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話劇《斯人獨憔悴》為契機,再現北京永定門的記憶,表達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感悟,闡釋人們需要通過記憶來鞏固歷史的重要性。其次,文章從地方記憶和民族記憶二個層面來理性感知和深層理解文化記憶。最后,文章呼吁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民族、每一代人都能好好守護、傳承我們的文化記憶。
關鍵字:文化記憶;永定門;地方;民族
1 永定門記憶
所謂文化記憶,就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集體記憶力[1]。文化記憶由德國學者揚·阿斯曼在20世界90年代首次提出,從文化傳承的角度解釋文明發展規律,所要回答的是“我們是誰”和“我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的文化認同問題。在社會學、文化研究和傳播學等領域,文化記憶一直是眾多學者研究的重點。
話劇“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講的是林徽因先生和張先得先生守護北京永定門的故事。林徽因和張先得,一個是大學教授和建筑家,一個是畫家,在那樣的年月里堅守一座城市的記憶,堅守北京人和北京城的文化記憶。劇中的畫家原型張先得先生為了履行建筑家原型林徽因的承諾——完成一副被拆前永定門的畫像,深夜跑出去作畫,老來人已糊涂卻還心心念念著那副未完成的畫,他說:“一座古建筑就是一座城市的根兒!” 在永定門被拆除之際,林徽因說:“ 你們現在拆的是真古董,有一天,你們后悔了,想再蓋,也只能蓋個假古董了!”是的,存活了四百多年的永定門見證了多少風風雨雨,終究還是被拆了,這一拆,毀掉的是整座城市的生命力。一座有歷史的古建筑是有生命的,它會勾起過往的記憶,還有你對歷史和文化的思考。一座有生命的古建筑它是一種文化符號,是一種不可思議的真實存在,是經歷過歷史考驗、要繼續傳承給子孫后代的文化記憶。
雖然后來重病在身,或許是心中的那一份執念讓林徽因極力奔波著永定門重建的事。終于在2004年,“假古董”重建的永定門城樓竣工了。盡管是“假古董”,還原不了原貌,但畢竟代表著一代人甚至是幾代人的記憶,甚至是一座城市和一個國家的記憶,那么它就是有生命的,有故事的文化符號!
永定門的記憶不是個例,它承載了更多的、與個人記憶相對應的集體記憶。事實上,一個社會群體,無論是民族、宗族還是其他的社會團體,往往也和個人一樣,會在成長的過程中養成回憶和記憶的能力。記憶所關系到的不僅是人類個體對于所經歷過去的認識,也是人類個體的自我認知;而集體記憶和社會記憶則不僅關系到群體和社會如何構建與傳承自身的歷史與文化記憶,也關系到人類文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所經歷的沖刷、沉淀和更替[2]。
2 地方記憶
記憶總是在與他人的關聯中產生,人們在社會中獲得他們的記憶,也正是在社會中他們才能進行回憶、識別和對記憶加以定位。
阿斯曼[3]認為:“文化記憶即我們心存的傳統,它通過千百年世代相傳文本、圖像和儀式的重復性積淀而成,不僅鑄成了我們的時間意識和歷史意識,也鑄成了我們的自我觀以及世界觀。”儀式之所以被認為有意義,是因為它們對于一系列其他非儀式性行動以及整個社群的生活都是有意義的。儀式能夠把價值和意義賦予那些操演者的全部生活[4]。比如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江西儺儀。跳儺儀式,即儺儀,對于儺鄉居民而言是極其重要的,這也是儺文化信仰者們傳承記憶和應對生活的主要方式,是儺鄉地方記憶的一種承載方式。
3 民族記憶
沒有記憶就沒有身份,沒有記憶就沒有民族[5]。正如阿斯曼所言,民族的文化記憶是民族成員共享、流傳和建設的記憶形式,是不同民族對自身歷史上積淀的文化所保留的集體記憶力。民族記憶是一個民族、國家共同的精神財富和文化紐帶,是其生存基礎和力量之源。是否擁有完整的民族記憶,是判斷一個民族、國家生命力、凝聚力、創造力、向心力的重要維度。所幸的是,近二十年來,為更好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保存民族記憶,國內外陸續實施了多項文化記憶項目,例如“中國記憶”、“荷蘭記憶”、“俄羅斯記憶”和“美國記憶”等。
4 總結
文化記憶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是文化得以發展和傳承的重要因素。它不僅關乎我們我們每一個人、每一代人的人格發展,還關乎著一個地方、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的文化走向。因此,為了在文化道路上不迷失自己,為了我們的民族和國家更加繁榮富強,請守護好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更好地傳承我們的文化記憶。
參考文獻
[1] Jan Assmann. Das Kulturelle Gedchtnis. Schrift, Erinnerung und Politische Identitt in Frühen Hochkulturen [M]. München: C. H. Beck, 1992.
[2] 邵鵬. 《媒介作為人類記憶的研究》[D]. 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14年3月.
[3] 歐文·戈夫曼.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馮鋼譯[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年第113頁。
[4] 康納頓. 《社會如何記憶》納日碧力戈譯[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第50頁。
[5] Smith A. D. Ethnic Origins of Nations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6:383.
作者簡介
周莉婷(1991— ),女,漢族,江西撫州人,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2014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跨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