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穎珊

摘 要:抗日戰爭時期,番禺地區涌現出許許多多為抗日作出貢獻的英雄人物,其中羅道珊就是當地一位知名的女醫生。文章中通過對其相關文物進行解讀,探究她一生經歷、思想行動的閃光之處,以及她作為廣游二支隊不入冊的戰士盡心盡力救護抗日傷員的抗日故事。希望藉此,讓大家對這位女醫生的人生故事有更多的了解和認識。
關鍵詞:羅道珊;廣游二支隊;抗日;文物
在中華民族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同胞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共赴國難,團結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開展了不屈不撓的抗日斗爭。在廣州番禺地區,番禺人民及其子弟兵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根據自己所處的具體環境和特點,開展敵后抗日游擊戰,有力地打擊敵人,動搖了敵偽在珠江三角洲的統治,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艱苦的斗爭中,番禺人民涌現出許許多多的英雄烈士,以及為此作出不少貢獻的進步人士,其中羅道珊就是當地一位知名的女巾幗。
在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的抗日藏品中有幾件是與羅道珊相關的文物,例如有羅道珊穿過的大白衣、羅道珊救護廣游二支隊傷員用過的藥瓶、豬腰盆、手術鉗、藥匙羹、舌壓、洗眼杯、木藥盒、厘戥秤盒等物件。據保管人員介紹,這些物件是1980年羅道珊兒媳李桂蓮捐贈給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到底羅道珊何許人也?在抗日戰爭期間,她為中國的抗日做了哪些有益的事情呢?下面讓我們通過其物件細端其詳,解讀她的個人故事。
1 文物概況
1.文物1:番禺大隊南醫生羅道珊穿過的白衣,衣長為68厘米,肩寬為33.5厘米,袖長為18.7厘米,胸圍為40.8厘米。時間為抗日戰爭時期。
2.文物2:番禺大隊南醫生羅道珊用的藥瓶,瓶高為13.3厘米,底徑為6.5厘米。時間為1943—1945年間。
3.文物3:羅道珊救護廣游二支隊傷員用過的豬腰盆,縱為22.7厘米,橫為15厘米,高為4厘米。時間為抗日戰爭時期。
4.文物4:羅道珊救護廣游二支隊傷員用過的手術鉗,縱為17厘米。時間為抗日戰爭時期。
5.文物5:羅道珊救護廣游二支隊傷員用過的藥匙羹,縱為8厘米。時間為抗日戰爭時期。
6.文物6:羅道珊救護廣游二支隊傷員用過的舌壓,縱為15.5厘米,橫為3.4厘米。時間為抗日戰爭時期。
7.文物7:羅道珊救護廣游二支隊傷員用過的洗眼杯,口徑為4厘米,高為4.8厘米。時間為抗日戰爭時期。
8.文物8:羅道珊救護廣游二支隊傷員用過的木藥盒,縱為7.3厘米,直徑為3.3厘米。時間為抗日戰爭時期。
文物1-8 厘戥秤盒
9.文物9:羅道珊用過的厘戥秤盒,縱為31厘米,橫為7厘米。時間為抗日戰爭時期。
2 從文物中解讀羅道珊的人生閃光事跡
從上面文物來看,羅道珊的物件都是一些醫護人員常用的醫療用品。由此可得知羅道珊是一名醫護人員。那么她是怎樣的人,其經歷如何呢?通過對其信息的不斷搜素,終于在一些資料中,獲悉了她的個人情況。
1.羅道珊簡況
羅道珊(1910—1975),女,廣州市人。番禺縣政協第二、三、四屆委員。早年畢業于廣州圖強助產士學校,在廣州從事醫務工作。1938年,舉家遷至番禺大江南村居住,仍以行醫為業。她為貧苦人家看病,只收藥費成本,甚至不收分文。1943年前后,廣州市區抗日游擊隊第二支隊(簡稱“廣游二支隊”)到大江南村一帶活動,她主動當上該支隊的義務醫生。解放初期,番禺縣政府曾請她到市橋衛生院(即后來的縣人民醫院)當院長,但當地群眾極力挽留,故她仍留在大江南村工作。幾十年來,她艱苦樸素,樂于助人,生活有困難,從不向黨和人民伸手,廣游二支隊的老戰士都說,羅道珊是二支隊不入冊的義務醫生,是個好戰士。
2.羅道珊是番禺當地人皆共贊的好醫生。
羅道珊在大江南村頗受群眾喜愛,到底是怎樣情況呢?
