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小敬 許紹超
1 文峰塔簡介
許昌文峰塔又稱文明寺塔,意欲振興許昌文風。文峰塔位于許昌市文化博物館內,東經113°49′52.4″,北緯34°01′076″。”文峰聳秀”為許昌十景之一。
1963年文峰塔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8月,國家投資25萬元由河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對該塔進行測繪、維修。2006年05月25日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 建筑藝術特點
文峰塔秀麗挺拔,逐層收分,呈柔美弧線。首層開有門洞,門上橫額,上書“文筆聳秀”。門前立兩塊石碑,赑屃馱負,磚墻瓦頂圍護,記錄歷代重修寶塔之事。每層塔角皆懸風鈴,清脆悅耳。每層腰檐皆磚砌斗栱,菱角牙。磚砌臺基上是石制須彌座,中間束腰。從大門進入文峰塔,有踏步可攀登。踏步位于雙層夾心墻之間,堅實牢固。
許昌文峰塔平面呈八角形,為十三層樓閣式磚塔,通高51.3米,由基臺、基座、塔身、塔剎等部分組成。基臺為八角形,用條磚平臥順砌而成。基座為石質八角形束腰須彌座,表面浮雕出連續性的仰覆瓣蓮和卷草花紋,玲瓏秀麗。基座之南砌筑有半圓形如意踏跺。除第一層外,其他各層之面闊自下而上逐層稍有收斂,諸層高度均勻遞減。塔身由外壁、回廊、塔心柱或塔心室等部分組成,內外壁皆用青灰條磚壘砌而成。塔檐用仿木結構磚質斗拱挑出,斗拱為七踩出三翹,巧妙地分配相領各攢斗拱所施之正心瓜拱、廂拱及外拽瓜拱,形成規整有序的的布局。角科自坐斗斜出七踩三翹斗拱一縫。各翼角伸出石雕龍頭角梁,并用條磚砌出生頭木,使翼角翹起,各角懸掛風鐸。塔身四面均辟有半圓拱券門窗,塔身第一層南面辟半圓拱券門,門上嵌一長方形石塔銘,正中陰刻"文筆聳秀"四字,左上方豎刻有陰文"萬歷四十二年"字樣,第一層塔心室的藻井采用疊澀磚層,菱角牙子磚和磚制小拱頭相間砌筑。
3 結構及受力分析
許昌文峰塔共十三層,由四部分組成:地宮、塔基、塔身、塔剎。塔身采用了由下而上逐層遞減的收分技術,呈自然緩和的錐形體,不僅從建筑藝術上感到秀麗舒暢,更從結構上增強了穩定性。
許昌文峰塔為磚塔結構,磚塔為砌體結構,墻體承重。砌體結構抗剪強度低,抗震性能較差。且隨著高度增加,所受壓應力減小,其抗剪強度亦隨之減小。許昌文峰塔每層設有門窗孔洞,由于門窗孔洞削弱了塔身的截面積,故這些地方構成了強度的薄弱環節。
文峰塔塔身截面尺寸由下而上逐層遞減,塔身呈自然緩和的錐形體,增強了結構穩定性。在地震時,可以減少扭轉效應。而且層間抗力與地震力相協調,避免了中下部形成薄弱層的不利情況。
許昌文峰塔采用壁內折上式結構的方法,在塔的外部之內設塔梯,按塔的平面形狀折上,樓層用磚層,砌塔外壁的同時砌樓層。因此,樓層、外壁、塔梯這些部分構造結合在一起,層層如此,這樣就使塔的內部增加了整體性,上下左右聯接在一起,具有較好的剛度。
4 地基加固的研究
許昌文峰塔自建成以來已經300多年,于清康熙、嘉慶,同治年間多次維修。文峰塔建成300多年來,傾斜了不足1米。而據許昌勘察設計院觀測,1990年到2004年短短14年,塔頂相對塔基軸線,向東北方向偏斜了近14厘米,塔身傾斜1.18度,超過了過去300多年的傾斜度。許昌文峰塔每年傾斜約1厘米。而比薩斜塔,每年的傾斜度只有1毫米,文峰塔年傾斜度是它的10倍,堪稱“超級比薩斜塔”。
文峰塔出現快速傾斜后,引起了當地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目前,糾偏糾斜的第一步工作已經啟動。由于年代久遠和防護措施滯后,文峰塔塔基和三通文峰碑風蝕損毀嚴重,碑文斑駁無法辨認,塔基磚石也已酥散開裂。但是對雄立了300多年的文峰塔來說,這些都稱不上“大礙”,最致命的是,它正整體向東北方向傾斜,而且最近10年的傾斜度,超過了過去300多年的傾斜度。
文峰塔傾斜的原因來自兩個方面: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為因素。
自古有“十塔九斜”之說。因為南陽北陰,隨著時間的推移,塔南塔西,由于朝陽,地基里的水分較少,相對干旱,而塔北面向為陰,近400年的雨雪侵蝕,使北面地基里的水分較多,潮濕。因此,在1萬多噸的自重壓力下,塔向東北方向傾斜,這是自然因素。
二是人為因素,也是最主要的因素。文峰塔保護區原有一個地下防空洞,2000年前后,防空洞在改建現在的文峰圖書音像城(總面積約4000平方米)時,大量抽排地下水,造成文峰塔地下及其周邊區域形成地下漏斗,導致沉降現象出現。再一個,文峰塔東側70米處,有條貨運窄軌鐵路,列車通過時對地質造成巨大震動,也對文峰塔構成嚴重威脅。
對此,專家擬訂了兩套糾斜方案。一是在文峰塔的南、北兩側地基分別鉆孔,注入鋼筋水泥,人為壓下南側地基和夯實北側地基;二是在塔的周圍地基中打入一定厚度的混凝土,起到牢固地基的作用,避免塔基因再次下沉而產生傾斜。
如果能夠成功正身,文峰塔就會像比薩斜塔一樣,在不遇到強震的情況下,再聳立千年沒問題。比薩斜塔就是采取糾偏措施后,傾斜幅度明顯下降,其所實施的糾偏原理與上述第一套方案相同。
5 結束語
古塔因此優美的建筑造型,以及合理的結構形式,已經逐漸成為新的建筑類型。今天,祖國神州大地上保存著形形色色的古塔建筑,它們歷經時代滄桑,飽受風雨襲擊及各種損害依然高聳峻秀,神秘瑰麗,點綴著祖國的大好河山,是我國傳統建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及對文化保護的不斷重視,必須加強和完善對古塔建筑保護的理論研究。
參考文獻
[1]蕭默.建筑意(第2輯)[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94-95
[2]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第2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4.87
[3]羅哲文.中國名塔 .百花文藝出版社
[4]中國建筑藝術:古塔 http://www.zh5000.com/ZHJD/zggt/zggt-0084.htm
[5]張馭寰.中國佛教寺院建筑講座.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8.1
[6]古塔歷史與發展 http://www.fjdh.com/wumin/HTML/154685.htm
[7]《古建筑叢談》 張馭寰
[8]《中國古代建筑藝術鑒賞》張義忠 趙金儒
[9]《中國古建筑知識手冊》田永復
[10]百度文獻 http://baike.haosou.com/doc/5370059-5605921.html
[11]百度文獻http://wenda.haosou.com/q/1353923269121130?src=150
[12]碩士論文 《磚石古塔的力學性能及鑒定與加固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