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木其勒
摘 要: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是我國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由于歷史上這三個民族鄰近交錯居住,有著相互密切的交往,在漁獵采集生產、文學藝術、宗教信仰、民俗等方面有著相同相近的文化,因此,人們習慣地稱之為“三少民族”。他們有反映森林草原傳奇生活的民間文學,有適合在森林草原高唱、低吟的歌曲,有模仿獸禽的各種舞蹈等藝術,有原始色彩濃厚的、以萬物有靈觀念為基礎的薩滿教信仰。本文只對他們的民歌種類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民歌;種類
1 達斡爾民歌
達斡爾族民間音樂,按傳統的表演形式可分為“扎恩達勒”、“哈庫麥”、“烏春”、“薩滿”四類。
1.山歌小曲類 達斡爾族稱“扎恩達勒”。這種歌曲主要是在田野生產勞動、放牧或趕車時唱的歌,曲調高亢悠揚,感情奔放、多顫音,見景生情,可即興填詞。扎恩達勒分有詞與無詞的兩種。無詞的扎恩達勒多是歌唱者觸景生情的即興吟詠,全曲只用襯詞。如:無詞的扎恩達勒在曲調上和有詞的扎恩達勒基本相同,內容比較廣泛,有歌頌獵手及英雄的,有表現思念情人、反抗封建婚姻的等。扎恩達勒的演唱也有達斡爾族民歌演唱所共有的特點:如歌曲演唱上的風格與達斡爾族的語言特點相關,達斡爾族語重音在第一音節的元音上,語法上有粘連成分,聽覺上造成了元音模糊的現象;音樂的演唱普遍帶有顫音,顫音一般不用在半終止或全終止處,用在樂句間。
2.“烏春”一種吟誦性的民間說唱 齊齊哈爾地區叫“烏欽” 所演唱的內容有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以及改編為唱詞的《水滸》、《紅樓夢》等。烏春的曲調質樸、流暢,敘事性強,同語言結合密切。要求演唱者用類似講故事的語氣,流暢平穩地敘述。
3.宗教歌曲稱作“薩滿”,達斡爾人曾信奉薩滿教,“雅德根”是薩滿教的巫師,“伊若”是他在祭祀活動中所唱的歌。在宗教儀式活動中,雅德根領唱禱詞,眾人幫唱襯詞,在音樂上別具一格。 達斡爾族人民居處分散,各地的音樂風格不盡相同。如莫力達瓦地處山區,交通不便,民歌音調淳樸憨厚,保存著古老的達斡爾族音樂風格的特點。而位于松嫩平原的齊齊哈爾周圍地區的達斡爾族民歌,則受漢族音樂影響較多,曲調細膩委婉,歌唱性強。
2 鄂溫克民歌
鄂溫克族民歌具有寬廣、抒情的特點,結構方整對 稱,多由上下句組成,或由單樂句的不斷反復或變化重 復構成。鄂溫克族民歌既使用比較古老的三音音列,又 使用五聲音階。鄂溫克族民歌歌詞多用頭韻,襯詞較多, 唱抒情性長調時,常喜用帶鼻音的唱法,使感情體現細 致入微。鄂溫克族喜歡唱歌。他們的民歌曲調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氣息。其特點是即景生情,即興填詞。有很多歌曲是他們用同個曲調,在不同場合填上不同的詞,來吐露心中的喜怒哀樂。那悠揚奔放的旋律,表現了生活在森林中和草原上的鄂溫克人寬闊的胸懷、質仆的性格。他們的民歌,既是歌,也是詩,都是通過唱來表達的,有長有短,有幾行的,也有幾十行的。短的大部分是抒情歌,較的叫故事歌。民歌優美動聽,風格獨特,即景生情,即情填詞。特別是牧歌和獵歌,表現了鄂溫克族勇敢而質樸的性格。
