電子工程基本實習、典型機電產品拆裝—調試實習、非金屬材料與復合材料成型工藝實習、工業安全和環境保護實習、工程系統運行實習及創新實踐活動開放,(如 ① 創新與仿真; ② 科研及創新產品制造; ③校內外參賽作品的設計、制造等)。三是畢業實習。
教學內容是分階段進行的,內容的難易程度由低至高,循序慚進。在教學過程中,把內容模塊化,根據不同的專業,按照模塊內容進行組合,以滿足各專業學生的實習要求。
3.2 教學方法
實習教學與理論教學在教法方面是有很大的區別,主要是場地、教學內容、使用的教具以及教學達到的效果不同。實習的教學方法主要是通過預先設定好的課題,通過實際動手,運用各種可能的設備、工具、技術,來完成預定的課題。也就是所謂的“任務驅動法”。但在實習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突破師傅帶徒弟的錯誤教法,不是過去怎么做現在就怎么做,而是要從原理到應用,從理論到實踐,引導學生應用課堂上學到理論與專業知識,達到提高學生應用能力的目的。比如在車床實習中,車刀的磨削除了給學生示范車刀的磨削過程外,還應引導學生對車刀刃部結構的力學性能的思考,這樣使學生對理論力學方面知識的應用有很大提高。
3.3 教學管理與評估
教學管理與評估是實習教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實習教學課堂大,學生分散,不便于教師管理,學生作品的評價不易控制,考試的形式也與理論課的有很大區別,并且整個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人員及設備的安全問題,因此,教學管理與評估在實習教學體系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
教師對培訓教材、教學大綱、教案、教學管理文件、考試方式、考試試卷和試題庫負責;教研室進行教學研究,不斷改善教學內容、環節,提出課程發展規劃和目標;教師在實踐教學中全過程介入,并以系統工程的運作方式來保證教學質量。
考試的形式對學生的學習方式的影響很大,如果以閉卷筆試形式(強調知識記憶)就會引導學生死記硬背部分學習內容。如果采用實際操作與口試答辯相結合的考試方式,強調知識的綜合運用,考核對尚未解決問題的思維與處理能力,鼓勵解答問題的創造性和開放性,就能引導學生以實踐技能、綜合分析為主,真正理解所學知識,使學生既鞏固理論知識又訓練動手能力[2]。
3.4 安全教育
實習教學中出現的安全問題,其中很多也是出于違章和疏忽大意。例如,在鉗工實習鏨削課題時,有的同學沒有戴防護眼鏡,造成鐵屑崩入眼中,致使眼睛紅腫無法實習。實習教學安全是個首要問題。教師在教學時,備課要有安全內容,教學要講安全內容。實習操作中讓學生遵守安全操作規程。讓學生們了解違反安全操作規程可能出現的安全問題,并舉出一些實例,讓學生知道違反安全操作規程造成的事故,以及所帶來的后果。學生活潑好動,在實習中利用實習工具打鬧等情況,應在實習操作前就明確禁止。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巡回指導,并在指導過程中及時地給予提醒,發現苗頭及時地制止并給予教育,讓學生都能做到安全文明實習。
實習教學體系的建立有利于實習教學的有序進行,同時也要注意,體系中的內容需要根據專業技術的發展作相應的調整,以適應學生實習的要求。
4 創新實習教學體系與模式
創新實習教學體系與模式應為有效、有利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工程能力及創新能力,有利于實習教學體系與模式的延續。也就是嘉庚學院提出的有效教學—即實習教學的有效性。實習教學的有效性檢驗就是市場經濟及社會的需求,所以實習教學體系與模式的創新應與市場經濟緊密掛鉤。鑒于此,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參考。
4.1 實習教學內容的調整
實習教學體系中的教學內容應根據市場經濟的需求情況及時調整。目前,各行業發展迅速,對高校畢業生專業知識及綜合素質要求不斷提高,這就要求實習教學內容要作相應的調整,一些老化的實習內容要剔除,新的技術、新的工藝、先進的設備要及時加入到實習教學內容中,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及市場需求。長期不調整,勢必使實習教學體系老化,培養學生的知識結構不符合市場的要求。
4.2 實習模式創新之廠校合作
學生希望實習是真正地在實踐中去學習,并在實踐中檢驗他們學到的知識,察覺自身和企業的用人需求的差距。找到這個差距之后,才能知道,該在什么地方提升,做到有的放矢,也希望能夠借助這個機會,直接走到企業當中去,成為企業的一員,這是學生真實的愿望。
高校必須按照教育規律和市場規則,緊密聯系行業企業,廠校合作,不斷改善實習、實訓基地條件。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提高實際動手能力。解決高校在校學生實習難的問題。企業希望通過與高校合作,對企業員工進行培訓,提高企業員工素質。通過高校引進新技術、新產品,提高企業產品的技術合量及競爭能力。三者結合,優勢互補,完全可以實現企業與學校的合作,達到共贏。這也是目前高校在努力尋求的、更好的解決實習難的一條途徑。
4.3 創新實習教學方法
實習教學過程中,過去大多是采用在車間布置任務,教師示范操作,然后學生分組實施,完成任務。這樣做的缺陷是很少有理論上的聯系。創新實習教學方法,在實習過程中引導學生聯系所學理論知識,可以提高學生知識水平的結構。教學方法改進可以在車間使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展示板、掛圖及陳列柜等多種教學手段,采用分小組大循環的分組形式,調整實習教學內容,強化實習課程建設,提高實習教學效果。
4.4 實習平臺全方位開放
實習平臺是指校內外實習基地。可以作為大學生進行課內外科技創新活動的開放平臺。校內外實習基地接近實際,設備功能先進, 品種多,不少設備本身就是綜合性非常強,有機械方面的裝置、有電子方面的裝置,并包括信息和管理的軟、硬件、多學科交叉的產物。有利于開闊學生眼界、啟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教學場地。充分利用校內外實習基地的條件,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和科技競賽活動。具體措施可以全天候服務全校各專業學生,并派指導老師進行指導,同時也可以接受各專業學生有組織的預定。
5 結論
實習教學課時及時間安排、實習基地的確定是構建實習教學模式的基本環節,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管理與評估構成了實習教學體系。實習教學體系與模式的建立有利于實習教學有序、穩定、高效的進行。創新實習教學體系與模式是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陳金水, 劉伯偉等. 創建工程訓練教學中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4, 23(5): 70-73.
[2] 白麗娜,宣宗強.探索實踐教學的方法,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J].科技.人才.市場.2001.2:24.
作者簡介
曾斌(1963-),男,湖南湘鄉,工學學士,副教授,機械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