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明清時期,廣東商人大量地進入廣西,從事商貿活動,并在各大城鎮建立粵東會館。粵東會館大都采用嶺南祠堂的建筑格局,并采用木雕、磚雕、石雕、灰塑、陶塑、彩畫等建筑裝飾工藝,展示嶺南建筑文化的特征。
關鍵詞:廣西地區;廣東商人;粵東會館
廣東、廣西在地理區域上同屬于嶺南地區。南嶺山脈橫亙于今廣東北部、江西南部、廣西北部,把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分隔開來。珠江上源有東、西、北三江。其中,西江發源于云南,幾近貫穿廣西全境,由梧州流入廣東西部,成為珠江干流。西江流域是廣西、廣東兩地之間進行社會經濟文化往來的重要通道。明清時期,廣東商人溯西江而上,大量地進入廣西,從事商貿活動,并在各大城鎮建立會館,作為開發占領市場的據點。
1 廣西地區粵東會館建造的歷史背景
會館是明清時期發展起來的一種社會組織,除了少數為業緣性會館外,絕大部分是以鄉土為紐帶建立起來的地緣性會館。明清時期,廣東地區商品經濟發達,處于全國前列,廣東商人的足跡遍布兩廣、東南亞等地。在頻繁的兩廣商貿往來中,大批廣東商人活躍在廣西城鄉,紛紛建立會館組織,來協調商業利益和各種關系。廣東商人所建造的會館都有固定的建筑物,基本上都以原籍命名館名,其中以廣州幫為主的廣東商人在廣西建造的會館被稱為粵東會館,而潮州幫商人建立的會館被稱為潮州會館。粵東會館建造的經費大多由同籍鄉人集體捐助,建筑材料也多從廣東水運而來。除了桂東北少數幾個州縣沒有粵東會館外,多數州縣都有一個乃至幾個粵東會館。以會館為依托的粵商入桂,促使西江流域沿岸交通便利的各州縣以及一些重要圩鎮的繁榮。
2 廣西地區現存粵東會館概況
隨著時間的流逝,大部分粵東會館建筑已遭破壞,不復存在。近年來,筆者調查所獲得的有關廣西地區現存的粵東會館材料按照廣西的行政區劃進行整理如下:
1、南寧粵東會館
南寧粵東會館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壯志路22號。原館分前、中、后三進,兩側有通道、廂房、戲臺等,道光年間重修,民國初年為南寧最雄偉的會館建筑。1982年,粵東會館被公布為南寧市文物保護單位。會館前進坐北朝南,由正殿和東、西兩側殿組成,沿中軸線對稱布局。正殿面寬三間16.6米,進深12.14米,花崗石臺基,硬山式頂,磚木結構,清水墻。梁架雕刻歷史人物故事,工藝精湛。
2、平樂粵東會館
平樂粵東會館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平樂縣,始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平樂粵東會館現由前廳、香亭、天后宮、廚房、側廳等部分組成,磚木石結構,屋檐下裝飾有金漆木雕花檐板,梁架上也有精美的金漆木雕圖案。粵東會館一進的正脊原裝飾有人物陶塑屋脊,文革期間被毀壞殆盡。會館內現存十四幅碑刻嵌入墻內,保存較好的碑文有清咸豐三年(1853年)所立的《奉憲永禁賭碑》,這些碑記是研究平樂粵東會館歷史和兩廣地區商貿往來的重要資料。
3、蒼梧粵東會館
蒼梧粵東會館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蒼梧縣城龍圩鎮,距梧州市區12公里。廣東商人進入廣西后,以龍圩為集散地,并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將關夫子祠堂改建為會館。會館現存主體建筑為四合院式布局,包括山門、關夫子殿和天后宮,磚木結構,硬山頂。會館兩側原來有館舍,文革時期被拆毀。會館建筑用料考究,磚、木、石雕結合,屋脊灰塑繪畫精美。
4、平南粵東會館
平南粵東會館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平南縣大安鎮,創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道光二年(1822年)由在此經商的廣東人遷建于此。會館主體建筑有頭門、中座和后座,前后天井,兩側有廊廡,后座、后天井和廊廡在清咸豐初年毀于戰火,后來被修復。1994年7月,平南粵東會館被公布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5、玉林粵東會館
