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喻
摘 要:隨著我國災難觀念和新聞宣傳環境的改變,新聞宣傳政工在處理災難新聞報道的方式方法及著眼點上有了較大改觀。但仍存在一些為了盲目追求轟動效應,將所謂的“新聞價值”建立在受眾的痛苦之上且缺乏應盡的人文關懷,尤其反映在災難新聞報道用語方面。因此,新聞用語在災難事件報道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視,不僅反映出從事宣傳事務的政工們能否深刻理解、貫徹并落實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以及“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等系列精神,更作為評判他們是否具備社會責任感的“試金石”。
關鍵詞:政工;災難新聞;用語問題;黨的群眾路線
1 災難新聞在用語上的“一窩蜂”現象
某些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宣傳部門在報道此類新聞時常常會出現一種跟風現象,這種現象則被稱之為“一窩蜂”現象,尤其是涉及鼓舞性、指導性和受群眾歡迎等方面內容時。這種現象在報道災難性事件時尤為突出,例如,有一道散見于各大媒體上的“方程式”:
X無情黨有情=新聞
這個“方程式”雖屬“一元一次”,但它卻擁有無數個“解”:
X=地震、洪水、火災、旱災、澇災、車禍……
筆者翻閱到當年唐山大地震后的一篇報道,即《地震無情黨有情》。它敘述的是無情的地震奪去了許多人的生命,幸存者也無家可歸,在這種情況下,黨政領導千方百計安排災后重建工作,使老有所養幼有所教,沐浴在社會主義的陽光里。新聞記者在表達此情此景時使用《地震無情黨有情》做題,應該說是恰如其分的,看后使人動容。但正因為是好題,此后被陸續地套用,例如,98年的特大洪澇災害,直接將“地震”改成了“洪水”,即《洪水無情黨有情》,漸漸地形成了“一窩蜂”的現象,失了火就用“火災無情黨有情”,有旱災就用“旱災無情黨有情”……
這種“一窩蜂”的現象往往出現在報道有關黨政干部視察、慰問等類型的新聞,形成了“一窩蜂”實在不應該,它是“新聞八股”在用語上的表現,缺乏生氣,喪失活力,讀者看完標題內容已然猜出個十之八九,也就失去了繼續閱讀的興致。這也暴露出某些新聞宣傳工作者在報道此類新聞時缺乏了創新精神,也是一種懶政、不作為的表現,新聞宣傳行業應當盡快遏制住這種不正之風,避免蔓延擴散,務必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人民群眾,嚴格遵守黨的十八大及“八項規定”精神樹立正確的文風觀。
災難新聞報道在用語上對讀者的心理產生二次傷害的問題
新聞政工如何措辭、如何表達甚至如何傳遞災難信息,都無疑會給讀者帶來截然不同的心理效果。在保證新聞客觀性前提下,如何盡量地降低新聞圖片和新聞措辭所帶來的沖擊進而造成新的傷害,就成為新聞政工們必須慎重思考且亟待改進的問題。在報道時應具備社會責任感和職業操守,務必注意措辭可能會對讀者或當事人所造成的潛在心理影響,在語言運用中體現出應顯的人文關懷,力避造成二次傷害。值得反思的是,某些新聞宣傳部門在災難發生后卻盲目追求所謂的“新聞效應”,把其建立在對災民及其他讀者的心理傷害之上,這是極其缺乏職業道德的。
1.務必注意語境因素,盡量避免對災民和其他讀者產生二度傷害
這里所說的語境不單指上下文,還指語詞運用于當下的社會背景及氛圍,譬如,在報道“5.12”特大地震災害時,措詞就得特別注意。然而,某些媒體雖然展示了不少紀實的圖片,但在用詞的“色彩”上須作反思,竟將地震現場照片編輯成“攝影集錦”,不單詞義不夠準確且語境色彩也很有問題,更重要的是很容易對讀者和當事人造成新的傷害和刺激。再如,某知名報刊的一則報道:
一下三輪車
便成輪下鬼
講述的是徐聞一名中年婦女被小貨車撞死的慘劇,但記者卻毫無顧忌地用“輪下鬼”來指代其死亡,“鬼”通常是描述負面人物或是使用于在非正式的語境下,此處用語很不合適,對逝者不敬也對其家屬獲其他讀者產生二度傷害。
2. 務必注意字里行間體現出應盡的人文關懷
