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益青
摘 要:近年來“上盤花鼓”,在政府和文化部門的重視下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經常活躍于城鄉舞臺和大型節慶活動,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民間藝術之一,也為家鄉爭得了榮譽。
關鍵詞:上盤花鼓、文化、藝術
1 “上盤花鼓”的起源及藝術特色
上盤“花鼓”又稱“花鼓戲”“打花鼓”是上盤及其附近鄉鎮流傳廣泛的民間文化的精華,它的起源與歷史存在有著不同的傳說
筆者將“上盤花鼓”與鳳陽花鼓作了比較,發現鳳陽花鼓以介紹鳳陽貧困面貌為主,而“上盤花鼓”主要為男女情愛為主。筆者同時對其他花鼓作了比較,發現的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道具、服飾基本一樣,音樂和動作構成卻截然不同。所以本人認為,“上盤花鼓”應該與鳳陽花鼓無直接關系。花鼓是一種較為認可的形式,就象一首詞的詞牌名,而其內容卻是自創的。因為花鼓的演出對象面向普通百姓,易于被普通百姓所接受,也能引起共鳴,所以有極其廣泛的市場和群眾基礎,這也是花鼓經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2 扮相風趣受人喜愛
“上盤花鼓”的主要人物是花鼓公(丑角)花鼓婆(旦角)兩個扮演。花鼓一般由一男一女扮演,有時也有男扮女裝或女扮男裝,解放前大部分都是男扮女裝,現在都是女孩子學戲,女扮男裝。二人均以第三身出現。 表演者一般由十一二歲或十五六歲的兒童,一男一女,花鼓公頭戴紅纓帽,身穿小黃褂,或身穿白色鑲淡紅色邊的男式對襟,白色燈籠褲,戴大八字胡,白布鞋頭綴一戲絨球,左右手各持小鑼和鑼扦;花鼓婆梳丫環頭,額上包花頭紗,身穿大紅鑲黑邊和金邊的女大襟上衣,大腳口綠便褲,圍黑色繡粉紅色花的長圍兜,腳穿平底圓頭鞋,鞋頭繡線絨球,一個花腰鼓斜插腰間,手上還持一圓鼓和鼓扦,化妝俏麗。這種扮相有別于越劇和其他江南民間藝術,演員活動開來不覺得累贅,也與表演中的風趣幽默相吻合。
3 動作風趣活潑、詼諧、幽默
新中國成立后,“上盤花鼓”進一步從單薄內容到有人物形象,從雙人舞到多人舞轉變,從表演動作上,花鼓婆流水式的小碎步顯然受到戲曲(越劇小旦角)的啟發,前蹲跳步和下蹲跳步也吸收了武戲中的某些成分。更富喜劇性動作是以鑼箋擊肩、聳肩、翻腕、縮肩、搶腰、坐腿等組合,生動地表現了男女之間的愛情,具有濃厚的風趣性、幽默感。表現細膩、活脫,既有女子之柔性,又有男子之陽剛,既繼承了傳統的風格,又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鮮明的藝術個性;在音樂上,節奏明快,加上通俗易懂的唱詞、領唱和幫唱的結合處理方法,無疑大大地增強了舞蹈的色彩和表現力。
4 曲調活潑輕松柔和
“上盤花鼓”一般由2人邊唱邊舞邊擊鼓,加上樂隊絲弦伴奏,唱詞有多種固定曲調,集體伴唱,樂曲悠揚動聽。當地的演唱藝人受鳳陽花鼓影響,以江南民間小調為基礎,創作了“寄生草”、“和尚采花”、“小妹送情郎”等10余種常用曲調,唱詞根據需要隨時編寫,以表達男女愛情、喜慶吉祥、贊頌如意的為多。唱詞中常用“噯唷、噯海唷”等襯詞連接,重點唱詞采用疊唱重伏,使之主題更加突出。在音樂上,明快的節奏,切近口語的唱調,以及領唱和幫唱相結合的處理方法,有利于渲染舞蹈的熱烈氣氛。后場配置了二胡、笛子、木魚、三弦、琵琶、鼓板、碰鐘等民間樂器,并輔以伴唱、幫唱和領唱。早先并無絲弦樂器伴奏,只用演員手中的花鼓和鑼作為伴奏。最早開始加入二胡作簡單伴奏,后來又加入三弦、笛子、木魚、鼓板、琵琶、碰鐘等彈吹和打擊樂器,以烘托氣氛。
