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巖
摘 要:伴隨到來的知識經濟與全球化進程,在社會與經濟發展中文化產業日趨重要,綜合國力體現出文化經濟的影響力。從全球角度看,文化產業在很多發達國家是朝陽的新興產業,屬于國家主導產業,并且文化產業在發展中國家越來越成為新的經濟亮點。全球對外貿易中文化產業已是最有活力的部分,所以近些年文化貿易占全球對外貿易的比重逐漸增大。
關鍵詞:全球化;對外貿易;文化產業
全球化進程讓我國尚處初級發展時期的文化產業被迫與強勁成熟的先進國家文化產業在國際舞臺共同競爭。總體而言,入世后影響我國經濟的機遇還是大于挑戰,然而第三產業的遭遇未必如此,更難對文化產業下此論斷。這些年文化產業在先進國家已發展成為出口產業的最大支柱,國際市場由它們主導,并且對國際間修訂服務貿易條款產生影響。文化產業在先進國家經濟體系中屬于重要構成內容與支柱產業,并積累了大量發展經驗,都有自身的一套關于其產業優勢定位、政策及構成的成熟體系,同時占據國際市場的有利競爭位置,為全球消費者扮演著文化生活的重要角色。我國擁有為數眾多的形式各異的文化資源,屬于文化資源大國,現如今文化產業正日益提升其經濟功能,怎樣為我國推動發展文化產業,有目的的制定卓有成效的、對應的政策,進而實現不但發展經濟,又可傳播、發展文化的雙贏局面,研究通過文化資源的利用拉動發展經濟屬于一項戰略性課題。
1 在經濟中文化產業的重要性
文化產業的發展對關聯產業具有誘發作用、溢出效應及其引導作用,能促進經濟發展轉變模式與調整結構。
第一,創新發明新工藝、新技術受巨大的文化產業需求影響有很大的誘發作用。從八十年代開始,一批高新技術的標志性成果都是在快速增長的文化消費的誘發下,由科研人員不辭辛勞的研發才面世的,包括互聯網視窗系統由比爾·蓋茨研發、激光照排技術由王選研發等。一旦這些重大發明問世,通常會催生出新型文化行業,這對發展文化產業將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我國整體國民經濟而言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第二,溢出效應指的是某個組織開展一項活動后,不但會產生預期效果,還會對其以外的社會或人形成影響。文化產業具有知識經濟特征,通過高新技術來支撐,由市場機制形成眾多創意內容,因現代媒體能將創意內容廣泛傳播,所以相比其它產業在時空上對社會經濟生產都會有更為顯著的溢出效應與知識擴散,進而對公民提高素質,對某個區域或整個國家改善文化生態環境都很有利,間接的影響到發展經濟的模式,使發展經濟的模式發生了轉變:由傳統的模式從單純的依賴個人的創意、素質及技能替換成依賴相關的資源和投資。
第三,引導作用指的是作為符號、時尚及內容產業的文化產業逐漸融合體育、旅游及信息產業共同發展。這些產業在其帶動、引導下快速發展,及作為電子商務、設計創意、廣告、會展等生產性服務業對升級傳統的農業、制造業等產業有著提升與引導作用。就產業發展大勢而言,作為最富有創造性的高新技術與文化創意這兩個生產要素,將是我國經濟新一輪高速增長與復蘇的引擎,對推動經濟轉變發展模式、優化結構,讓經濟實現長久穩定發展有著積極效果。
文化產品不斷發揮其自身的功能,主要表現在:休閑、娛樂及內容消費上,這樣一來能拉動內需,讓消費成為新的焦點。同時,文化產業能進一步推動就業率的提升,主要體現在:一是就業靈活的功能,二是就業群體數量龐大。此外,文化產業還具有自身強大的影響力、滲透力以及傳播力,能讓幾千年中華文化迅速融入國際文化市場,使國家提升文化的軟實力。
2 我國文化產業面臨的對外貿易困境分析
2.1 國內缺乏完整的文化產業作為文化貿易的支撐
第一,文化產業與文化不同,它是文化貿易的基石,文化是積淀與積累的過程,然而文化產業不但能應運而生,還能夠將以往的傳統文化以產業方式去發揚。所以文化產業在構成要素上無需太多的基礎設施、自然資源等硬性資源,主要反映在創新能力、創造力、資金及人力資源等角度,而我國恰恰缺乏這些。第二,需求條件指的是國內市場對服務產品有強勁的需求。這就決定對消費者需求,行業是如何感知并及時反應,形成激發企業創新的源泉,使其從國內邁入國際。城市間的需求總量較低、極不平衡的整體分布是當前文化產業在我國的需求現狀。正常而言,我國一、二線城市有較為活躍的文化產品市場,其他地方是沉寂的市場。如在我國不少縣市的劇場、電影院經常是客流量稀少。再如圖書業,人們日常傾向的暢銷書越來越集中于快餐式,對經典名作也只是偏向簡單版本,引人深思的作品逐漸丟失了大眾市場。第三,相關支持產業對制造業企業有著明顯的傾向,卻沒有明顯傾向文化產業。文化產業企業在發展中的結構與戰略,因我國一般是政府主導文化產品,在民間缺少興旺發達的企業群。
2.2 單一的文化貿易營銷方式,渠道不通暢
當下文化貿易在我國更多的還是以文化交流為主的出口路徑,由外交途徑,通過我國的文物展、中國文化年等簡單辦法,并非以商業運作模式成功打入國際文化市場。同時不少文物展或其他展覽所收的門票通常只能抵消不到20%的開支,主要是靠政府撥款與企業贊助籌集經費。有些聲勢浩大的國外演出有著濃厚的對外宣傳特色,只是依托政府的巨額投入,而非單純出口文化。我國文化服務產品得到世界青睞的重要路徑仍然是依靠單一的炒作、名人效應與政府扶持等方式,缺少總體掌握與細分世界市場,及選擇目標市場。此外,因我國嚴格控制著文化部門,相對其它產業部門它的改革步伐落后明顯。