原來羅道珊醫生為人善良,厚澤仁心,扶危濟世,其故事在百姓當中廣為傳頌。據一些資料記載,曾有一產婦因饑餓無力,分娩困難,羅道珊煮蛋煲飯給她吃,使她回復體力,順利產下嬰兒。事后又將衣服送給嬰兒,分文不收。1940年間,有一寡婦帶著3個孩子,貧病交迫。羅道珊長期為她們母女治病,可惜母女醫治無效相繼去世,遺下兩個孤兒,無人照料。羅道珊不僅為母女辦理了身后事,還照顧兩個孤兒。可見,羅道珊醫生是多么樂于助人,怪不得她是群眾心目中的好醫生。
其實羅道珊高尚的行醫方式,是與其年少時的學醫經歷有一定關系。羅道珊曾在廣州圖強助產士學校學習醫術。這是一所有著革命氛圍的西醫學堂。其創辦者為辛亥革命中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制度作出過重要貢獻的革命者——伍漢持。
伍漢持(1872-1913)是廣東新寧(今臺山)人。早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參與籌劃推翻滿清政權的惠州起義、廣州三·二九起義和廣州光復之役等革命活動。他曾學醫于佛山的英國惠師禮會醫院,師從大醫士晏惠林、安德生,精通西醫,畢業后在香港油麻地區行醫。后結識革命志士史堅如兄長史古愚,開始對孫中山從事的革命活動有所了解,隨后投身革命。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鼓勵興辦學堂,伍漢持便決定赴廣州創辦圖強醫學堂,傳授醫術。由他開設的圖強助產士學校,就是培養具備現代醫療常識的助產士。后來他又開辦圖強醫院,以義診為主,為百姓施醫贈藥。廣東的赤十會(今中國紅十字會的前身)也是他創設的,其目的也是為社會提供慈善援助。伍漢持開辦公益醫院時同時也是為其革命活動作身份掩飾。
年少的羅道珊在這樣一所以“施醫贈藥”為主旨的學校里學習,受其思想熏陶,純潔的心靈慢慢烙下了救死扶傷、醫者父母心的崇高醫德。這對于她在日后的行醫方式有著極大影響。畢業后,她就常常為貧苦人家義務看病,在抗戰時期還志愿當廣游二支隊的義務醫生,救護了許許多多為抗擊日本鬼子而負傷的陣地戰士。當今社會,如果醫生們能像羅道珊醫生那樣無私行醫,醫患關系就不會出現緊張的狀態。不過所處社會不一樣,不能一概同日而語。
3.羅道珊在抗日戰爭時期,盡心盡力地救護抗日傷員,無償支持抗日,是愛國的進步人士。
從上面文物的記錄來看,羅道珊的物品都是抗日戰爭時期的。這些醫療器械都是十分簡單的,如手術鉗、舌壓、藥匙羹、木藥盒等,僅是一些基礎的醫療用品,從中可以看出戰爭年代的醫療條件是非常簡陋的。那時候藥品也是十分緊缺,醫護人員要救護傷員也是困難重重,傷員接受醫治也需要忍受切膚之痛。羅道珊在為傷員救護的過程,親眼見到無論是重傷或是輕傷的傷員戰士,都是硬漢子,始終沒有吭一聲,有時確實忍不住痛楚,才用低沉的歌聲來代替傷痛的呻吟聲,這對醫生來說是多大的鼓舞。羅道珊被戰士們堅強勇敢的精神所感染,她也盡己所能醫治傷員,使他們能夠早日康復,重上戰場殺敵,挽救國家危亡。這些醫療文物,見證著一個醫生的醫術,同時也見證了當年傷員戰士鐵骨錚錚的精神。
羅道珊當年克服著重重困難,救護了不少的游擊戰士。她不但在家里為戰士治病,有時候還跋山涉水,不辭勞苦,步行幾十里,到各個隱蔽據點治療傷病員。1944年,廣游二支隊在大江南村附近僻靜的山邊搭了個茅棚,在那里開荒種地,安置傷病員療養,羅道珊常常在那里為戰士治傷看病,茅棚成了臨時診療所。