5 表演場地不拘
花鼓的表演形式很靈活,很即興。民國時期,花鼓表演也經常應外地的邀約前往演出,接花鼓戲也成為地方一大風俗。表演場中藝人們演幾出后,中間穿插頌贊賀詞,圍觀氣氛熱烈。或移地,出現搶奪互爭花鼓藝人,輪流騎肩或摜背,每到一處盛情接待,群眾圍觀歡笑。
解放前,能在道地、屋前檐下、曬谷場中,馬路邊進行表演,也可以在大型晚會上,踩街活動中成群結隊表演。如果你遞上紅包,她們就在你的門前、屋檐下、道地前、客廳里隨著音樂的節奏,給你舞上一曲,(舞的時間長短,那就看紅包多少而定了)。
6 繼承傳統與形式創新
任何一種藝術的誕生都有其社會根源和時代特征,“上盤花鼓”也不例外,自始至終都打上時代的烙印,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便斷斷續續地進行著傳承,并得到補充和完善。目前尚健在的金良竹(84歲)和王呂園(74歲),曾在上世紀50年代從上盤民間越劇團傳幫帶了幾個花鼓公、花鼓婆。到了80年代,又從中、小學中培訓了一批年輕的花鼓公、花鼓婆,如小有名氣的王小亞和王雪嬌就是當時培養出來。據了解,“上盤花鼓”的藝人中年齡最小的王紅雨只有8歲,而演技也頗好的王夢霞、王佳麗,他們的年齡也只有16、17歲。近年來,各花鼓隊積極參與了本鎮及周邊地區的村莊、鄉鎮的各種節日表演活動。在市鎮分別舉行過“上盤花鼓”的學習培訓班。鎮中心學校還在鄉土音樂教材中選擇教唱了“上盤花鼓”的主要曲調。自從1998年“上盤花鼓”參加了臨海第一次“江南長城節”演出活動以后,連續六年不缺,“上盤花鼓”還參加了臺州市民間藝術會客串、元宵踩街等活動。同時,上盤鎮還設了文化俱樂部,以俱樂部的形式來發展“上盤花鼓”。
藝術要不斷創新才有生命力,原生態的東西不能說不好,但時代在變,人們的審美觀在變,要想一門藝術得以延續,還是要適應時代的發展。就拿京劇是這門藝術來講,以京劇為基礎的樣板戲,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沙家濱》里智斗這場戲常常成為聯歡會的保留節目,撇開政治因素不談,經過改裝的京劇更為觀眾所接受和喜愛。
7 得到保護燦爛開放
不少的民間藝術因為其民間性,常常得不到好的保護,我們也看到了很多優秀的民間藝術因為沒有得到世人的關注,逐漸從人們的視線里消失。然而,我們卻很欣喜地看到,“上盤花鼓”在上盤人民的積極保護之下,進入了良性發展軌道,近幾年來再次繁榮了起來。
為了更好地保障上盤花鼓的傳承和發展,政府還制定了四大措施。其一,通過報刊、廣播、電視臺等媒體,開展宣傳工作,進一步提高其知名度,擴大影響。其二,認真拍攝制作“上盤花鼓”的音像資料以及做好唱詞、曲譜的記述工作,既為了長久保存,也有利于推廣。其三,建立鎮“上盤花鼓”培訓中心,定期或不定期地培訓全鎮各花鼓隊原有主要骨干和青少年新的接班人。其四,擬在財政支出上列項,每年撥出一筆經費,專款用于“上盤花鼓”的繼承、發展、提高。
對于“上盤花鼓”的傳承發展,筆者認為還有更大的空間,比如在影視方面,可以以花鼓為主線,拍攝花鼓藝人的歷史,因其跨越時間大,經歷事情多,能獲取大量的素材。反映時代的變遷。12個單節,均有一個獨立章節和故事,如“小妹妹送情郎”、“和尚采花”等,里面都有曲折纏綿的愛情故事,具有江南特色的華麗場景,完全可以形成一個劇本,進一步提高藝術效果,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上盤花鼓”,使“上盤花鼓”這一民間藝術瑰寶走進千家萬戶,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參考文獻
[1]李珵. 淺談花鼓燈藝術形式的傳承與保護. 藝術品鑒.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