2.3 落后的文化觀念,競爭力不足
當前我國文化單位有十多萬個,更多處于事業單位轉變成企業的轉制中,自身只具備有限的競爭能力,談不上參與國際競爭。圖書館、紀念館、博物館、文化宮及檔案館等公共文化單位雖被列入文化服務類,然而它們還是公益性文化單位,談不上文化產業。如今一些國有藝術團的表演還是依靠國家財政支持,不屬于文化企業。文化企業及其塑造的文化產品是文化貿易的運作主體,要想讓它們融入世界只依賴政策保護是不夠的,需要使企業自身與產品提高競爭力,進而具備與國際市場融合的能力。管理、開發版權在文化貿易領域有突出問題,文化產業的每個產品都有獨具一格的創意性,所以多元化的文化產品涵蓋在版權內。伴隨增長的網絡與數字經濟,發行與生產文化產品的途徑有了不小變革,也讓盜版這些產品產生不少利潤空間,有的文化產業的長久發展受到日益嚴重的盜版現象巨大威脅,諸如電影產業、音樂產業及圖書產業極易遭受盜版沖擊。
3 我國改善文化產業對外貿易困境的策略
3.1 著手文化品牌的培植
在國際市場我國優秀文化產品要想占有一席之地,文化品牌就要有一定知名度。這必然要求拓展思路、開闊視野,發展文化產業要抓住我國文化品牌打造民族特色這一戰略重點。要選擇高知名度、與我國友好、有影響力的國外中介機構開展文化合作,通過其營銷體系,使國際市場盡可能多的接受我國文化產品。在全球范圍內孔子學院的成功落成,其強大影響力與品牌自身的建立就是最佳的傳播我國文化的平臺。要將這一平臺運用好,在現有基礎上盡其所能充分提供一切財力、物力、人力開展市場化運作,能夠讓國家極大的提高引導發展文化貿易的效率,并在全球范圍終將實現傳播我國文化。
3.2 建立適合發展文化貿易的營銷渠道
伴隨逐步發展的專業分工與完善的產業鏈,文化企業需要邁入市場化這一條路來不斷擴大對外文化貿易,發揮自身調配資源以及整合市場資源的作用,此時需要在全球范圍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努力合作完成最終目標,讓每一個小伙伴都參與進來發揮各自的優勢,一同努力推動我國文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我國要想發展好文化貿易,需要注重接軌國際市場,對營銷路徑與營銷方式要注重運用,對國際運作模式要充分借鑒學習,在文化產業全力打造我國民族品牌,使文化企業提高認識實施品牌戰略在文化貿易中的重要性,要精加工其產品滿足國際市場需求,引入前衛的營銷方式,向全世界傳播我國的精髓文化。
3.3 推動政策扶持,完善保護文化產業的政策
當前,我國開發文化產業的效果不是很好,國家相關政策扶持力度還遠遠不夠,開發文化產業的政策與其分支部分的外貿政策、投資政策處于遞增的投入規模區間,顯示出國家沒有賦予足夠的政策支持。就我國開放文化產業的政策而言,盡管一些優惠政策在文化產業的部分地區與行業實施,但我國要注意到文化產業有著巨大特殊性,要加大對其扶持力度。當前,我國開發文化產業的實際情況、文化產業自身的特殊性及其在國際上面臨的競爭態勢與對其扶持力度不吻合,所以國家要對文化產業著力實施兩個政策:一是優惠政策,二是鼓勵開放政策。相對國外政策而言,目前我國制定的保護文化產業的相關措施不夠強硬,在我國制定以及實施的政策比實踐文化產業滯后的。當下,政府通過有效的政策來保護我國文化產業,例如:控制外資進入和限制進口貿易等。近些年對限制進口國外文化服務產品的政策不到位,對國內缺乏有力保護民族文化的政策。即便頒布的部分政策具有保護性,也沒有將其貫徹落實。比如國家盡管頒發與實施進口電影、電視劇的配額政策,可人們總是通過各種途徑來消費他國影視產品。就利用外資而言,之前我國是處于外資規模遞減的階段,這個時候國家需要合理控制外資,這樣一來能讓文化產業在我國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4 結論
綜上所述,產業結構決定了對外貿易的結構,開發文化產業的程度決定了文化貿易是否強大,然而傳播文化的氛圍又從本質上決定了文化產業的開發。我國在步入縱深改革市場體制的同時,徹底打破了原來的文化氛圍,但之后不僅沒有尋求到文化新體系,還沒成功嫁接國外文明,經濟增長的速度遠遠超過了文化發展的速度。這樣一來,就需要我們做到如下幾點:一是文化品牌的建立,二是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完善保護文化產業的政策,三是建立適合發展文化貿易的營銷渠道。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文化產業對外貿易的發展會越來越好的,對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也會起到一定助推作用的。
參考文獻
[1] 肖燕春.我國文化產業對外開放政策研究[D].江西省: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12.
[2] 張海濤,張云,李怡.中國文化對外貿易發展策略研究[J].財貿研究,2007(02):46-50.
[3]林秀琴. 創新發展思維,提升文化創意,推動文化產業升級——福建省文化產業發展分析[J]. 發展研究,2013(03):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