有些新聞政工為了淡化災難所帶來的悲傷氣氛,錯誤地將基調定得過于積極樂觀,而這樣往往會適得其反。在災難爆發時,僅片面地采集黨政領導干部抗災救災的素材,熱情謳歌他們所表現出的壯舉、義舉,卻忽略了廣大災民正經歷著如此重大災害且承受著極大的悲傷與恐懼心理。天災人禍帶給人們的原本是一出悲劇,如果過分地強調積極因素且生硬地將其演化成了一曲“頌歌”,會將災難本身的警示作用喪失殆盡,也反映出新聞作者絲毫未盡到人文關懷的義務。例如,2002年12月26日某知名報刊上關于“圣誕之夜洛陽大火”的報道,重點集中在對各級領導如何親臨現場指導救火,從省級到地方官員的名字列了不下十個,只在最后一句輕描淡寫地提及了事故所造成的死傷人數,這反映出某些新聞政工本身就缺乏人文關懷的職業素養,絲毫未能廣泛聯系人民群眾,未能深入基層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缺乏所應具備“接地氣”的黨員素養,僅僅將宣傳報道當成一項任務去執行,完全將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拋之腦后。
3. 應盡量避免過度渲染災難的悲憫性,多傾注人文關懷
悲憫性是悲劇事件報道中最普遍的特征,通常是為了引起因災禍所產生憐憫和同情的共鳴。災難總會將一些不幸的人們卷入其中,受眾的目光和情感則是集中在受災群眾身上,報道的側重點應當與公眾關注的對象相契合。但從災難新聞報道的情感特征來說,媒體應該具備一定的人文意識,適當的悲憫性在報道中無可厚非,如過度渲染災難的悲憫性則會給災民或是讀者的內心帶來二次傷害,也從側面反映出新聞工作者缺乏人文關懷的道德情操,僅僅是冰涼的報道機器。例如,
清華博士醫院自殘跳樓(文內標題:避開家人從三層跳下,跳樓前曾試圖割脈自殺)
情侶戀愛遭反對手牽手跳樓殉情兩尸三命
如媒體過于關注災難事件中震撼性、沖擊性的場景,表面看似遵循了客觀報道災難新聞的原則,實則不然,還可能讓受眾對于此類新聞產生麻木心理。
社會責任感是檢驗政工處理災難新聞具備職業操守的“試金石”
語言是用來表達人們思想的工具,同樣報道災難新聞則也起到傳達新聞政工的心聲。如今大眾傳播活動被認為是社會結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肩負著“守望者”的功能,誠如普利策所說:“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即時發出警告。”如果新聞媒體對災難新聞的報道能正確反映事件的發展規律,就能為人們提供正確的認知,從而為消除災難提供正確的行動方向,反之則深受其害。由此可見,用語的重要性在災難報道中是不容忽視的,如何恰如其分地處理此類新聞用語,則是與新聞宣傳政工是否具備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密切相關,也正是檢驗他們是否具備良好新聞職業操守的“試金石”。
面對災難性事件,無論是否發生在我們身邊,都是所不愿看到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與生俱來地擁有一份憐憫之心、惻隱之心,而新聞政工們面對天災人禍能否客觀紀實而又不“失度”,能否在字里行間蘊含著一定的人文關懷,能否嚴格執行新聞輿論工作的職業操守,這些都不僅僅影響到了新聞宣傳戰線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方向,更決定了在新形勢下我黨能否提高在新聞輿論方面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能否密切聯系人民群眾并為他們營造出了良好的黨群關系、干群關系,進而以良好黨風帶動政風民風,真正贏得群眾信任和擁護,所產生的宣傳效應無疑對于我們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以及健康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蔡幗芬,張開,劉笑贏.媒介素養[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
[2]中共中央組織部.優秀領導干部先進事跡選編[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