玉林粵東會館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城區大北路東南段玉林鎮大北小學旁,始建于明末,歷經多次重修。會館現存前座、中座兩進,每進三開間,面闊13.2米,2006年進行修葺,現為玉林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6、百色粵東會館
百色粵東會館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解放步行街,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此后歷經多次重修。會館建筑坐西向東,以前、中、后三大殿宇為主軸,兩側配以相對稱的廂房和廊廡,構成“日”字形封閉院落,磚木結構,硬山頂,清水墻。1988年,百色粵東會館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賀州粵東會館
賀州粵東會館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賀街鎮河東街,始建年代無考,清道光二年(1822年)重建并保留至今。賀州粵東會館占地面積620平方米,由前、中、后三大殿及兩側的廂房組成,磚木結構,硬山式頂,雕梁畫棟,壁畫和木石雕塑精美,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8、鐘山粵東會館
鐘山粵東會館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鐘山縣英家街尾西,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會館坐北朝南,現僅存前殿、后殿兩座建筑,磚木結構,硬山頂。2000年,鐘山粵東會館被公布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3 廣西地區現存粵東會館的建筑特征
明清時期,廣東商人進入廣西經商后,在商貿繁榮的城鄉集資建造粵東會館。粵東會館作為廣府商人聚會的地點,大體上采用祠堂的格局,四合院建筑形制,硬山式頂,磚木石結構。粵東會館在結構上,既有祭祀、議事的廳堂,同時供奉神祗,以祈求生意興隆,也有供同鄉聚會、節日娛樂的戲臺,有的還提供住宿、讀書等用房。
廣西地區的粵東會館建筑上,普遍采用木雕、磚雕、石雕、灰塑、陶塑、彩畫等嶺南傳統建筑裝飾工藝,裝飾的重點部位有門、梁架、檐板、屋脊、墻壁、墀頭、柱礎等顯眼之處。會館的梁架、檐板通常采用木雕裝飾手法,雕刻內容有花卉、動物等吉祥圖案,也有歷史故事、民間戲劇等大眾所熟悉的人物圖案。有些人物圖案構圖極為豐富,栩栩如生。會館山墻墻頭、墀頭上的裝飾以磚雕為主,構圖有分別站在門檐和樓臺上的各式人物,也有植物花草、博古器物等圖案,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石雕比較堅實、耐風化,常用在會館建筑的門框、臺階、柱礎、抱鼓石、門框等室外裝飾部位。通常有凹凸廊和高臺基,這種手法一可防風避雨,二可產生里面陰影,以虛實對比來加強中軸。門簪和橫楹聯精心雕鏨,蔚為壯觀。灰塑通常用來裝飾會館的屋脊和屋檐下方,題材有鰲頭、仙人、走獸等立體造型,色彩艷麗。有些會館建筑的屋脊以陶塑屋脊作為裝飾,題材有動物、植物、故事傳說、戲劇人物等,使建筑物顯得高雅堂皇,在陽光的照射下,斑斕耀目,突顯嶺南建筑裝飾風格的浪漫氣息。
參考文獻
[1]張榮芳、黃淼章:《南越國史》,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1995年版,第69頁。
[2]劉正剛:《廣東會館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67頁。
[3]《嶺南古建筑》編輯委員會:《嶺南古建筑》,廣州:廣東省房地產科技情報網、廣州市房地產管理局,1991年版,第5頁。
作者簡介
朱小忠(1969-),女,江西省永新縣人,助理經濟師,大專,研究方向:佛山歷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