鄂溫克族民歌有贊達拉噶、努日該勒、薩滿調等形式,融歌、舞、曲一體,用海拉爾、陳巴爾虎、敖魯古雅等方言演唱。主要流行于內蒙古鄂溫克族等地區。曲調結構方整對稱,多由上下句組成,或有單樂句不斷重復,既有古老的三音音列,又使用五聲音階,以徵、宮、羽調式最多。歌詞常用頭韻,旋律舒展、悠揚,常用“哈哈拉啊”“訥耶”“哈啊日卡”等襯詞,內容涉及民族歷史、生產勞動、社會交往、愛情婚姻、思念家鄉、歌頌生活、抨擊邪惡等;也有同個曲調,在不同場合即景生情,填上不同的詞,體現出鄂溫克族人民細致入微的情感。演唱抒情長調時,喜用鼻音唱法,富有濃郁的草原和森林氣息。代表曲目有《母鹿之歌》《阿木丁哥哥》《站在高山頂上歌唱》《四季歌》等。
3 鄂倫春民歌
鄂倫春民歌,真實而樸素的反映了鄂倫春人民的歷史和社會生活,表現了他們世世代代勤懇勞動、熱愛生活、渴望創造美好未來的真摯感情。鄂倫春民歌主要有“呂日格仁”、“贊達仁”、“莫爾蘇昆”、“雅德根”、 “保佑欽”等幾種體裁形式。
1.載歌載舞的“呂日格仁”。呂日格仁,也稱“依和安恩”,專指配合舞蹈的歌曲,是民間流行的一種歌舞表演形式。鄂倫春人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因而在重大節日和收獲豐收的季節,會自發的聚集在一起,跳起篝火舞,盡情抒發節日的快樂和收獲的喜悅之情。在舞蹈的時候,會配合以相應的歌曲,有的是古老傳統的民歌,還有歌頌新生活而創作的歌曲。還有的時候沒有歌詞,甚至沒有旋律,只有歡快的舞蹈節奏,即興的添上一些歌詞,來表達他們無拘無束,向往自由的民族性格。 “呂日格仁”的歌曲主要有《斗熊舞》、《賀喜歌》、《祝酒歌》等。
2.山歌“贊達仁”。“贊達仁”,也稱“贊達勒格”, 在鄂倫春人的生活中占著比較中的地位,可以分為兩種:一種類似通常的山歌,旋律悠揚、高亢,因此也有人稱其為長腔山歌或長調贊達仁;另一種類似通常所說的小調,結構規整、旋律流暢、委婉,因此也有人短腔山歌或短調贊達仁。鄂倫春獵手在山林中狩獵的時候,這種敘事性較強的山歌陪伴著他們。人人都會唱這種山歌,“贊達仁”唱出了鄂倫春人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未來的期望。當然,“贊達仁”在不同時期表現的內容也是不一樣的,近年來,反應狩獵者在解放后過上幸福的生活的歌曲也尤為眾多,如《鄂倫春心向北京城》、《歌唱毛主席、歌唱黨》等。
3.說唱音樂“莫爾蘇昆”。鄂倫春族的說唱音樂叫做“莫爾蘇昆”,這一類民歌一般都是歌頌具有神化意義的民族英雄,敘述民族歷史、神化傳說等內容,通常都和狩獵、山林的山產、生活相關。如《獵人之歌》、《英雄之歌》等。
4.宗教儀式歌曲“雅德根”。鄂倫春族人民普遍信仰薩滿教,是流傳在內蒙及東北地區的地方性宗教。薩滿在進行宗教儀式時會伴有儀式歌曲,即“雅德根”,實際上在舊社會就是跳大神時唱的歌曲。這類歌曲在情緒上表現為神秘、怪異,營造一種宗教儀式的氛圍,通常也以五聲調式為主,節拍多為三拍子,音域不寬,似說似唱,帶有即興演唱的特點。
5.搖籃曲“保佑欽”。鄂倫春族民歌中也有類似民間小調一樣的歌曲,比如搖籃曲“保佑欽”。它表達了人們希望孩子健康成長,家人幸福平安的美好愿望。“保佑欽”雖然屬于搖籃曲的體裁,但是也飽含了鄂倫春人民對現實生活的熱愛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