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玨璋
摘 要:經濟的高速發展必然伴隨著能源與資源的大量消耗。近幾年來,我國大面積區域遭受霧霾的污染。通過法律手段實現大氣污染的防治是各國治理大氣污染的重要舉措,西方國家在工業化發展的過程中同樣經歷過嚴重的大氣污染現象,但是通過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手段和法律治理措施,基本實現了清潔空氣立法目標。我國在防治大氣污染的過程中也出臺過一些行政法律,但是效果都不盡如人意。當前霧霾污染法律治理的關鍵在于提高各項環保標準,提高違法成本,加強責任機制建設。本文通過論述目前我國防治大氣污染的一系列法律,分析立法和執法層面存在的諸多不足,探析科學治理霧霾的各項法律措施,以實現霧霾治理的法律保障。
關鍵詞:霧霾;法律;污染;防治
1 我國霧霾的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作為一個煤炭大國,能源消耗越來越多,與此同時,大氣污染也越來越嚴重,尤其是近幾年,大氣污染典型地表現為霧霾污染,并呈現出愈演愈烈的趨勢。以 2015 年冬季為例,霧霾污染尤為嚴重,全國各省市的空氣質量均堪憂,北京市首次發布霧霾紅色預警,中小學全部停課,這樣的現象在以往是不存在的。其他省份如河北、河南、山東、江蘇等地同樣出現了嚴重的霧霾天氣。
2 我國霧霾治理法律的現狀
從我國現有的立法來看,多部法律法規涉及到霧霾污染。這些法律法規主要有:(1)2014年4月2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環保法修訂案》,新法已經于2015年1月1日施行;(2)《大氣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的立法目的是防治大氣污染,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生活環境,促進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3)2013 年《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該計劃由國務院發布,是新形勢下專門針對大氣污染治理而制定出來的總體計劃;(4)地方性規定,如《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實施方案》、《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山西省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等;(5)地方政府制定的相關條例,也可以看作《大氣污染防治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或實施細則,如《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等規定體現了地方政府細化上位法的努力。
3 我國霧霾污染法律治理存在的問題
(一)現行大氣污染防治法立法滯后
雖然《大氣污染防治法》經過兩次修改,但立法總是滯后于經濟,現存法律的實施也存在一定的困難。地方保護主義嚴重,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政府協調機制與企業和公民還不能達到統一戰線,在治理工作中不能做到同時治理、同時行動。
(二)現有立法缺乏具體操作細則
縱觀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其中多處表述為具體規定由國務院制定,而這一說法,使得很多治理工作并不能得心應手,反而多添空泛之談。因此在修訂《大氣污染防治法》中,應當增添對具體解決措施的詳盡解釋,避免一些法條過于抽象,缺乏事實細則,使具體問題得到具體分析,使《大氣污染防治法》形成系統而完備,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的協調和統一。
(三)大氣污染責任主體不明確
在《環境保護法》中,制定了關于環境污染行為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的規定,但是并沒有關于環境破壞所應當承擔法律責任的有關規定,環境的污染問題可以經過一定時期的治理,但是環境的破壞卻要難以恢復,大氣污染同樣如此,一些大氣污染事件高發區,長時間定會造成生態失衡,針對這一問題,我國法律還沒有相關的規定。
(四)大氣污染賠償制度不健全
政府在進行引導治理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中,尚未對受侵害人進行扶持和引導,導致一些污染主體不明確或者無力承擔賠償額度,以及因因果關系不明確無法進行賠償,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受害者喪失環境權益。此外,環境賠償執法問題困難也是處理損害賠償的瓶頸所在。
(五)大氣污染監測體系不完善
盡管我國頒布了相應的法律法規管理大氣污染,但真正的環境監測體系并未完全建立起來,大氣污染監測控制技術尚不能達到良好的標準,對治理工作造成一定的阻礙。
4 解決霧霾污染防治問題的法律制度對策
(一)加快《大氣污染防治法》的修訂
環境法是公法,因此在討論環境法問題中,要結合民法、刑法和行政法方面來看待環境污染問題。在污染者付費的制度中,污染單位對于排污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惡化,要對污染群體做出相應的補償。在今后完善《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要將破壞大氣罪單獨設立新罪名,更加詳細規定具體的懲處措施,切實做到有法可依。
(二)增強執法的可操作性
在此狀況下,政府在做決策時,要尊重國家和公民等利益的相關主題,符合環境治理原則和生態環境的需要,作出切合實際可行的方案,充分發揮行政調解、市場調解和非政府間調解的大調解格局,維護公民的環境權益和企事業單位的環境利益,才能使執法工作得到最大程度的配合。
(三)明確各類大氣環境責任主體
針對不明確責任主體的情況,我國政府應當建立政府型賠償制度。對責任主體不明確,大氣污染事件因果關系不清晰,侵害人無力賠償等現象,政府應當發揮及時,充分和有效的手段幫扶被侵害者,使受害者得到應有的補償。
(四)建立完整的法律監測體系
PM2. 5的關注指數急速飆升,對于完善其監測系統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完善系統的同時,也要加強對PM2. 5的法律支持。國務院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相應的國家環境質量標準,對于不同地區制定地方環境質量標準。同時完善各地區的監測指數和質量標準,對于相對發展迅速的城市,提高監測設備,嚴格環境標準,限制機動車尾氣排放以及廢氣的排放,建立起完整的PM2. 5監測體系
(五)注重與國際大氣污染立法銜接
世界各國都在致力于不斷改善空氣質量,共同應戰大氣污染帶來的挑戰。我國則需要積極參與《氣候公約》談判和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相關活動,更進一步加強氣候變化領域的國際接軌,借鑒美國、英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治理經驗,積極推進實行清潔生產道路,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在綠色生產和技術轉讓等方面,加強與發達國家的合作關系,以高效便捷的方式,幵展合作的原則,凈化全球空氣質量。
參考文獻
[1]郝吉明等.城市機動車排放污染控制一一國際經驗分析與中國的研究成果[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
[2]羌寧.城市機動車排放污染與控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3]李培,王新,柴發合,等.我國城市大氣污染控制綜合管理對策[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1,(5):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