羅道珊對游擊隊的無私支持,得到游擊隊的贊許,成為了他們的統戰對象。1943年7月,廣游二支隊司令部在大江南村開辦軍政干部訓練班,學員課后開展統戰工作和群眾工作,一方面同群眾一起生產勞動,訪貧問苦;另一方面宣傳游擊隊抗日、救國、愛民主張,藉此鞏固和發展禺南游擊區。廣游二支隊的余民生與羅道珊聯系上,建立友誼,閑談醫學和抗日形勢。在余民生的啟發和幫助下,羅道珊的愛國抗日思想提高了,抗日信心越來越堅定。當游擊戰士有疾病和戰傷,羅道珊都會免費為傷病員治療,連醫藥費也不收,還視他們為親兄弟、親姊妹。當時游擊部隊生活非常困難,無米下炊之時,羅道珊從來都是義不容辭借米給游擊隊,如若自己也有困難,她就向別人借米為游擊隊開膳。羅道珊在抗日時期對廣游二支隊的支持,說明她也是一名抗日愛國人士,在不同的崗位發揮作用,為中國的抗日斗爭貢獻著自己應有的力量。
4.羅道珊是廣游二支隊不入冊的好戰士。
抗日戰爭時期,日偽軍在禺南地區十分猖狂,由于羅道珊等革命群眾與游擊部隊關系密切,經常支持配合和掩護部隊,使日偽軍企圖消滅人民抗日武裝的陰謀破產。1943年夏的一天,日偽軍到南村搶劫后,轉回大江南村去。這時羅道珊醫生正為部隊幾個傷員包扎傷口。在危急中,她一面塞一些藥在傷員的口袋中備用,一面急急做完治療工作,然后迅速讓他們扒梯翻過圍墻向外逃走。這時偽軍來到,她機智地應付偽軍,拖延時間,使逃走的傷員安全遠去。
此外羅道珊還時常接應女戰士進行掩蔽斗爭。1944至1945年間,游擊部隊的婦女干部常駐或來往于大江南村,羅道珊總是為他們安排好食宿。對于這些女同胞,羅道珊不僅在生活上關懷她們,還協助她們了解情況,發動婦女,組織婦女會等工作。不論時間長短,她都為大家安排食宿。其中一位女干部隱蔽在她家食宿近一個月。她對二支隊戰士總是熱情迎送,有時還把被帳、衣物等給他們拿去外地使用。然而二支隊領導知道她家庭生活困難,給她一點生活費補助,她反而分文不要,堅決拒絕。可見,羅道珊醫生也是一名抗日女巾幗,是廣游二支隊不入冊的好戰士。
5.羅道珊還是思想純樸、重情重義的好醫生。
解放初期,羅道珊被番禺縣政府邀請她到市橋衛生院(即后來的縣人民醫院)當院長,但是在當地群眾的極力挽留下,她拒絕了政府之邀請。因為她舍不得離開當地的群眾,舍不得離開和她一道戰斗、同甘共苦的父老鄉親,所以她選擇留在了大江南村,心甘情愿繼續當一名普普通通為廣大群眾服務的好醫生,造福桑梓,她深受群眾的愛戴。羅道珊的純樸善良,樂于助人的優秀品質十分值得我們學習!1959年1月至1963年3月期間、羅道珊連續當選為番禺縣政協第二、三、四屆委員。
羅道珊雖然在抗日戰爭中只是千千萬萬的支持抗日的進步民眾之一,但她卻是番禺大江南村知名的女醫生,更是廣游二支隊共知的不入冊的好戰士。她支持抗日事跡、義務為民診治的故事在民眾之間廣為流傳,深入民心。她是值得我們尊敬和懷念的中華民族好兒女!
參考文獻
[1]番禺百年衛生志編纂委員會:《番禺百年衛生志》[M],方志出版社,2007年版。
[2]中共番禺市委統一戰線工作部:《番禺統戰史》[M],番禺市新華印刷發行公司,1999年版,第91頁。
[3]陳建華主編:《廣州市文物普查匯編·越秀區卷》[M],廣州出版社,2008年版,第150頁。
[4]廣州地區老游記戰士聯誼會珠江總隊分會編印:《珠江滾滾》[M],2005年版,第471頁。
[5]中共番禺市委統一戰線工作部:《番禺統戰史》[M],番禺市新華印刷發行公司,1999年版,第93頁。
[6]政協廣州市委番禺委員會:《番禺政協志》[M],方志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