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時代急劇發展,社會進入了情緒負重時代,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復雜嬗變。快速的生活節奏,需要簡單易理解的心理保健方法。本文主要概述了中國道家思想中蘊含的樸素心理保健知識,以期對需要這方面知識的人們有所幫助。
關鍵詞:心理保健;道家思想;情緒負重
國際心理衛生大會具體地指明心理健康的標志是:“身體、智力、情緒十分調和;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能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 過有效率的生活。”異常心理通常指影響人的正常學習、工作、生活的異樣或病態心理與行為的表現。目前心理問題主要有心理承受能力較差、自我適應能力較差、自我調節能力較差等,普遍存在焦慮、抑郁、憤怒、退縮、偏差等情緒和行為。
中國道家文化博大精深,對人們日常遇到的心理問題產生強大的疏通、緩解和愈合的作用。
1 道家思想對心理保健的啟示
千百年來,道家清凈無為的思想迥異于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在其背后蘊含著修心至好用的方法。
(一)開擴胸懷,淡化小我
老子說“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莊子》“號物之數謂之萬,…不似毫末之在馬體乎?”其將人類視為自然界中的一員,這就使人從日常的空間超脫出來,以開闊的視野和廣闊的胸懷來審視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個人私利,故能高瞻遠矚,超然物外,不為個人名利所羈絆。
(二)慈讓不爭,協調人我
老子認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天之道,不爭而善勝。”老子的不爭,是基于利己與利他、先人與成己的辯證統一關系而提出來的。“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為人”、“予人”會令行為主體感到精神上的充實和愉快,會形成一個更利于個體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三)守柔處弱,以柔克剛
老子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認識到,柔弱的一類事物往往更有生命力,而堅硬剛強的一類事物往往容易被毀壞;“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道家守柔處弱的思想,是一種獨特的取勝之道和生存之道。
(四)少私寡欲,不為物累
老子曾指出“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禍莫大于不知足。”道家認為真正的幸福或快樂不在于物質的充裕或地位的榮華,而在于生命質量的提高,在于精神上的自由和精神境界的升華。故道家主張少私寡欲,不為物累,這有助于人們擺脫一味追求金錢、權力或感官享樂等病態需要,保持健康人格。
(五)去除偏執,寵辱不驚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這些辯證智慧告訴人們,沒有絕對的好或壞,一切都不是最終結局,而只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這就有助于人們克服思想偏執,冷靜地面對和應付重大生活事件的刺激,保持心理衛生。
2 道家思想對心理保健習慣養成的啟示
(一)培養良好習慣,道法自然。
1、親近自然與心理保健。“登山則情滿于山, 觀海則情溢于海”、“種花長福, 賞花長壽”、“聽鳥鳴聰耳, 看鳥飛明目”。據醫學家研究發現:觀賞游魚可使人的血壓下降,撫摸小寵物可以減少心臟病的發作,觀賞花草,則可以清心明目,這些都讓人有較好的心理狀態。
2、讀書寫作與心理保健。養心莫如靜心,靜心莫如讀書。讀書可以使人知識淵博、明辨是非、趨利避害。從事寫作、筆耕能夠填滿閑暇的時間,筆桿一握雜念俱消, 心胸開闊, 精神愉悅, 心理平衡。同時,作品的完成和發表, 會使人的精神世界達到一種新的境界。
3、詩書音樂與心理保健。《苔溪漁隱》中說“世傳杜詩能除疾,此未必然。蓋其辭意典雅,讀之者悅然,不覺沉疾去體也。”吟詩就像做健身操一樣,可以使人大腦皮層的抑制和興奮過程達到相對平衡,激素和其他生物活性酶分泌增加,血流量及神經功能的調節處于良好狀態。優美的音樂通過聽覺器官作用于人體, 引起組織細胞產生類良性共振, 從而調節人體生理節律, 激發入體潛能,使各組織器官生理機能處于一種和諧狀態。
(二)摒棄不良習慣,明心見性。
人都有各自的局限,不能總是沉浸在那些殘缺的、蒼白的回憶里,重要的是把握現在,保持舒展的心態,控制自己的情緒,培養生活的熱情,排除外界的干擾,有自己的力量去追求內心的清靜。
“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微風過之,湛濁動乎下,清明亂于上,則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心亦如是矣。”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導致物欲橫流,心理危機此起彼伏,而中國幾千年來諱疾忌醫的集體無意識,使心理咨詢在某種程度上受到阻隔。對于生活中遇到的多數問題,由于現實條件的限制,大多數人也要依靠自己尋求調節和疏導。
參考文獻
[1]呂錫琛.論道家人生哲學的心理保健功能[J].心理科學,2002(05).
作者簡介
趙紹晨,男,碩士研究生,廣州市天河區奧體南路399號公安邊防部隊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