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伶
摘 要:荀子是先秦時代著名的思想家,其《正名篇》探討了語言的本體問題,對語言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本文從語言的詞源及詞類,語言的任意性特征,語言的人際功能以及語言的歷時發展等方面闡述并反思了這本經典著作中的語言觀。
關鍵詞:詞類;任意性;人際功能
1 引言
荀子是先秦時期杰出的思想家,其膾炙人口的《正名篇》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正名”,顧名思義,就是“使名正”。荀子論述的正名論,理論來源是孔子的正名說,旨在為政治主張服務。“名定而實辯,道行而志通。” 名稱確定了,人們對客觀事物才能分辨清楚,政治原則才能實行。政治原則通行,人們才能遵守法令,以達到治理國家的目的。但是,拋開政治色彩,《正名篇》不愧是公元前三世紀一部非常有價值的“語言論”。
2 語言觀
2.1 語言的詞源與詞類
荀子在談到“制名以指實,上以名貴賤,下以辯同異”之后說:“然則何緣
而以同異?曰:緣天官。”人們根據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辨別同異而制名。“天官”,王先謙《荀子集解》曰:“耳目鼻口心體也。謂之官,言各有所思也。緣天官,言天官謂之同則同,謂之異則異也。”荀子又曰:“凡同類,同情者,其天官之意午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約名以相期也。”
在荀子看來,詞的產生首先經歷的是“天官意物”階段,是對感性認識的深化加工。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而后才能辨別事物,上升到理性認識。“心有征知。征知則緣耳而知聲可也,緣目而知形可也,然后征知必將待天官之當簿其類然后可也。五官簿之而不知,此所緣而以同異也。”經過理性認識形成概念,“然后隨而命之”,再用詞表達。
對于詞的命名,荀子也有闡釋。“同則同之,異則異之,單足以喻則單,但不足以喻則兼,兼與兼無所相避則共,雖攻,不為害矣。”也就是說,對客觀事物加以抽象概括之后,命名時分別取舍,同類則同名,異類則異名,不同的事物,形成不同的概念,取不同的名稱。單詞可以表達單名,不可以表達復名。如果單名和復名沒有矛盾,沒有區別的必要,自然就用共名。其實,荀子所謂的“單名”和“復名”表現在構詞法層面,就是“單音詞”和“復音詞”。
對于詞的分類,荀子不是從語法而是從概念上進行了闡述。“故萬物雖眾,有時而欲偏舉之,故謂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別之,別則有別,至于無別然后止。” 客觀事物多種多樣,對事物形成的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詞與共名都是同樣的道理。但是,由于抽象概括的范圍,程度,大小不同,除共名外,又有別名,別名具有了區別不同事物的差異性。
此外,荀子還根據詞反映的不同概念,把名稱分為刑名,爵名,文名,散名四類。“后王之成名:刑名從商,爵名從周,文名從禮,散名之加于萬物者,則從諸夏之成俗曲期,遠方異俗之鄉則固之而為道。”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刑名,爵名,文名指專門詞語,而散名指普通詞語。對于詞的產生,命名及分類。荀子都是從對事物認識而形成的概念意義角度闡述的,已經基本得到認可。語言離不開思維,思維也離不開語言。二者相互交織,相輔相成。
2.2 語言的任意性特征
荀子有曰:“名無固宜,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則謂之不宜。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即用什么名稱表達某一事物,二者并沒有必然聯系,社會對某一事物用某名稱,合于社會習慣就合適,不合于社會習慣就不合適。可見,名稱不過是人類社會為了表達客觀事物而假定的各種符號,這種假定有一定的任意性。但是,這不是個人意志的武斷假定,而是人類社會的“約定俗成。”事物的名稱一旦經人類社會“約定俗成”以后,任何人就不可以也不能隨便改變了。“名無固宜,約之以命”,對事物進行命名時的假定性與約定俗成命名之后的社會制約性,二者之間相輔相成。因此,沒有命名時的假定性,任意性,也就沒有“約定俗成”;沒有“約定俗成”,對事物的命名也就無法發揮其語言的交際作用。
王先謙《荀子集解》曰:“名者,期于累數其實,以成言語。”名無固宜,言名本無定也。約之以命,謂立其約而命之,若約為天,則人皆謂之天也。”即名稱沒有本來就固定的,約定之后而為其命名,以名約定事物。這從側面反映出荀子意識到語言符號與所指事物之間的任意性。但是,荀子所講的是名稱和它所反映的客觀事物之間沒有本質的,必然的聯系。事物的命名具有任意性和主觀性。當然,這與索緒爾的語言任意性特征是有區別的。后者的任意性是語言符號本身內部的任意性,是聲音與意義,能指與所指之間的任意性,即語言符號內部聲音與意義的結合是任意的。
2.3 語言的人際功能
荀子有曰:“異形離心交喻,異物名實玄紐,貴賤不同,同異不別,如是則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有困廢之禍。故知者為之分別,制名以制實,上以名貴賤,下以辯同異。貴賤明,同異別,如是則志無不喻之患,事無困廢之禍,此所謂有名也。”事物名實不同,則無名稱,則表達混亂,必然影響正常的人際交往。王先謙《荀子集解》曰:“無名則物雜亂,故智者為之界制名,所以指明實事也。”“制名”之后才能“志無不喻之患,事無因廢之禍。”可見,“制名”產生于人們的需要,為人類社會服務,為交際服務。
2.4 語言的歷時發展
縱觀語言史,由于社會經濟等方面的發展及變革,語言也隨之變化。荀子曰:“若有王者起,必將有循于舊名,有作于新名。”王先謙《荀子集解》曰:“名之善者循之,不善者作之。”適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就繼續使用,反之,重新命名。
3 結語
盡管荀子的《正名篇》對語言的闡述缺乏一定的系統性,但是其對語言各個層面精辟的見解不失為一部語言學經典古籍著作。從詞源及其分類,語言的特征,功能到語言的發展,都充分展現了對語言本身的關注和思考,值得我們學習并做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馮碧瑛.淺議《荀子·正名》體現的語言觀[J].科技信息, 2011(18).
[2]馬應聰. 也談荀子語言理論的體認辯證觀[J]. 長江師范學院學報, 2010(2).
[3]王倩. 探尋荀子《正名篇》的語言觀[J]. 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10(3).
[4]王婉玲.荀子《正名篇》中的“名”論解析[J]. 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6(3).
[5]楊慶云. 荀子的社會語言學思想[J].中州學刊, 2012(5).